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问道广成子,确定就在汝州崆峒山,不信你来看!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16-10-07


1

  崆峒一词来源有二。其一,山下有洞,山是空的,崆峒即空洞。其二来自于道家的清静无为,虚无缥缈,空空洞洞。但“无中生有”,有即“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阴阳学说。也即后世道家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的学说师自广成子。所以,道教神话传说,西周时的老子就是广成子的再世和化身。神话不能代表科学,也不能代替历史。广成子就是黄帝时期在现汝州、古汝海西端崆峒山上潜心修行的智慧高人。崆峒山的出名不仅仅是因为广成子在此处修身养性,更是因为公元前2600多年时的黄帝曾专程从有熊(今新郑)到此处求问治国长寿之道。

  明朝正德《汝州志·山川古迹》载:“崆峒山在州西六十里,上有丹霞院,即广成子修道之处,今有墓存。山下有洞,旧传洞中白犬往往外游,故号小冢为玉狗峰。上有广成庙及崆峒观,下鹳山有广成城。有记,见诗文类。河南副使江孟纶诗:广成仙子久飞升,名寄空山几废兴……知州彭纲诗:欲觅崆峒地,应将具茨临。洞中仙犬暮,山外野云春。瑶草交凡路,青苔蚀旧珉。千秋昏默景,斯道即为真。”


  仍是正德《汝州志·仙释》载:“广成子,轩辕时人,隐居汝州崆峒山石室中,黄帝造焉,问以至道之要。答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毋劳尔形,毋淫尔精,毋俾尔心,思虑营营,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智为败,我守其一而处其和,故千二百年未尝衰老。”  以上志书说明,广成子修行在汝州的崆峒山。黄帝问道广成子即在此处。  2

  清代以前,“崆峒烟雨”为汝州八大景之一,明清志书均有记载。元代汝州籍进士张政《崆峒烟雨》诗:“丹窗烧残槲叶烟,濛濛细雨洒风前。广成仙子今何在?留得崆峒一洞天。”明清之际,汝州郏县名人王尚絅诗:“轩辕曾驻跸,长剑指崆峒。不见广成子,唯余问道宫。”

  这些诗文为汝州崆峒山是黄帝问道广成子之处作了很明晰的注脚。  再就是,汝州的崆峒山在今临汝镇境内,而距此山东边十华里温泉镇境内,有当年黄帝一行落驾歇脚的山包,叫銮驾山。正德《汝州志·山川》载:“銮驾山,在州西五十里。俗传轩辕问道广成子,驾经此岭故名。”銮驾山周围方圆近百里,西至临汝镇与汝阳搭界,东至温泉街,南至汝河,北至洛汝公路,汉唐之时为广成苑,是皇帝狩猎、后妃游玩之地。銮驾山南侧的涧山水库一带古称广成泽,与广成苑实为一体。崆峒山西侧古时官府设关卡建驿站,称广成关、广成驿。历代史书和朝野文人多有文赋记述。正德《汝州志·山川》载:“广成泽,一名黄陂,在州西四十里。周围百里,汉为广成苑,地有灌溉之利。”又:“广成城,在崆峒山,相传轩辕时所筑。即黄帝问道广成子之所。”銮驾山所在的温泉镇温泉街东北三华里有钧天(后人讹变为均田)村,相传即黄帝一行在此沐浴温泉后,演奏《钧天》乐的地方。  3

  近年来,由于旅游开发力度和宣传力度的加大,甘肃平凉的崆峒山叫响了全国,禹州市境内的崆峒山也相继出名,似乎都在说自己境内的崆峒山,才是当年黄帝问道广成子的真实所在。这个问题,其实古时就已被前人所考证厘清给出定论。

