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岭卫懿路所城

 waiwlu 2016-10-06

历史重镇懿路城

 

【懿路古城】铁岭历史重镇懿路古城

从铁岭懿路村北山看懿路

【懿路古城】铁岭历史重镇懿路古城石塔

【懿路古城】铁岭历史重镇懿路古城

沈北新区清水台镇懿路村

【懿路古城】铁岭历史重镇懿路古城
【懿路古城】铁岭历史重镇懿路古城

沈北新区清水台镇北,美丽的万泉河畔,有—座跨铁岭和沈阳的村落,名叫懿路。该村不算很大,但在历史上却是一个重要城堡。

明朝嘉靖辛丑年(1541年)兵备黄云创建当时辽东地区七所书院之一的悒清书院。——《奉天通志》卷149.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七:

    挹娄城。(铁岭)卫南六十五里。本挹娄地。《辽志》:汉乐浪郡海冥县地,勃海置兴州,领盛吉、蒜山、铁山三县。辽废,寻复置兴州兴中军,治常安县。金州废。大定二十九年,改为挹娄县,属沈州。元县废。今为懿路所。

    懿路所即故挹娄城也。明初置中右千户,左左千户及中左千户等所,属铁岭卫。洪武二十九年,调左左千户所于懿路城。永乐初,虏酋鬼力赤等寇辽东懿路寨,即此城也。五年,因旧城修筑,周四里有奇。八年,复调中千户所戍于此。嘉靖三十七年,改筑懿路关厢,四十四年,复增筑焉。

 

“懿路城本古挹娄地”(冯瑷《开原图说》),辽代“置定理府于此”(《大清一统志》)。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县名为挹娄县,明代“讹为懿路”,为铁岭卫管辖,并于“洪武二十九年,调左右千户所于懿路”。(《读史方舆纪要》)清代它是铁岭、盛京(沈阳)间的重要驿站,叫懿路站。

据《辽东志》记载:“懿路城……永乐五年,保定侯包砌。周围三里零三百四十三步,高二丈”。它有两个城门,“南曰通明,北曰极远”。并指出在修这座城之前尚有“旧基”,这个“旧基”大概就是金代挹娄县城的遗址吧!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改筑关厢,(“关厢”即是城门外道路、房屋)此举反映了懿路城的发展和繁荣。万历年间,“时闻寇警”,懿路“实西虏垂涎之要地也。所以根据防御的需要,政府对城池又进行了一番扩建和加固。从明末绘制的一张懿路古迹示意图里,可略视其当年的风采。新城不仅比原城扩大了,在北城墙外增筑外城,而且还新修了城门,由原来的两个城门变成了四个城门(东西南北各—门)。

懿路是明代城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城池,地理位置非同小可。它“北至凡河城三十里,南至沈阳蒲河城四十里,西至丁字泊(现黄家乡小丁泡村)边墙三十里,东至三岔儿边墙七十里。左右前后重冈叠障,足称形胜。”(冯瑷《开原图说》)明末这里驻重兵把守,原额军士有1340名,有备御、把总、镇抚、仓官、驿官等,沿边和腹里还修筑了43座墩台,真可谓官兵配套,军需粮草、交通、邮递、城防设备齐全。

懿路城,明代时有许多文化建筑,庙宇很多,如关帝庙、龙王庙、观音庙、圣母庙、永安寺……特别是城内筑有一著名书院——挹清书院,它是辽东当时仅有的七座书院之一,为“嘉靖辛丑兵备黄云建”(《全辽志》)。嘉靖辛丑是公元1541年,这所书院要比铁岭城里的银冈书院早建134年,堪称是辽北最早的书院了。可惜这些建筑清代时差不多摧残殆尽。诗人魏子亨目睹其景,曾感慨地吟道:

