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野山参移山参育山参及各类山参趴货的鉴别

 昵称15804986 2014-02-20

国产人参分为野生人参(山参)与栽培人参(园参)二大类,各又包括许多种类,性状和质量上都有差异。中医对人参的认识源于野生人参,古今医药典籍中的人参都是指野生人参。虽然人参的栽培起源很早,但直到近代才有产业性栽培。 先后有“秧参”(移山参)和“籽参”(园参),但直到清代都曾限制使用。[1~3]
  近年来我们几次到各类山参原产地和各地药材市场调查研究并收集样品,旨在获取尽量多的经验和第一手资料,尽量作到观察全方位,对比多角度,区分有原则,命名切实际。
  现将山参类药材依其来源和性状特征整理如下:

1 第一类山参 野山参(纯山参)
  野生人参种子所生的,在野外生长多年的人参为“野山参”,也称“纯山参”。强调它们是一直在自然环境下,自然繁殖生长的,种子通过鸟类传播,非人为干预的人参。
  传统的野山参鉴别,强调看五形(须、芦、皮、纹、体),识六体(灵、笨、老、嫩、横、顺)等。曾流行不少师徒相承,口传心授的歌诀,例如:“芦碗紧密相互生,圆膀圆芦枣核t47-1.gif (96 bytes)。紧皮细纹疙瘩体,须似皮条长又清。珍珠点点缀须上,具此特点野山参。”[4、5]“马牙雁脖芦,下伸枣核t47-1.gif (96 bytes),身短体横灵, 环纹深密生,肩膀圆下垂,皮紧细光润,腿短二三个,分裆八字形,须疏根疣密, 山参特殊形。”[6、7]“山参形态显伶俐,马牙芦碗短横体,肩纹紧密细结皮,支腿清稀珍珠须。”[8]“芦长碗密枣核t47-1.gif (96 bytes),紧皮细纹珍珠须。 山参支大皮细润, 五形全美为佳品。”我们把野山参的性状特征归纳整理成:
1.1 芦和t47-1.gif (96 bytes) “芦”即根茎部分,其上密布许多茎痕,称为“芦碗”。“芦长碗密”是山参的显著特征。但须特别指出:野山参的芦是一段复杂多变的整体,自下而上常常依次可分为“圆芦”(又称“雁脖芦”)、“堆花芦”和“马牙芦”三部分,整个芦称为“三节芦”;因年限较少,堆花芦部分不明显而称“二节芦”;有时还会因年限久远并生长良好,出现“分支芦”(簇生有多条地上茎)和“子母芦”(大芦上生有若干小芦)。
  典型野山参的“芦”(根茎)可分为二段或三段以上,通常把野山参的紧接主根的那段相对细长的脖子称为“雁脖芦”,因其上芦碗相对平滑或呈痕迹状态,故也叫“圆芦”,即芦的圆滑部分。圆芦上端是“堆花芦”,其上螺旋排列着芦碗,并常常抽出t47-1.gif (96 bytes)(不定根),因这些芦碗拥挤着堆在一起,故名。堆花芦再上方是“马牙芦”,其上芦碗清晰,多呈马牙状。凡同时具有圆芦、堆花芦和马牙芦的芦则称为“三节芦”,仅具有圆芦和马牙芦或圆芦和堆花芦的称为“二节芦”。也常见单有堆花芦或单有马牙芦而无圆芦的,但没见单有圆芦而无其它部分的。
  年龄较小的野山参,芦形明显细长,芦碗界限不清晰。年龄大的野山参常有 2~3个或更多的地上茎,呈丛生状态,长短不一,形态复杂多变,有的芦多节而分支,即“分支芦”,还有的大芦碗上又生一串或几串小芦,称为“子母芦”。
  野山参最典型特征是具有圆芦。但圆芦表面的状态很复杂,并非是光滑的,常常带各种形态的芽痕,还有具明显芦碗的。不过,与堆花芦和马牙芦部分比较相对平滑。可是,不论圆芦本身的样子如何,野山参的圆芦部分总是不难分辨的。原因是圆芦上一般没有t47-1.gif (96 bytes)(不定根),而紧接其上的堆花芦则常常有t47-1.gif (96 bytes),因此可以从芦的基部向上到第一个较大的t47-1.gif (96 bytes)为止或“以t47-1.gif (96 bytes)帽为界”把圆芦部分与堆花芦或马牙芦部分区分开。
  关于野山参的圆芦部分是怎么形成的,一般认为是野山参日久年深,早期的芦碗变得界限模糊,芦碗也不再明显所致。对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许多移栽野山参和栽培“山参趴货”的人,他们认为这种说法根据不足。一是年龄较小的野山参(20年以上的) ,多数都具有圆芦,为什么园参无论生长多少年(如下文所述的“大池底子”的情况,常常超过20多年)也没有圆芦的样子?我们仔细地用放大镜和解剖镜观察新鲜野山参的圆芦表面,有时可见活动的休眠芽,圆芦表皮和木栓层并不比圆芦以上部分老,相反有时更嫩。这种情况如果是出现在干燥或加工过的野山参商品,我们会怀疑是否为赝品,是否为“接货”。可是出现在新鲜的野山参上,我们不得不考虑圆芦的形成可能另有原因,是否存在着后期的“节间生长”的问题有待实验证实。在抚松有位专门从事趴货栽培并有较高文化素质的药农,他说“籽货”(见下文)长到十几年就开始有圆芦,以后这段圆芦会逐渐伸长。按这种说法,圆芦是由短变长的,圆芦上的芦碗也可能比堆花芦上的芦碗年龄更小。
  “t47-1.gif (96 bytes)”是指从芦上抽出的不定根,“t47-1.gif (96 bytes)帽”即t47-1.gif (96 bytes)和生出t47-1.gif (96 bytes)的那部分芦(堆花芦)的总称。野山参的t47-1.gif (96 bytes)帽通常是一段,也有特别发达而具有多段t47-1.gif (96 bytes)帽的。t47-1.gif (96 bytes)在野山参的生长后期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如果t47-1.gif (96 bytes)所处的土质条件比主根好,常有t47-1.gif (96 bytes)大而超过主根的,称为“奴欺主”现象。倘若主根后期萎缩或受伤,大形的t47-1.gif (96 bytes)往往代替主根,成为下文所述的“t47-1.gif (96 bytes)变山参”。
  传统上认为“枣核t47-1.gif (96 bytes)”是野山参的鉴定特征,见封底插页图1,实际上,具有枣核t47-1.gif (96 bytes)的野山参太少。我们观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野山参都看不到典型的枣核t47-1.gif (96 bytes)