  清道光《汝州全志·艺文志》载:“玉犬峰即崆峒,刺史卢贞碑云:禹迹之内,名崆峒者有三,一临洮、一安定。而庄生述黄帝问道崆峒,遂言游襄地,登具茨,访大隗,皆与此山接壤。则临洮,安定非问道之所明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汝州的玉犬峰即崆峒山。唐代汝州刺史卢贞在崆峒山所立的碑文就说过,在大禹治水走过的地方,称崆峒的山有三处。除了汝州之外,一是甘肃的临洮,一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安定郡,也就是今甘宁陕三省交会的关陇地区,具体指甘肃的平凉地区。但是庄子说了黄帝问道崆峒山后,随即又讲了黄帝一行返回有熊(今新郑)时,路过襄城,又越过具茨山和大隗泽,这三处地方肯定距崆峒山不远。这样看来,甘肃的临洮和安定不是黄帝问道广成子的地方,是非常明白不用争辩的。  查明正德《汝州志·艺文志》中,有唐代汝州刺史卢贞所撰的《广成宫记》,全文抄录:不宰物而万类蒙利,不致用而元功溥施。广成子之大,吾无间然矣。《经》云:平天下在修其身。广成子以修身之道授黄帝而天下治。俾千百年人畏其神、思其德,不曰协于教乎?  《祀典》云:法施于民则祀之,能御大灾捍大患则祀之。黄帝率广成子之法以致天地之和,御阴阳之灾捍刑杀之患,不曰宜祀于庙乎?广成子与孔宣父(即孔子——作者注)遭时不同,故教有精粗,迹有远近耳,非殊途也。余既称广成子之教通于孔氏,问者曰:以《坟典》莫存(《坟典》指上古三皇遗留之典籍即《三坟》——作者注),孰能详知三五之事?言广成子者,皆本于庄周,固多寓辞。今将质之以为定论岂不可?非通达之士未足与议也。  夫欲为黄帝、孔氏者,行其言耳。岂仿其形哉?故其言合道则仿佛其人而尸祝之,可也。言苟非道,虽比肩对席,将听之乎?今以广成子之言,得天而合于道,故表其庙貌而尊礼之。又何患庄生之未信也?按《尔雅》:北戴斗极为崆峒,其地绝远,华夏之君所以不至。禹迹之内,山名崆峒者有三焉,其一在临洮,秦筑长城之所起也;其一在安定,二山皆高大可取材用,彼人亦各于处为广成子立庙。而庄生述黄帝问道崆峒,遂言游襄地、登具茨,皆与此山接壤。则临洮、安定非问道之所明矣!  《仙经》叙三十六洞天,五岳不在列,是知灵迹所存不系山之小大也。此山之下有洞焉,其户上出,蓍旧传洞中白犬往往外游,故号山冢为玉狗峰。昔之守宰以为神居必洁,惧樵牧者亵弄,因积土封之。今升践其顶,响通于下,甚深远。亦焉知非灵人所舍乎?寻崆峒之言,以中含洞壑不显于外,则安在于崇岫连峰,凌霄蔽影,然后称名山也哉?真南郭子旧居,直山之北,少乐大道,早依门墙,年壮宦游,出入二纪。揆才无补,晚岁怀归,获刺是邦,停舆授教,象设颓圮,半为荒榛。遂命撤故宫,稍增前制,赢材而后事,悬善价以待,乐输陶斵。农工咸来求售,匪随于勿亟,盖视利而忘劳茨,暨坛垣指期咸就。旧记但以广成子为仙者,又不证崆峒之地,知有关焉,故复建此铭碣于西。序文之曰:  德高三皇,唯轩辕氏。为皇者师,唯广成子。  窈冥昏然,恍惚恢诡。固精活身,以滓为治。  功被九域,形存百纪。天道不穷,至人无死。    4

  卢刺史的碑文写得有点晦涩,大概意思是:

  广成子以自己的修身之道授黄帝,使黄帝深受教益,不仅天下太平,还使千百年来世人不忘其德,敬若神明。  广成子虽然与孔子不同时代,教育人的方法不同,但其教义是一致的。  有人说,有关三皇言论事迹的书籍《三坟》已经失传了,后人怎么可能知道有关黄帝和广成子的事呢?其实,有学问的人还是有的。能清楚地讲明黄帝问道广成子之事的,主要是庄子。虽然庄子的话有些难懂,但我们结合实地考察加以论证证实就可以了,不过,没有学问的人是没法与他们沟通的。

  对于历史人物,如果他的话不合乎道德和道理,即使你曾与他并肩坐在一起,你也不会相信甚至记住他的话。而广成子的话顺天时又合道理,再加之有古庙遗存,历代受人祭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相信庄子所讲的故事呢?


  按照《尔雅》上讲的“北戴斗极为崆峒”,那地方就太远了,华夏君主也无法到达。据我所知,在大禹治水所到达过的区域内,称崆峒的地方有三处,除汝州外,一在临洮,就是秦始皇筑长城的起始地。另一处在安定(即今甘肃平凉一带),这两处山都很高大也有很多珍贵的材料,那里的人也都为广成子建有庙。但是,庄子在叙述黄帝去崆峒山问道广成子后,又说黄帝一行路过襄(城)地,登具茨山,涉大隗泽,而这三处地方都是与崆峒山接壤连界的。所以,临洮和安定这两处崆峒山不是黄帝问道之所,已经非常明确了。  《仙经》叙述神仙所居的三十六洞天,五岳却不在之列,由此可知,圣人所居之山不在乎山的大小。汝州的崆峒山其下有洞,洞口就在山上。本地的老人传说以前洞中有白犬不断出来转悠,所以人称崆峒山一侧的小山包为玉狗峰。早年汝州有位刺史或太守认为神仙所居之地必须洁净,恐怕砍柴放牧的人进洞玷污了神灵之地,便命人屯土把洞口封死了。如今在山顶上用力震动,可以迅速听到下面空洞的回音。由此,难道还怀疑此处是广成子的故所吗?  如今考究崆峒名字的来历,主要是山中有洞在外面却难以看出来,而根本不在于山有多高耸奇伟。我临晚年来到汝州做刺史,看到崆峒山广成宫毁败严重,便筹集资材,重建宫院。工程竣工后,看到旧碑上只说广成子是仙人,却不用事实求证崆峒之地。现在知道这里不仅有广成泽、广成苑,还有广成关。所以,重新撰文刻碑立在汝州西边的崆峒山上。其碑文之序是:  上古的三皇(作者注:关于三皇,历史上至今说法不一,有称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有称伏羲、神农和黄帝为三皇,但笔者认为前者为是,而黄帝属五帝之一。这里看来卢刺史把黄帝列入三皇了),道德都很高,最高却应属轩辕黄帝。而能称得起黄帝老师的人,只有广成子。广成子的治身之道传给黄帝后,黄帝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其功德泽被天下,其伟大形象千古永存。天道没有穷尽,广成子和黄帝的精神永垂不朽。  5