一带冈陵北郭横,

神稠独在石楼倾。

残碑细认前朝字,

遗老犹云古地名。

墙外云山余落照,

宫中烟火见孤城……——《懿路北山古寺》

今天,这“孤城”已不复存在了,只是那残砖断瓦和北山上那座幸存的石塔,记录着当年的繁华。石塔五级,周围雕佛像,并刻有始建年代,为“大明国辽东都司守备懿路,正统三年五月x日立”,正统三年为公元1438年,看来它是迄今所知懿路明代最早的遗存了。

 

铁岭县懿路村真的有个挹娄国? 
    铁岭县新台子镇懿路村位于铁岭最南端,与沈阳市新城子区清水台镇懿路村仅一河之隔,素有辽北第一村之称。懿路村不仅在地理方位上为辽北第一村,同时也是辽北历史上最为久远的古老村落之一,至今至少有1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懿路村名子的来源,民间一直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以穴为居,擅长狞猎、用毒的神秘少数民族,曾经生活在这里,因为这个少数民族名为“挹娄”与“懿路”谐音,懿路地名因而得之。“懿路”和“挹娄”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人们把懿路当成挹娄人故地有什么依据?这是一段发生在千年前的真实故事,还是人们对历史的误解?本报特邀原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靳恩全为我们拨开这段历史迷雾,还原真相。
    主讲人:靳恩全
    正解:“懿路”是对金代“挹娄”县的谐音
    今天,我们所说的懿路村在1000多年前的金代名为挹娄县。比这更早之前,则为辽代常安县。《金志》中关于挹娄县的规章建制是这样描述的:“辽旧兴州兴中军常安县,辽尝置定理府刺史于此。本挹娄故地,大定二十九年更名,有凡河、清河、国史隈必刺。 ”《金志》的这一记述,可谓是对错参半。懿路的确为辽代的常安县,居住的多为挹娄族人,但将其说成是“本挹娄故地”则大错特错,其实挹娄族人并不是辽北的原住居民,而是因为战争和政治的原因,从其起源地黑龙江、吉林,经过漫长的旅途,步行迁徒到铁岭来的。
    所以,我们说懿路的确是历史上挹娄县的故地,但却绝不是古挹娄人的故地。
    那挹娄县为什么又转变成了懿路村呢?一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挹娄与懿路偕音,因为挹娄二字并不常见,加之古人并没有今天这样完备、规范的文化记载手段和载体,只有极少数人从史学书籍上看到过挹娄二字,而更多的人却是交口相传这个地名,所以慢慢地“挹娄”成了人们口中的“懿路”,从明代开始,懿路这个地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揭秘:挹娄人——习性穴居的少数民族
    挹娄人到底何许人也?挹娄以一个部落的形式出现于公元前1—2世纪时,挹娄一词,含义有两说:一,音近通古斯语“鹿”,为鹿之意;二,与满语“叶鲁”音近,为岩穴之穴的意思。
    晋代陈寿所著《三国志》中对挹娄人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据陈寿的描述:“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夫余指的是今天昌图县及以北地区,所以挹娄即在其“东北千余里”,那就应该是东北松花江以北、黑龙江滨海一带的广大地区。而决不会是在昌图南侧的今天懿路所在地。
    挹娄作为两汉时期兴起的少数民族,母语并不是汉语,而是与高句丽人相同。他们个个体格健壮,以力量巨大著称。会种五谷、饲养牛、马。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他们的生活环境隐秘、生活条件艰苦,多居住在山林之间,常掘地三尺,以穴为居。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甚至保持到了清代。清嘉庆十三年(1808)日本人宫间林藏到乌苏里江下游搜集情报,画了一幅当地土人穴居图,史学家认为这幅图描述的正是挹娄人的生活。
    挹娄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们善骑射,善用毒,与敌人、野兽对垒决斗时,常常可以一箭入目,而且是一矢毙命。所以,自汉代以来,挹娄人虽人数不多,但其周围邻人都十分畏惧他们的毒射之功,所以不敢欺负他们。
    挹娄之名始见于两汉时期,唐代称为虞娄。这时其部落衰败,地域缩小。唐中期,东北地区的粟末靺鞨强大起来,并统一了各部,平灭了虞娄,建立了渤海国。渤海国在虞娄这个地方设置了定理、东边两府。又过了200年,契丹人征服渤海国,为防止民族起事,将渤海各州、府居民南迁,将渤海富州迁到今铁岭,定理府及所辖沈州则被迁到今天的懿路,设立常安县。此后再过200年,女真族建立了金国,金国废常安县,以“挹娄故地”为由将常安县改为挹娄县。此后,挹娄县又慢慢演变成今天的懿路村。