t48-1.gif (19283 bytes)

图1 枣核t47-1.gif (96 bytes)的特征图

  t47-1.gif (96 bytes)的伸出方向比t47-1.gif (96 bytes)本身的样子更重要:野山参的t47-1.gif (96 bytes)总是自然下垂的,称为“下顺”。若有较多的“上翘”的“朝天t47-1.gif (96 bytes)”或“掐脖t47-1.gif (96 bytes)”,往往是“趴货”。
1.2 体和腿 “体”包括主根和侧根,后者延长为“腿”。体的特征在体形(主根和侧根的大体形态)和质地二个方面。野山参的体形大多数为“横灵体”、“疙瘩体”或近似于菱角的体型。有的老山参还会呈现“连体参”,见封底插页图2,吉林省抚松县曾得到一苗重 340克(比现存人民大会堂吉林厅的那棵大山参还重55克)的连体参,形似二人相抱,也称“夫妻参”。“横灵体”是指主根形若人体,纵向短粗,横向伸展。有时二腿八字分开,分支的角度很大,分腿(分裆)灵活,无拧腿或拼腿现象,宛如练武的人形,特称为“武形参”,尤为珍贵;“疙瘩体”是指主根虽然不似人形,但状如“疙瘩”而紧缩,见封底插页图3。类似园参那样的“顺体”的山参也常见,但像园参那样“笨体”的山参极少。新鲜的山参质地坚实,手感质重,若能及时加工而未跑浆,干后仍很饱满。

t48-2.gif (19831 bytes)
t48-3.gif (22370 bytes)

图2 纯山参

t48-4.gif (14597 bytes)
t48-5.gif (15316 bytes)