  《庄子·徐无鬼》记载,黄帝崆峒山问道广成子返回有熊的情况是:“黄帝将见大隗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隰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途。适与牧马童子问途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吾子之事虽然,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黄帝在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是求问治国治身之长寿之道。而在襄城之野向牧马童子问道,是问回有熊的道路之道,古书称“途”。具茨山和大隗泽(有说大隗也是山,是具茨山的支脉,有说大隗也是一高人)都在今新郑与新密和禹州交界。也就是说,黄帝一行过了“襄城之野”回新郑,就必须路过具茨山。当时天气大雾,黄帝和六个随从大臣都迷了路。这件事,充分说明黄帝问道广成子就在汝州的崆峒山,绝非甘肃的崆峒山,无论从新郑去甘肃,还是从甘肃返新郑,绝不会翻具茨山,更不会再走襄城县。  另外,今禹州西北也有一座崆峒山,也有人说那里是黄帝问道广成子处。先不说这座崆峒山是何时得名,禹州与汝州搭界,唐代的汝州刺史卢贞连甘肃境内两处崆峒山都知道,竟然没有提禹州的崆峒山。可以推知,起码唐代之时,禹州境内还没有崆峒这个山名。就它的坐落位置,也更与庄子所述崆峒山不符。因为禹州的崆峒山其实就是具茨山的一部分,它就在新郑和禹州的交界处。当年广成子若就在那里隐居,他与黄帝都城紧邻,黄帝若拜访广成子,既不会向南过襄地,更不会问途具茨山。明眼人看一下地图就清楚了。  关于黄帝崆峒山问道广成子,庄子讲得很详细。  《庄子·在宥》载: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崆峒之山,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

  广成子曰:尔所欲问者,物之质也;尔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尔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又奚足以语至道!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间居三月,复往邀之。  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吾闻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淫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为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阳之原也!  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庄子这段叙述的意思是:“黄帝称帝十九年的时候,号令已行遍天下,他听说高人广成子在汝海的崆峒山修行,便带着大臣随从前往。刚一见面,就急慌慌地说:我听说你的道行很深,那么请问,修道的精髓是什么?我想把天地的精华都收集起来,配以五谷杂粮分配给人民,我还想设立研究掌握阴阳的官员,以遂百姓心愿,这应该如何操作呢?  广成子(很不耐烦地)说:你想问的事情,都是事物的本质,而你想安排的官吏,都是本质以外的东西。自从你当上了天子以后,天上的云不等凝聚起来就变成雨下来了;四野的草木不等到秋天变黄就凋落了;日月的光芒也都暗淡下来。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又蠢蠢欲动,你还有什么资格跟我谈论道的精要?  黄帝(吃了没趣)退了出来,(窘迫地回到有熊)把天下大事放到一边,专门搭建了一间简陋的屋子,地上铺一层茅草,睡在上面,与外界隔绝,反思三个月(终于明白了广成子奚落自己的原因),再次前往崆峒山邀见广成子。”(以下释略)  这段话起码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正德《汝州志·仙释》所载的广成子之事迹与庄子所述一致,说明正德《汝州志》是可信的。二是黄帝拜访广成子不是一趟,至少是两次。三是黄帝拜访的崆峒山离有熊(今新郑)不是很远,不可能是一千多里的甘肃,但也不是翻过一架山头就到的禹州西北山里。那就只剩下过襄城之野,溯汝江而上的汝州了。故笔者断言,汝州崆峒山是黄帝问道广成子之处毋庸置疑。


>>>>

你可能喜欢


   望州亭上话云禅 市委书记高建军调研云禅小镇规划建设情况,提出了哪些要求?

   这个汝州人得的这种病,谁认识?谁能治?

  汝州市1000辆公共自行车9月中旬上岗,办卡能骑,不办卡也能骑,具体方法是......

   咱汝州吴洼安置区,你眼气不眼气?

  汝州最大的景观公园在哪儿?啥样?

【汝州最美地名】纸坊,由明代韩香造纸而成名的村镇

 汝州南环要升级 将来会更美 快来看看改造后啥样(内附效果图)

  汝州7·30幼女被杀案侦破纪实

  【温泉棚改故事】温泉四哥是谁?

  G344汝州改建工程项目开始了,都从哪儿穿过?

  三小孩黄涧河溺亡始末......

  1956年的临汝县人民广播站建在哪?首任女主播是谁你知道吗?



本期编辑:韩刚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