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有文字记载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对人参药用价值做了详细的记载。而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人参经历了无数的变更。野生人参已经难以觅得。而现在采用林下栽培和人工干预栽培的方式,使得市场上人参的的分类变得更加多样化。从产地、市场以及参农等从生产到销售环节,结合GB/T 18765-2015《野山参鉴定及分等质量》,本篇着重按照人参的栽培或生长方式介绍人参的分类。至于鉴别将在之后分别论述。 1.野生人参 【定义】自然传播、生长于深山密林的原生态人参。 【生长方式】由种子自然落地或被鸟兽吞食后排出体外,在山林中自然发芽生长。 【人为干预】没有人为因素,既不移动,又不经任何管理,长期自然生长而成。 【生长年限】几十年、上百年不等。 【分布区域】原在长白山原始森林和大小兴安岭森林中。 【营养价值】参中之最,人参皂苷含量最高。 【存活率】濒临灭绝,无法统计。 在东北产区,野生人参素有“芦碗紧密相互生,圆膀圆芦枣核。紧皮细纹疙瘩体,须似皮条长又清。珍珠点点缀须下,珍珠点点长又清”的歌谣在传唱。
2.野山参 【定义】播种后,自然生长于深山密林15 年以上的人参。 【生长方式】人工将野山参种子播种于林下。 【人为干预】人工播种后没有人为因素,既不移动,又不经任何管理,长期自然生长而成。 【生长年限】15 年以上。 【分布区域】长白山原始森林和大小兴安岭森林中。 【营养价值】最接近野生人参,人参皂苷是栽培人参的 4 ~ 5 倍。 存活率:5%。 附注:现在所谓的野山参即过去所谓籽海山参或林下籽,年限越长,其价值也随之猛涨。其特点是芦长体灵,皮老纹深,须长而清疏;须上有珍珠疙瘩,形体特征可与野山参相媲美。 林子里腐植土层薄,人参籽种到林子里向下生长到硬土层后,顺着地皮向山上生长,芦头朝着山下,根须朝着山上。可以理解成林下籽是坐着生长,像眼镜蛇要发起攻击的样子。 3.山参直生根 山参直升根是把人参籽种到池床里。池床松软直升根是直上直下生长,可以理解成站着长。直升根和林下籽都是种到地里,鉴别上和林下籽有点相同逻辑,由于环境不同又和林下参形体有着很大的不同。 4.林下觅 即山移。即山农放山时发现野生人参幼苗,由于重量和参龄小,不宜作货,于是集中所获移栽到居家附近的山野林下,便于看守,令其自然生长。在行业内被称为“林下觅”。林下觅栽到林子里,如果栽的位置方向把握不好,芦头会发生180度旋转。这是林下籽不会发生的情况,当然也有巧合不转芦的时候。 5.山参移山参 即“山移”。山参移山参是把林下籽移栽到池床里。移山参的特点可以理解成是林下籽和山参趴货的结合。圆芦像林下籽,主体和须是山参趴货,行内人也叫它籽趴。类似于林下觅,移山参芦头也会发生180度旋转。 6.山参趴货 山参趴货是山参直生根翻栽到池床里。即“家移”。 “家移”即参农将园植的人参幼苗移植到山野林下,不浇水,不施肥,使其在野生环境下自然生长。也称山参趴货。趴货大多芦头会发生180度旋转。山参趴货一直没有一个真正的身份,他的产量却比山参直升根移山参林下觅林下籽野山参的总和还要多N倍但是远远低于园参。 7.池底参 池底参是指在老参地或园参旧栽培地采挖后,还遗漏下来的人参。在自然生长,无人照料下,自然生长若干年后,有野山参部分特征,因此有效成份及养份也相对提高了许多。具有芦长,少许水锈,疤痕,海绵体状,螺旋环纹,一纹到底等特征。 池底参遗漏在池底的园参,称大池底;掉落在池底的参籽发芽所生者,称小池底。 8.园参 园参为人工栽培于园地的参,民间称“人参”的多为此种。由种到收需要五、六年以上时间,产量较大,但药用价值不如野生人参。 目前市场上许多人参产品均为园参的加工品,常见的有: (1)生晒参 以鲜人参为原料刷洗下须后,晒干或烘干而成的人参。 (2)红参 以鲜人参为原料,经过刷洗、蒸制、干燥的人参产品。 (3)糖参 鲜人参通过排针、顺针、浸糖、干燥等工艺加工制成的人参制品。 (4)活性参 也叫冻干参。以鲜人参为原料,刮去表皮,采用真空低温冷冻(-25℃)干燥技术加工的制品。 (5)大力参 以普通鲜人参为原料,水洗后下须、烫制、凉水漂凉、干燥的人参制品。 (6)蜜制人参 用蜂蜜作为辅料,经蜜制工艺加工而成的人参制品。 (7)保鲜人参 以鲜人参为原料,洗刷后经过保鲜处理,能够较长时间贮藏的人参制品。 以上各类人参除了园参,其余皆生长漫长,药效非园参所能媲美。 有关人参的各类术语: (1)芦 主根上部的根茎。 (2)圆芦 芦碗与主根连接的一段,根茎下部呈圆柱状,其上有芦碗残痕,状如疙瘩。 (3)堆花芦 圆芦上部的芦碗,状如堆花。 (4)马牙芦 堆花芦上部芦碗较大,状如马牙。 (5)二节芦 具有圆芦、堆花芦或堆花芦和马牙芦。 (6)三节芦 具有圆芦、堆花芦、马牙芦。 (7)缩脖芦 因损伤芦较短。 (8)艼 芦上生长出的不定根。 (9)枣核艼 芦上生长出的不定根为两端细、中间粗、形如枣核。 (10)毛毛艼 芦上生长出许多较细的不定根。 (11)艼变 主根腐烂,艼继续生长代替主根经若干年后形成纹,称艼变参。 (12)五形 芦、艼、体、纹、须。 (13)体 即主根,皮为黄褐色或灰黄色,断面呈黄白色。 (14)灵体 体腿明显分开,腿具有两条,形如菱角状、跨海式或元宝形。 (15)疙瘩体 主根粗短,形如疙瘩状。 (16)顺体 主根顺长。 (17)笨体 主根形状较差,不灵活,腿有两条以上,长短不齐。 (18)过梁体 主根分岔较粗长,形如山梁。 (19)横体 主根横向生长,没有环纹。 (20)纹 在主根肩部有细而深的环纹。 (21)腿 即支根。 (22)须 支根上生长的较细的根。须根细长,柔韧性强,有弹性,珍珠点明显。 (23)珍珠点 须根上的水须脱落后形成的疤痕。 [本文来源:药童傅,由中药大品种联盟(BBTCML)编校整理发表,转载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