图3 纯山参

1.3 皮和纹 “紧皮细纹”是野山参的重要特征。“皮”即主根的外皮,年龄较小的野山参,外皮紧凑而细腻光滑,黄白色,无粗皮。年龄较大的山参外皮显得凹凸不平或带有粗皮。通常及时干燥后不抽沟(即没有明显的纵向沟纹),若加工不及时,干后也会出现纵皱纹。上述抚松采到的那棵“夫妻参”,新鲜时呈明显的“紧皮细纹”和“皮老纹深”都有的样子。
  野山参的皮色和表面特征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土壤类型对皮色影响很大。一般是黑土地的皮色白,表面细腻,所谓“紧皮细纹”;黄土地的皮色黄,表面较粗糙,所谓“皮老纹深”。吉林省的抚松、靖宇、通化等长白山林区基本上是黑土地环境,集安和辽宁省的宽甸、桓仁一带多数是黄土地环境,这些地方的野山参和培育的山参,基本符合上述规律。走私来的所谓“苏联山参”,皮色发黄的多,表面也比较粗糙,年龄较大的呈现“皮老纹深”。
  “纹”是指主根表面的横行的皱纹。野山参的横纹细密而完整;纹线凹陷,似乎有根细细的铁丝曾捆绑着它,束缚着野山参生长似的,也时常因野山参的纹线中总夹有微量的泥土,呈黑色,而称“铁线纹”。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野山参的纹,是横行的皱折纹而非沟槽纹。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见,这些皱纹的方向是向上的,即下纹的边沿含盖着上纹的边沿,仿佛这些横纹是被主根的上部向下收缩所致。而且,野山参的纹仅仅分布在肩部或有少量延伸到参体的中上部,参体中部大多是光滑无纹的。这与下述的移山参的“跑纹”有明显区别。目前市场上的赝品(名曰:工艺参),运用插接粘连等各种手法能把芦头和体形做得很逼真,也能十分精细地刻出类似的铁线纹,甚至在成长期内用头发捆扎参体使其长出横纹来,但这些人工作出来的纹在放大镜下都是容易识破的。可以说野山参的纹最难仿真。
1.4 须和点 “须”是指主根和分支上渐细的须状根。腿自然地过渡为上粗下细的须。野山参的须一般长达30~60cm以上,上述抚松采到的那棵“夫妻参”的须长达120cm。 野山参的腿与须之间通常没有明显的分界线,须稀少而细长,“清疏不乱”;新鲜时须的质地柔韧,不易折断,“刚柔不脆”,习称“皮条须”。但是,采挖野山参时,尽管讲究用骨针仔细剥离其须根,实际上,大部分细微的须根还是断掉的。在保管和加工中,又会有一些须根受伤或断掉,因此商品野山参的须都是不完整的。
  “点”是指须上不规则分布的小疙瘩,是细小的吸收根留下的愈伤组织,习称“珍珠点”(也称“珍珠疙瘩”),野山参的珍珠点通常从较粗的须根一直延伸分布到细小须根的末梢,有时稀疏,却总是十分明显,而且加工成干货后依然清晰显见。较大或较老的新鲜园参上也可见到珍珠点,但是总不如野山参明显,也很少分布在较粗的须根上,而且加工成干货后就更不显见了。

2 第二类山参 移山参和t47-1.gif (96 bytes)变山参 
  第二类山参是指那些一直在自然环境下生长,但有不同程度的人为干预或受到外来因素损伤的山参,包括“移山参”和“t47-1.gif (96 bytes)变山参”。
2.1 移山参 (山趴、移山趴)见本文后附彩色插页图4(后同) 是专指那些被人发现过的野生人参,后经采挖或移动,又被放回原处或别处,多年后再次挖出的货。“移山参”的遗传基础是野生的,它们是纯粹在无人干预的条件下繁殖出来的。

t48-6.gif (15744 bytes)
t48-7.gif (16103 bytes)