    相关链接:
    懿路是辽、金、明三朝重镇
    在历史上,懿路先后有兴州、常安县、挹娄县、懿路城、懿路所等名称。现今,懿路村仍存在许多明代的古迹遗址。最著名的是懿路村北山上的明代石塔,该塔塔身用整块石头垒成,原为十三级,解放后破除迷信把塔顶打掉,“文革”破“四旧”时塔上部较小的石块又被打掉,只剩下五级,近年又补修为十三级。塔身为八角形,呈锥状。塔上有两段石刻文字,其一是明代建塔记事,其二是清代重修记事。除古塔外,懿路村还出土过许多铁器、兵器等文物。

康熙东巡驻跸懿路
    1661年,年方8岁的玄烨继位,年号康熙。康熙六年(1667)亲政,擒杀鳌拜。康熙十年(1671)正月,康熙继上一年后又提出东巡谒陵之举。此时玄烨刚满十八岁,血气方刚,一心想要实现乃父东巡祭祖遗志。他降旨礼部:“今思太祖太宗创业垂统,功德隆盛,山陵在望,刻不能忘。”九月初二,“上以环宇一统,躬诣太祖太宗山陵展祭行告成礼。”康熙终皇帝于实现了东巡祭祖的夙愿,并为后继者创立了先制。祭祖毕,为抵御沙俄入侵,皇帝北狩,《清实录》载:“九月壬申(24日),上以告成礼毕。欲周览盛京畿内形胜,是日启行,驻跸懿路……”

明宣德七年(1432年)出任懿路城守备的崔源

崔源家族墓地位于鞍山东部千山倪家台村东山坡上。早年墓园门在西墙正中,门前有有一里左右砾石甬路,甬路两侧立有石人、石马、石虎,村里人称此地为“石马沟”。据说以前,倪家台村倪姓为大户,祖上曾出过高官,故此墓园又称“倪阁老坟”。民国时期,崔源墓曾经被盗,在墓室封土中挖出“昭勇将军崔公墓志铭”,经当地政府“辽阳古物所”鉴定此墓志的主人乃明代昭勇将军崔源。这一发现在当时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著名学者金毓黻就将其编入《辽东文献征略》中。由于当地居民很难接受原来叫了几辈子的“倪阁老坟”忽然改姓“崔”的说法,有的说鉴定的人认错了字,有的说刻碑的人刻错了字,对于墓葬真正的主人是谁在当时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于是“倪阁老坟”的名字仍旧延用。这个谜团一直到1975年这座墓园被正式发掘之后才真正解决。对这片墓地发掘,是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和鞍山市文化局文化组联合完成的,共清理墓葬十九座。出土墓志九合,连同当年被盗的崔源墓志共十合,墓券一方以及其他精美的随葬品。而在崔源墓中发现的一方墓券,记述了崔源之子崔胜为其父购买此地作为墓地所在,最终确认了这片墓地是崔源的家族墓,“倪阁老坟”实是姓“崔”。
    辽东都司是明朝防御东北地区的蒙古和女真各部的主要地区。崔氏一族多次与蒙古和女真各部作战,崔氏族墓出土的墓志中对此有确切的记载。崔源,在正统九年和十二年,两次征蒙古兀良哈有功,担任辽东都指挥佥事时,曾打败野人女真寇边。崔胜多次征讨建州女真有功,因此还获得了有特殊贡献才可以得到“龙虎将军”的职衔。崔氏一族,在长期与蒙古和女真各部的军事斗争中,累立战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崔源墓志》镌刻崔源“早承父师训,通古典, 明习孙吴”兵法。明宣德七年(1432年)出任懿路城守备,“锄强梁,植柔善,持公秉明,耕守备御,咸得其法。懿路大治,至今人犹德之。”后升辽阳佥都指挥,告诫将士说:“用兵如医家用药不拘常法,在临机应变,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法之妙也。尔多士其恭行进止,用命有重赏。否则有显戮。众遂肃整,锐气自倍,乃大克捷,斩获生口,获生口无算。”崔源治军,机动灵活,随机应变, 赏惩分明,这种作战的指挥思想于今仍十分有借鉴的意义。

