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北国之秋 这篇《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的名作,更是颂扬北京的名篇。 深秋,霜叶红于二月花 ▲ 1934年的秋天,郁先生或许没去鉴赏过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月夜,潭柘寺的钟声……而只是坐在四合院里,看看天色,听听鸽哨,细赏墙上的牵牛花。 细赏墙上的牵牛花,秋时节 ▲ 出出进进的时候,胡同里的古槐树和缓慢悠闲的邻里问答,才是郁先生的寻常见闻。这些被他点掇成文,读起来很是清远。 这么多“故都的秋”里,没有皇家的庙堂殿宇,没有官宦的深宅大院,有的只是寻常巷陌,平民市井。这正契合了“故都”的叫法。那是一座铅华洗尽,素面朝天的北平城。 秋槐落蕊满地铺,似花却无香 ▲ 郁达夫先生在文章当中,借机为“悲秋”这种普遍的“深味”好好的辩护了一番。这倒是很契合他的文字当中常见的那种“悲剧”意味。 枣熟七八分,北方清秋最佳时 ▲ 八十年以前,那位江南游子偶然北上,踏入北平这座文化古城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很爽很晴的天气。读着这篇同样很爽很晴的文字,我是你只推想那段时间郁达夫先生的心境一直想故都的天空里的那些白云一样,辽远而且悠闲。 蝉鸣家家语,却是暑去秋来时 ▲ 编者的话 自《跟着金老师学语文》开播以来,有不少家长都询问:“我的孩子3、4年级,能不能跟着学习更高年级的课文?”在这里,我们明确的告诉这些家长,完全可以!在金老师的暑期导读中,很多小学低段的同学照样学得快乐悠哉,有的因为喜欢老师的朗诵爱上阅读,有的因为受到大家的影响也开始动笔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跟着金老师学语文学的就是一种爱上阅读与写作的方法,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是一种与你的课堂不一样的体验,那是一种发自肺腑的热爱。期望你的孩子一起加入到我们金老师的语文队伍中来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