图4 移山参

  我们强调:“移山参”是专指被移动过的野山参,而且是把野外作为移栽地。若把野山参苗(捻子)移到栽培环境下,或把园参移到野外,都不能算作移山参。移山参也不包括那些从栽培的园参中挑选出来移到野外的园参,后者属于第四类山参。但《中药大辞典》等认为:将幼小的野山参移植于田间, 或将幼小的园参移植于山野而成长的人参称为“移山参”。有人认为移山参是形态介于山参、园参之间的一种人工种植或移植的人参,并且认为移山参有许多种,包括老栽上山、籽趴、 趴货、池底子等。 特别是把辽宁宽甸振江乡石柱子村的“石柱子参”也归入移山参类[12~13]
  移山参由于在生长过程中受到搬动和不同程度的损伤,移栽的方式多数是斜卧或平卧的,与原来根系的分布形式不同,而且移栽后的土壤往往较松软,主根被全部埋在土里,常常有病菌的感染,因此变化较大。
“移山参”是目前山参市场的热点。但大多数所谓的“移山参”相当于专业人士讲的“充山参”或“山参趴货”类。它们并非人参伪品,与那些人造的赝品(工艺参)性质不同。商家之所以喜欢用移山参的名义销售这类非正品山参,可能因为这些货色与野山参实在相差太大,难以称为野山参。而且商品品种中一般也不再细分。
  当然更没人愿以“趴货”的名义销售。近年在上海热销的“活性移山参”,价格适中,市场看好。但是其中大多数并非真正的移山参。原因是普遍对移山参缺乏研究,也很少见到真正的移山参。移山参和各类趴货因没有统一或明确的概念,各地人士的看法不一,造成山参市场在分类、命名和鉴定上的混乱。因此,野山参、移山参及各类趴货之间的界限如何确定,如何命名,如何鉴别,都亟待研究和讨论。
2.1.1 芦和t47-1.gif (96 bytes) 多见因芦碗分布不连续或形态不连贯,芦的生长方向出现骤然转向,称为“回脖芦”或“转芦”;后期的芦碗骤然放大,都因被移动,土壤变松所致。t47-1.gif (96 bytes)多呈上细下粗状,上跷或旁伸的多,下顺的少,也是由于后期在斜卧或平卧的体位下,不定根向下自然伸展,但当我们把主根向下拿在手里时,这些原本向下伸展的t47-1.gif (96 bytes)就被看作是上翘或旁伸的了。另外因土壤变松,“毛毛t47-1.gif (96 bytes)”也较多。
2.1.2 体和腿 主体质地较纯山参松软,中下部较肥大,习称“大屁股”;腿常常也下粗上细,而且分腿(分裆)多数不灵活,常有拧腿的或拼腿的现象。
2.1.3 皮和纹 皮松而软,淡黄白色,时有粗皮。纹线不连续,有“断纹”。注意:老药工们常常习称移山参有“断纹”或“跑纹了”。有人认为指的是纹线不完整,所谓“断了的纹”。其实这些纹线,正如上文所述,它们是些横行的皱折纹,本来就不是一根连续的纹线。所谓“断头纹”或“跑纹了”指的是移山参的纹不像纯山参那样只分布在参体的肩部或中上部。常断续分布,而不连续。常稀疏地分布到主根的中下部,甚至主根通体全有纹。
2.1.4 须和点 老山趴的须与纯山参相似。但年龄小一些的移山参仍有区别。其须少而细长,但毛毛须较多,且多呈扇形分布。
2.2 t47-1.gif (96 bytes)变山参(山参t47-1.gif (96 bytes)变 烂头山参)见后附插页图5 纯山参在遭到动物践踏、鼠咬、火烧或病虫害等伤害后,致使主根或根茎受损,若不定根(t47-1.gif (96 bytes))迅速生长,代替主根,便形成了极不典型的山参。由t47-1.gif (96 bytes)变态为主根的t47-1.gif (96 bytes)变山参通常有如下特征:①芦短碗密,无明显园芦,极少见典型的“三节芦”,这种参芦上一般少t47-1.gif (96 bytes)或无t47-1.gif (96 bytes);时有少许“毛毛t47-1.gif (96 bytes)”。②体位不正,质地较坚实,但多为顺体,细长且肩部下滑,少有细长的腿。③皮疏松,较细腻光滑,粗皮少见。无肩纹,少有分布在肩部的铁线纹。横纹稀而浮,或近无纹。④须少而长,柔韧,“珍珠点”较明显。

t48-8.gif (13001 bytes)

图5 变山参

  “t47-1.gif (96 bytes)变山参” 是主根受伤后由t47-1.gif (96 bytes)代替所致。但必须带有野山参的主体或残痕才能断定。老主体或残痕上的“圆芦”和“铁线纹”应清晰可辨;新的主体多呈“溜肩膀”“身位不正”,常有多数“索状t47-1.gif (96 bytes)”,皮色黄白,皮嫩纹浅,有“水须”。若是t47-1.gif (96 bytes)变年久,新主体变为老主体,也会有铁线纹,但通常不会有点形圆芦。皮色和质地也都与典型野山参相近了。