 

附录:

1.《满洲源流考》又云:“挹娄二字,即今满语之懿路,乃穴居之义。”然则挹娄者,他人以其穴居而名之;勿吉靺鞨,则误以酋长之称为部族之名;至其部族之名,则古曰肃慎,后世曰女真、虑真、珠里真、朱里真;清人则译作珠申;亦即现在所谓索伦,固有异译而无异语矣。

2.懿路河
  在辽宁铁岭县南六十里,源出王家林山,旧名小清河,西流经懿路城南,流入辽河。《金史地理志》“挹娄县有清河,国名扣必刺。”即此。

3.依路村位于沈北新区北部,现有耕地10000亩,山林400亩,户籍589户,人口2200人,人均收入9499元。几年来,依路村按照国家生态村建设标准,全面开展了村屯环境整治与建设工作,完成道路硬化4.2万平米、排水边沟7000延长米,建成设施齐备的“二室一场”,建设和安装卫生厕所589个,设立垃圾收集点1处、垃圾箱257个。全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液化气使用率、有限电视普及率已达到100%。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全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享受到了生态区创建带来的实惠。

历史重镇懿路城

 

【懿路古城】铁岭历史重镇懿路古城

从铁岭懿路村北山看懿路

【懿路古城】铁岭历史重镇懿路古城石塔

【懿路古城】铁岭历史重镇懿路古城

沈北新区清水台镇懿路村

【懿路古城】铁岭历史重镇懿路古城
【懿路古城】铁岭历史重镇懿路古城

沈北新区清水台镇北,美丽的万泉河畔,有—座跨铁岭和沈阳的村落,名叫懿路。该村不算很大,但在历史上却是一个重要城堡。

明朝嘉靖辛丑年(1541年)兵备黄云创建当时辽东地区七所书院之一的悒清书院。——《奉天通志》卷149.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七:

    挹娄城。(铁岭)卫南六十五里。本挹娄地。《辽志》:汉乐浪郡海冥县地,勃海置兴州,领盛吉、蒜山、铁山三县。辽废,寻复置兴州兴中军,治常安县。金州废。大定二十九年,改为挹娄县,属沈州。元县废。今为懿路所。

    懿路所即故挹娄城也。明初置中右千户,左左千户及中左千户等所,属铁岭卫。洪武二十九年,调左左千户所于懿路城。永乐初,虏酋鬼力赤等寇辽东懿路寨,即此城也。五年,因旧城修筑,周四里有奇。八年,复调中千户所戍于此。嘉靖三十七年,改筑懿路关厢,四十四年,复增筑焉。

 

“懿路城本古挹娄地”(冯瑷《开原图说》),辽代“置定理府于此”(《大清一统志》)。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改县名为挹娄县,明代“讹为懿路”,为铁岭卫管辖,并于“洪武二十九年,调左右千户所于懿路”。(《读史方舆纪要》)清代它是铁岭、盛京(沈阳)间的重要驿站,叫懿路站。

