分享

关于物质需要与心理满足的关系

 优雅a 2016-10-06

人(人体)不可没有食品而活着,可是,人对于一些保障生存以外的物质需要却会从心理上萌生出:“如若没有,生不如死”的念头来。如酒鬼面临没有酒的日子、富豪面对没有财富的日子、现代人生活在没有电的日子……但是,事实是,人若真的处于这些现实生活中时,他又会不得不面对现实而坚持地生存着,最后又能成功地适应了这种没有自己那个渴望环境的生活,又可以习惯地过着这种没有的生活方式。除了极少数的极端沉溺着过去生活的人才会选择自杀,绝大数人依然完全能完好的生存了下来。可见,“如若没有,生不如死”这只是一种依赖心理,并非真的关系到人生死存亡的关键物质需要所在。事实如此,有则可以让人们生活得舒适一些,没有的人们又可以同样的生存着。但是,如若人过于依赖这些可有可无的外物时,就必得“如若没有,生不如死”。然而,人生存的欲望却又最终战胜了自己对外物需要的依赖心理,并且,人在习惯中又最后适应了这种没有的生活。

人类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除了创造性使然外,就是为了逐步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令自己能够体验到多姿多彩的物质生活,并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舒适些。可是,在人类尚未创造这些日益丰富物质之前,人类亦能生存和很好的生活着。丰富多彩的物质只是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舒服了些而已。另一方面来说,有利于促进人智力的发展——丰富体验能促进人智力的发展。但是,没有多样化的物质生活,人类同样可以生存并很好生活着。因为人的幸福感实际上就是一种满足感,不同的认知就产生不同的欲望,而不同欲望的人有不同的满足感。古人正是在根据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来实现其满足感和保持满足感的。而且,人幸福感的重要源头之一,就是能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古人由于外物质染污较少些,因此,古人的人际关系相对于现代人来说的确要和睦友爱了些。当然,这并非说古代物质匮乏时代就是好的,现代物质丰富时代就是坏的。余只能说是,各有所需要,各有所优点与缺点。

就当今的现代人来说,面对日益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时,我们依需要保持着必要的理性,以避免过于依赖和沉迷其中,日渐沦为这些物质欲望所支配和控制着的奴隶。有则适度体验,没有亦无须过于执着不放——“如若没有,生不如死”。如以余本身体会来说,有茶品则品之,没茶照常过日子。保持理性地适度体验是首要的,否则,就必会沉迷难以自己。如酒鬼一日无酒则会发疯发狂,钱财迷和权力迷为同样的境况,都属于难以自禁的自我迷失现象。在恶俗的极端观念中就有“小丈夫不可一日无钱,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一说,如老猫那样的权力狂等。

物欲诱惑是人的一种考验,挫折当然也是人的一种考验。这种考验就在于能否抵挡住诱惑以拒绝缺德行为,挫折则是人为了达到某欲望和目标过程中所出现的阻碍。它们都起到对人的心志试探和磨砺考验的作用,考验人是否保守得住自己的本性,而不被迷失。如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一欲望而侵害他人利益,或由于依赖外物而自甘接受外物来操控和支配自己等。

多样的物质生活有利于丰富了人生活的体验,促进人智力的发展。较少的物质生活则有利于人更多的享受精神生活,如学习阅读、欣赏音乐、与心灵交流、创造发明等。不管人们选择哪一生活方式,都必须以不迷失自己为基本要求。当然,后一种生活方式自然更能保持自己和做自己。因此,对于前一种生活方式就需要保持着一份理性,以适度体验为宜,因为“过多的物质生活必有损精神生活”。况且,多过的物质生活往往会使人迷失自己,令人坠落。

如前面所言,衣食住穿才是人必须保障的物质生活所在,其它的物质则为改善人生活环境和丰富人生活体验的手段而已。生活环境只是人的外在条件,能比改善人内在条件更重要的吗?什么是人内在条件?知识的拓宽、心灵的净化、境界的提升等都属于人内在条件的范畴。人的外部条件只是为促进内部条件而开创和建立起来的,切不可反设置成了阻碍人内在条件发展的障碍,如迷失自己和沦为物欲奴隶。人类的进步乃本身智力和境界的进步,而非是物质文明层面上的发展。物质文明只是人精神在获得发展后表现出来的成果、反映和表象。没有人精神上的不断进步和创造,那里来的物质多样化的发明和创造?虽然,丰富的物质生活能反过来促进那些没能具有创造发明能力的人们的智力提高,帮助这些人也能获得诸般体验,如不会音乐的人们可以从音乐家那里获得优美音乐的享受、不会酿酒的人们可以从酿酒师那里获得美酒的体验等。

这里,余需要强调的是,除人必须保障生存的物质需要(不得不依赖的物质需要)外,对于其它衍生出来的物质需要则无须过于执着和过于依赖,保持着做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做一个真正的人和自己。物奴者乃迷失了自己本性的物质欲望的奴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