3 第三类山参 育山参(籽海 籽货)
  籽海也叫籽上山、籽货、野籽、海货等,是人为地把园参的种子撒播到自然的林下环境里,任其自然生长,不移栽、不搭棚、不施肥、不打药、不锄草、不动土,大约十多年后才上山收取的半野生人参。
  应该说它们和纯山参的生长环境是相似的,但这类山参与上述二类山参的性状有明显区别,在山参市场上是不难区别的。说明种子来源(遗传)和生长年限这二个因素对性状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调查得知,从六十年代始,集安、抚松、通化等地的国营参场就开始培育籽海,所谓“林下栽参”、“人工护育下的野山参”或“人工栽培山参”等,各地具体作法不一,都与传统的籽海大同小异。由于自然出苗率很低,而且生长十分缓慢,加上失窃严重,收获无几,因此发展十分缓慢。但是这个方向是可取的,可以很好地解决毁林与种参的矛盾,可以显著地减少化肥和农药在人参的使用,提高人参的内在质量,而且受益也是很丰厚的。随着环境意识和绿色意识的增强,这类山参是有前途的。实际上,许多地方仍在悄悄地发展,而且都在想方设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加强防范,并且适当地拔大草,打花去蕾,甚至探索适度施药除害的方法等。
  这类山参曾被称为“充山参”。充山参一词,现在只在吉林省的专业人员中使用,商家和用户都不用,因有“冒充山参”之意,现把这类山参称为“育山参”(见后附彩色图6)。

t48-9.gif (14925 bytes)
t48-10.gif (19745 bytes)

图6 育山参(籽海)

3.1 芦和t47-1.gif (96 bytes) 籽海的芦比较独特,细长而碗稀疏,多呈细长的“线芦”或节间十分明显的“竹节芦”状,无典型的园芦,绝无“三节芦”或“二节芦”。t47-1.gif (96 bytes)细长,下顺,枣核t47-1.gif (96 bytes)极少。
3.2 体和腿 质地不太坚实,参体常肥大,但疙瘩体、顺体、横体皆有。多数短小,分腿(分裆)灵活,皮色黄白,细嫩,常常被称为“白胖小子”。
3.3 皮和纹 有浅纹或近于光滑无纹。纹的特点是稀疏而浮浅,分布到中下部,肩部不会有纯山参那样的“铁线纹”。注意干燥后主根上有纵皱纹和横皱纹,它们不是山参的纹。
3.4 须和点 须稀少而长,有的须较多而长,也可见“珍珠点”,但不明显。注意:根据上述特征鉴定籽海是不难的。但近年来“移花接木”的高手之作,可以假乱真。新鲜籽海,水分未失,其芦形和碗形尚可,一旦制成干货,芦形细瘦,芦碗几乎消失,原形毕露。因此,籽海往往以鲜货应市,商家不愿很快制成干货,这一来,籽海放置日久,更加跑浆变形。

4 第四类山参(山参趴货)
  第四类山参是指那些经历前后二期不同的生长环境的人参,而且必须是前期为人工栽培的,后期是自然生长的(称之为栽培变野生)。它们的种子都是来自栽培的园参品种,通常都是选自圆膀圆芦、 竹节芦、线芦、草芦等长脖类品种。它们在栽培条件下生长几年后,再移植到与真正山参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生长许多年。移植后一直不再动,不浇水,不施肥,不除草,只拔大草,人为地使其生长十分缓慢。一般在移植10年~20年后出货。
  倘若把人参分为三大类,那么这些种类无疑属于山参与园参之外的第三个大类。本文把人参分为山参与园参二个大类,那么这些种类应属于山参类,因为它们的后期生长年限,比在前期生长年限长得多。而且后期的环境接近野生环境,没有人工搭的参棚,群体一般较小,有野生的伴生植物,它们的根部形态尽管与纯山参相比差别很大,但仍明显地不同于普通的栽培园参。
  注意与此相反的情况:如果前期是在野外自然生长的,如把野山参的小苗(习称捻子)移植到栽培园参的参地里,那么后期变为栽培环境(称之为野生变栽培)。由于人参在后期生长比前期明显加快,根部的形态变化主要发生在后期,那么野山参的苗也会变得与园参差不多,说明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这种情况下的人参不是野山参,不是移山参,更不是育山参,也不是第四类山参,而是“园参趴货”,见封底插页图7的范围了。

t48-11.gif (16070 bytes)t48-12.gif (16461 bytes)