据《辽东志》记载:“懿路城……永乐五年,保定侯包砌。周围三里零三百四十三步,高二丈”。它有两个城门,“南曰通明,北曰极远”。并指出在修这座城之前尚有“旧基”,这个“旧基”大概就是金代挹娄县城的遗址吧!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改筑关厢,(“关厢”即是城门外道路、房屋)此举反映了懿路城的发展和繁荣。万历年间,“时闻寇警”,懿路“实西虏垂涎之要地也。所以根据防御的需要,政府对城池又进行了一番扩建和加固。从明末绘制的一张懿路古迹示意图里,可略视其当年的风采。新城不仅比原城扩大了,在北城墙外增筑外城,而且还新修了城门,由原来的两个城门变成了四个城门(东西南北各—门)。

懿路是明代城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城池,地理位置非同小可。它“北至凡河城三十里,南至沈阳蒲河城四十里,西至丁字泊(现黄家乡小丁泡村)边墙三十里,东至三岔儿边墙七十里。左右前后重冈叠障,足称形胜。”(冯瑷《开原图说》)明末这里驻重兵把守,原额军士有1340名,有备御、把总、镇抚、仓官、驿官等,沿边和腹里还修筑了43座墩台,真可谓官兵配套,军需粮草、交通、邮递、城防设备齐全。

懿路城,明代时有许多文化建筑,庙宇很多,如关帝庙、龙王庙、观音庙、圣母庙、永安寺……特别是城内筑有一著名书院——挹清书院,它是辽东当时仅有的七座书院之一,为“嘉靖辛丑兵备黄云建”(《全辽志》)。嘉靖辛丑是公元1541年,这所书院要比铁岭城里的银冈书院早建134年,堪称是辽北最早的书院了。可惜这些建筑清代时差不多摧残殆尽。诗人魏子亨目睹其景,曾感慨地吟道:

一带冈陵北郭横,

神稠独在石楼倾。

残碑细认前朝字,

遗老犹云古地名。

墙外云山余落照,

宫中烟火见孤城……——《懿路北山古寺》

今天,这“孤城”已不复存在了,只是那残砖断瓦和北山上那座幸存的石塔,记录着当年的繁华。石塔五级,周围雕佛像,并刻有始建年代,为“大明国辽东都司守备懿路,正统三年五月x日立”,正统三年为公元1438年,看来它是迄今所知懿路明代最早的遗存了。

 