图7 园参趴货

4.1 小栽子上山(园参苗上山)见封底插页图8 栽培园参在对三年生苗进行第一次移栽时,选择并整形小苗,栽到自然环境下,10年~20年后采收。特点是:①芦长碗密,具有“二节芦”或“回脖芦”的特征。t47-1.gif (96 bytes)较大,粗细不匀,有“毛毛t47-1.gif (96 bytes)”,上跷或旁伸,下顺的少。②体质较坚实而小,多为横体或疙瘩体,顺体的少,腿粗细不匀,长短不齐,且时有拧腿或拼腿的现象。③皮松,黄白色,无光泽,时有皱皮或粗皮,纹稀而浮或近无纹,时有分布在肩部的断纹和延伸到中下部的浅纹。④须条较柔韧,多排列呈扇面形,“珍珠点”稀疏但较明显。

t48-13.gif (15563 bytes)t48-14.gif (18829 bytes)

图8 小栽子上山(趴货)

4.2 老栽子上山(园参上山)见封底插页图9 栽培园参在5~6年起货时(抚松路,加工普通人参),或进行第二次移栽时(集安路,加工边条参)选择单株并整形后再栽到自然环境下,任其自然生长,十多年后采收做货。外形特点与小栽子上山基本相似,但体和腿明显粗短,且多见拧腿或拼腿的现象。须也多而散,多呈扇面形,“珍珠点”稀疏,但较明显。

t48-15.gif (20338 bytes)

图9 老栽子上山(趴货)

4.3 撂荒棒棰(大池底子)见封底插页图10 由于栽培过园参的老参地土壤中的病毒和病菌孢子很多,目前我国的栽培人参基本是不能连茬的。那些撂荒的老参地,若干年后就重新变成森林环境了。遗留在老参地里的人参,在这种与野山参生长环境相似的环境中又继续自然成长了若干年。它们后来被发现时,常常被误认为是野山参。但与园参的形态仍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特点是:①芦较粗,芦碗稀疏,有时可见“二节芦”或“缩脖芦”。t47-1.gif (96 bytes)较粗大,有时呈现出“枝楞八叉”的样子。没有“枣核t47-1.gif (96 bytes)”或“蒜瓣t47-1.gif (96 bytes)”;上跷或旁伸的多,下顺的少,“毛毛t47-1.gif (96 bytes)”和“掐脖t47-1.gif (96 bytes)”也较多见。②参体质地较坚实,但多有伤残和腐烂的部分。腿二支或多条,多从主根的下部齐出,分腿(分裆)不灵活,常呈拧腿的或拼腿的参。③外皮松软,黄褐色,有粗皮或皱皮。横纹粗短,不完整,不仅分布在肩部,而且延伸到参体的中下部。④须多而长,呈“毛毛须”状,“珍珠点”较稀疏且细小。

t48-16.gif (23933 bytes)

图10 撂荒棒棰(大池底子)

4.4 小池底子(老参地落籽 ) 栽培园参一般是进行打蕾或掐花的,但总会有少量成熟的种子留在参地里,最初几年小苗很小,不引人注目。撂荒之后,这些老参地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人参苗,随着老参地演变为林地,它们的生长环境随之发生变化。最初一些年土壤肥力较大,后来土壤肥力越来越小,形成独特的根部形态:①芦细长,芦碗稀疏,“上细下粗”的样子,即芦的形态是“越生长越细弱”,其道理是这些人参的地上茎就越来越细了,留在芦上的芦碗也越来越小了。t47-1.gif (96 bytes)较少,多为“毛毛t47-1.gif (96 bytes)”。②质地不坚实,无横灵体、疙瘩体,多数是顺体,分腿(分裆)很少。③皮松,黄褐色,有粗皮或皱皮。横纹粗短,不完整;多数呈现全身是纹。④须较少,“珍珠点”较稀疏且细小。目前,小池底子是山参类市场上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种类。
  此外,还有一些采用特殊栽培技术生产的硬底参类,包括辽宁宽甸振江乡石柱子村的“石柱子参” 等 ,都是选用线芦、草芦、竹节芦等长脖品种,种植在特定的硬底土壤的环境下,播种后一直不动,不浇水,不施肥,不除草,只拔大草,生长十分缓慢。年龄在10年~20年以上才出货。 对于这些种类我们曾把归入第四类山参之中,现在依据总的分类原则,不能再算作山参类,因为它们的栽培环境尽管特殊,毕竟是人为的栽培环境,有人工搭的参棚,人参的群体中没有伴生植物。

5 讨 论
5.1 野山参是国家一级保护的濒临灭绝的物种。目前国内主要产地:吉林省长白山区的野山参资源极其稀少。纯正的国产野山参已十分罕见。由于价格越来越高,林下栽参和采用特殊技术人工培育的日益增多。由于国内对移山参和各种山参趴货尚没有统一或明确的定义,市场上普遍喜欢使用移山参的名义销售各种非正品山参,甚至一些长脖型的园参品种也常常充当移山参。目前,山参类药材的市场情况十分混乱。近年俏销的“活性移山参”,因价格在野山参与普通园参之间,又是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前景看好。但是,这些所谓的移山参,情况十分复杂,有些并不是真正的移山参。各地人参市场上都有一些伪造或插接的假野山参(工艺参),投其所好,低价应市。此外,因野生西洋参在价格上明显低于国产野山参。也发现了野洋参类同品与国产野山参在性状上的混淆。
5.2 我们追踪考察了各类药材的来源、生长环境、性状特征和变异幅度并综合各地专家和老药工经验,认真研究影响野山参性状的各种因素,探索山参类药材的分类标准和鉴别特征。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气候、土壤、坡向坡度、水分和伴生植物等)及年龄因素,都是影响根部性状特征的重要因素。[6]研究发现,环境因素是决定性状特征的关键。遗传和年龄是基础,野山参生长地周围的幼小山参(捻子)在遗传上应算是野山参,但却不具有野山参的特征,在药材行业中从来不作为野山参[7~14]
5.3 野山参的鉴别至今仍是老药工经验,不经反复实践,是掌握不了的。因为感官接纳的信息量是巨大的,相比之下,表达信息的术语却是很有限的。而且单凭经验也是不够的。经验之中有科学,但不一定都科学。我们要深入研究,整理并鉴别经验。要在认真继承的基础上加以研究。为了深入细致地研究野山参,应首先对典型野山参、移山参、育山参及各种趴货的形态特征作出整理,以利选材和留样对照,做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孙三省,男,教授。中国植物学会人参分会理事,中国药学会会员。

作者单位:孙三省(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 132013)
     张继,刘宝玲(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北京 100050)
     贾贵琛,祖舜华(北京同仁堂药店 北京 100050)
     任国栋(吉林省药品检验所 长春 130062)

参考文献:
1 张亨元.人参史的研究现状.人参研究,1988;(1):19
2 宫喜臣.清代人参栽培业的历史沿革.人参研究,1993;(3):43
3 宋承吉,张秀娟.中国药用人参史纲.人参研究,1993;(1):41
4 李向高.山参的鉴别.中药材科技,1980;(4):30
5 杨春山.山参的质量鉴别.特产科学实验,1981;(2):41
6 王铁生,王化民,李方元.吉林大山参的形态特征和生态条件(一).特产科学实验, 1982;(3):22
7 于学明, 张志新.山参的鉴别与分类.特产科学实验,1987;(2):23
8 王权,王刚.野山参的鉴别.中国中药杂志,1991;16(3):137
9 翟修祥,王坤素,林丽萍.纯野山参及其混淆品的主要鉴别特点中草药,1992;23(2):109
10 崔振先,韩桂琴.野山参的真伪鉴别.特产研究,1993;(2):35
11 陈军力.野山人参及其传统鉴别方法.中成药,1994;16(5):46
12 方彝文,朱晓明,关铭元等.对野山参种类形态特征与环境的研究.人参研究,1995;(1):32
13 洪木兴,关铭元.移山参的产地与应用的研究.人参研究,1996;(1):15
14 关铭元.野山参的鉴别与经销的商榷.人参研究,1997;(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