铁岭县懿路村真的有个挹娄国? 
    铁岭县新台子镇懿路村位于铁岭最南端,与沈阳市新城子区清水台镇懿路村仅一河之隔,素有辽北第一村之称。懿路村不仅在地理方位上为辽北第一村,同时也是辽北历史上最为久远的古老村落之一,至今至少有1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懿路村名子的来源,民间一直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以穴为居,擅长狞猎、用毒的神秘少数民族,曾经生活在这里,因为这个少数民族名为“挹娄”与“懿路”谐音,懿路地名因而得之。“懿路”和“挹娄”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人们把懿路当成挹娄人故地有什么依据?这是一段发生在千年前的真实故事,还是人们对历史的误解?本报特邀原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靳恩全为我们拨开这段历史迷雾,还原真相。
    主讲人:靳恩全
    正解:“懿路”是对金代“挹娄”县的谐音
    今天,我们所说的懿路村在1000多年前的金代名为挹娄县。比这更早之前,则为辽代常安县。《金志》中关于挹娄县的规章建制是这样描述的:“辽旧兴州兴中军常安县,辽尝置定理府刺史于此。本挹娄故地,大定二十九年更名,有凡河、清河、国史隈必刺。 ”《金志》的这一记述,可谓是对错参半。懿路的确为辽代的常安县,居住的多为挹娄族人,但将其说成是“本挹娄故地”则大错特错,其实挹娄族人并不是辽北的原住居民,而是因为战争和政治的原因,从其起源地黑龙江、吉林,经过漫长的旅途,步行迁徒到铁岭来的。
    所以,我们说懿路的确是历史上挹娄县的故地,但却绝不是古挹娄人的故地。
    那挹娄县为什么又转变成了懿路村呢?一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挹娄与懿路偕音,因为挹娄二字并不常见,加之古人并没有今天这样完备、规范的文化记载手段和载体,只有极少数人从史学书籍上看到过挹娄二字,而更多的人却是交口相传这个地名,所以慢慢地“挹娄”成了人们口中的“懿路”,从明代开始,懿路这个地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揭秘:挹娄人——习性穴居的少数民族
    挹娄人到底何许人也?挹娄以一个部落的形式出现于公元前1—2世纪时,挹娄一词,含义有两说:一,音近通古斯语“鹿”,为鹿之意;二,与满语“叶鲁”音近,为岩穴之穴的意思。
    晋代陈寿所著《三国志》中对挹娄人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据陈寿的描述:“挹娄在夫余东北千余里”。夫余指的是今天昌图县及以北地区,所以挹娄即在其“东北千余里”,那就应该是东北松花江以北、黑龙江滨海一带的广大地区。而决不会是在昌图南侧的今天懿路所在地。
    挹娄作为两汉时期兴起的少数民族,母语并不是汉语,而是与高句丽人相同。他们个个体格健壮,以力量巨大著称。会种五谷、饲养牛、马。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他们的生活环境隐秘、生活条件艰苦,多居住在山林之间,常掘地三尺,以穴为居。这种原始的生活方式甚至保持到了清代。清嘉庆十三年(1808)日本人宫间林藏到乌苏里江下游搜集情报,画了一幅当地土人穴居图,史学家认为这幅图描述的正是挹娄人的生活。
    挹娄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们善骑射,善用毒,与敌人、野兽对垒决斗时,常常可以一箭入目,而且是一矢毙命。所以,自汉代以来,挹娄人虽人数不多,但其周围邻人都十分畏惧他们的毒射之功,所以不敢欺负他们。
    挹娄之名始见于两汉时期,唐代称为虞娄。这时其部落衰败,地域缩小。唐中期,东北地区的粟末靺鞨强大起来,并统一了各部,平灭了虞娄,建立了渤海国。渤海国在虞娄这个地方设置了定理、东边两府。又过了200年,契丹人征服渤海国,为防止民族起事,将渤海各州、府居民南迁,将渤海富州迁到今铁岭,定理府及所辖沈州则被迁到今天的懿路,设立常安县。此后再过200年,女真族建立了金国,金国废常安县,以“挹娄故地”为由将常安县改为挹娄县。此后,挹娄县又慢慢演变成今天的懿路村。


    相关链接:
    懿路是辽、金、明三朝重镇
    在历史上,懿路先后有兴州、常安县、挹娄县、懿路城、懿路所等名称。现今,懿路村仍存在许多明代的古迹遗址。最著名的是懿路村北山上的明代石塔,该塔塔身用整块石头垒成,原为十三级,解放后破除迷信把塔顶打掉,“文革”破“四旧”时塔上部较小的石块又被打掉,只剩下五级,近年又补修为十三级。塔身为八角形,呈锥状。塔上有两段石刻文字,其一是明代建塔记事,其二是清代重修记事。除古塔外,懿路村还出土过许多铁器、兵器等文物。

康熙东巡驻跸懿路
    1661年,年方8岁的玄烨继位,年号康熙。康熙六年(1667)亲政,擒杀鳌拜。康熙十年(1671)正月,康熙继上一年后又提出东巡谒陵之举。此时玄烨刚满十八岁,血气方刚,一心想要实现乃父东巡祭祖遗志。他降旨礼部:“今思太祖太宗创业垂统,功德隆盛,山陵在望,刻不能忘。”九月初二,“上以环宇一统,躬诣太祖太宗山陵展祭行告成礼。”康熙终皇帝于实现了东巡祭祖的夙愿,并为后继者创立了先制。祭祖毕,为抵御沙俄入侵,皇帝北狩,《清实录》载:“九月壬申(24日),上以告成礼毕。欲周览盛京畿内形胜,是日启行,驻跸懿路……”

明宣德七年(1432年)出任懿路城守备的崔源

崔源家族墓地位于鞍山东部千山倪家台村东山坡上。早年墓园门在西墙正中,门前有有一里左右砾石甬路,甬路两侧立有石人、石马、石虎,村里人称此地为“石马沟”。据说以前,倪家台村倪姓为大户,祖上曾出过高官,故此墓园又称“倪阁老坟”。民国时期,崔源墓曾经被盗,在墓室封土中挖出“昭勇将军崔公墓志铭”,经当地政府“辽阳古物所”鉴定此墓志的主人乃明代昭勇将军崔源。这一发现在当时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著名学者金毓黻就将其编入《辽东文献征略》中。由于当地居民很难接受原来叫了几辈子的“倪阁老坟”忽然改姓“崔”的说法,有的说鉴定的人认错了字,有的说刻碑的人刻错了字,对于墓葬真正的主人是谁在当时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于是“倪阁老坟”的名字仍旧延用。这个谜团一直到1975年这座墓园被正式发掘之后才真正解决。对这片墓地发掘,是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和鞍山市文化局文化组联合完成的,共清理墓葬十九座。出土墓志九合,连同当年被盗的崔源墓志共十合,墓券一方以及其他精美的随葬品。而在崔源墓中发现的一方墓券,记述了崔源之子崔胜为其父购买此地作为墓地所在,最终确认了这片墓地是崔源的家族墓,“倪阁老坟”实是姓“崔”。
    辽东都司是明朝防御东北地区的蒙古和女真各部的主要地区。崔氏一族多次与蒙古和女真各部作战,崔氏族墓出土的墓志中对此有确切的记载。崔源,在正统九年和十二年,两次征蒙古兀良哈有功,担任辽东都指挥佥事时,曾打败野人女真寇边。崔胜多次征讨建州女真有功,因此还获得了有特殊贡献才可以得到“龙虎将军”的职衔。崔氏一族,在长期与蒙古和女真各部的军事斗争中,累立战功、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崔源墓志》镌刻崔源“早承父师训,通古典, 明习孙吴”兵法。明宣德七年(1432年)出任懿路城守备,“锄强梁,植柔善,持公秉明,耕守备御,咸得其法。懿路大治,至今人犹德之。”后升辽阳佥都指挥,告诫将士说:“用兵如医家用药不拘常法,在临机应变,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兵法之妙也。尔多士其恭行进止,用命有重赏。否则有显戮。众遂肃整,锐气自倍,乃大克捷,斩获生口,获生口无算。”崔源治军,机动灵活,随机应变, 赏惩分明,这种作战的指挥思想于今仍十分有借鉴的意义。

 

附录:

1.《满洲源流考》又云:“挹娄二字,即今满语之懿路,乃穴居之义。”然则挹娄者,他人以其穴居而名之;勿吉靺鞨,则误以酋长之称为部族之名;至其部族之名,则古曰肃慎,后世曰女真、虑真、珠里真、朱里真;清人则译作珠申;亦即现在所谓索伦,固有异译而无异语矣。

2.懿路河
  在辽宁铁岭县南六十里,源出王家林山,旧名小清河,西流经懿路城南,流入辽河。《金史地理志》“挹娄县有清河,国名扣必刺。”即此。

3.依路村位于沈北新区北部,现有耕地10000亩,山林400亩,户籍589户,人口2200人,人均收入9499元。几年来,依路村按照国家生态村建设标准,全面开展了村屯环境整治与建设工作,完成道路硬化4.2万平米、排水边沟7000延长米,建成设施齐备的“二室一场”,建设和安装卫生厕所589个,设立垃圾收集点1处、垃圾箱257个。全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液化气使用率、有限电视普及率已达到100%。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全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享受到了生态区创建带来的实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