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鄙视唐中宗李显教女无方,还真不冤枉他。他的几个女儿一个比一个顽劣骄横,也许是从小随父母流放,没受过贵族式的教育,一点公主的优雅高贵范儿都没有。更糟糕的是她们在民间混了多年,跟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也不沾边,反倒是贪鄙暴虐学了个够。 嫉妒狠毒的宜城公主 中宗二女儿宜城公主的驸马叫裴巽。小裴在外面有个相好的,做事不小心让公主给逮个正着。这事搁在古代,小夫妻打闹一番跪跪搓板也就拉倒了,但接下来宜城公主的所作所为简直骇人听闻: 公主在家里动用私刑,让人将那个女子的耳朵、鼻子都割了下来,并将裴巽的头发割断,还将那女子下身的皮剥下来贴在裴巽脸上,逼着他去官署升堂判事,并且特地下令集合部属官吏都来围观,谁也不准缺席。 这次暴虐事件,在历史上只有吕后对戚夫人,武则天对王皇后、萧妃的凶残程度可以相提并论。丑闻让皇室颜面扫地,驸马的窝囊固然让人不齿,但朝野更多的责骂却指向皇家,有关部门官员更以伤风败俗为名上表,要求严肃处理,以维护皇室体面。李显脾气再好,也看不下去女儿如此丧失人性。他大为震怒,将公主降格为县主,将驸马降职,撵到外地作官。
受气包裴巽倒是个天生驸马命。好不容易熬死宜城公主后,他还没喘过一口气,新上位的睿宗皇帝又相中了他。睿宗女儿清阳公主本来嫁给了王守一,但小王因政治立场不坚定被宰掉了,睿宗心疼女儿,同时也觉得小裴脾气辣么好,这俩“未亡人”正好可以凑成一对儿,就作主将清阳公主嫁给了小裴。我想小裴当时的心情一定绝望之极:苍天啊,大地啊,我上辈子造了什么孽啊! 跋扈忤逆的安乐公主 安乐公主是唐中宗与韦皇后最小的女儿,而且是他人生最低谷时在流放途中所生。人的情感很奇怪,有些人或物品,只要跟自己特殊的际遇相关联,就会被赋予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受到格外珍重。 唐中宗宠爱安乐公主,有补偿孩子当年跟着自己穷困潦倒的潜意识,这跟眼下许多骤富暴发的父母无原则惯孩子没什么两样。结果却造成了安乐公主越来越骄横,欲望也越来越大。 韦皇后没有儿子,太子李重俊是其他嫔妃所生,地位很不稳固。安乐公主受到其祖母武则天光辉事迹的鼓舞,先为自己定了一个人生小目标:做“皇太女”。 安乐公主是个实干家,一旦确定了“小目标”,她就积极行动——利用父皇的宠溺,封官鬻爵培植自己的势力,甚至将一些屠狗贩菜之徒也授予官职,而且同驸马武崇训一起,百般挑衅太子,甚至当面骂李重俊为“奴”,最终激怒李重俊,带人砍了武崇训和他爹武三思,而李重俊也因此被杀。
太子腾出地方了,但左仆射魏元忠这些人坚决反对设置“皇太女”,劝唐中宗再立个儿子。安乐公主公开扬言:老魏不过是个山东一个粗糙村汉,哪配讨论国家大事?阿武子(对她祖母武则天的蔑称)出身那么卑贱的人都能称帝,我是天子嫡亲的女儿咋就不行呢? 安乐公主的宫室修的比皇宫还富丽堂皇,她开凿的池水超过皇家的“昆明池”,还特意起名“定昆池”,公开叫板。这些物质上的奢华,唐中宗都睁只眼闭只眼,但“皇太女”这事,却迟迟不肯点头。 不肯帮忙的爹地不是好爹地。为了实现“人生小目标”,安乐公主用一张毒馅饼结果了亲爹性命。 无数事实证明,被惯坏了的孩子都是窝里横,只会在爹娘怀里张牙舞爪,真要是出来混社会,不过是一坨扶不上墙的烂泥。 当临淄王李隆基带人一路砍进宫中时,安乐公主还“览镜作眉”沉浸在她的“皇太女”梦里,听到变乱后吓得撒丫子就跑,被士兵赶上直接砍下脑袋,最后被追贬为“悖逆庶人”。 忠义果决的和政公主 和政公主是唐肃宗之女,下嫁柳潭。柳潭的嫂子是杨贵妃之姐秦国夫人,当年杨家气焰熏天,和政公主跟她划清界限,井水不犯河水。等到杨家失势秦国夫人死后,公主却抚养她的儿子长大,视同己出。 安禄山攻陷长安时,公主的爷爷玄宗皇帝只顾自己跑路,扔下一堆皇子皇孙嫔妃公主。混乱中,和政公主与柳潭带着仨孩子往城外跑,遇上寡居的姐姐宁国公主(曾嫁回纥可汗),公主当即将仅有的一匹马让给姐姐,不顾身后三个儿子哭喊,与柳潭步行侍奉姐姐一天跑出百里之外,最终侥幸逃到四川山沟里,跟唐玄宗汇合。 山沟里的日子也不太平,蜀郡士兵郭千仞等造反,攻击唐玄宗所在的玄英楼。柳潭率侍卫张义童殊死搏斗,和政公主不顾危险跑前跑后帮着递弓送箭,柳潭亲手杀死五十多名叛军,才平定了这场兵变。 肃宗收复长安后不久生病,和政公主衣不解带伺侯左右,肃宗觉得这个小棉袱实在贴心,要赐给她田地,和政公主以妹妹宝章公主尚未接受封赐为由,坚决推辞。 说来难以置信,由于身处乱世,和政公主家里并不宽裕,连衣服都是她自己缝纫,几个孩子平常都穿不上绫罗绸缎。等到代宗继位,看到妹妹家日子如此清苦,令各地节度使凑出一亿钱赏赐她,公主却说国家遭乱、费用不足,全部归入国库,自己分文不取。 后来吐蕃进犯长安,和政公主向南逃难,路上遇到一群强盗。公主从容不迫地跟他们讲忠义廉耻及做人的道理,这伙强盗平时就听说过和政公主的为人,感佩之余,居然全部拜倒在地,愿意追随为奴。 代宗广德年间,吐蕃再次入侵,此时公主正待生育,却打算入宫跟皇兄分担忧愁,一起商量整顿边防的事。柳潭坚决劝阻,公主生气地说:难道你没有哥哥吗?(“君独无兄乎?”)说完强撑着身体进宫。 次日,因劳累思虑过度,和政公主死于难产。 俭朴明理的汉阳公主 汉阳公主是唐顺宗与庄宪皇后所生,生性仁孝俭朴。
她的侄子唐文宗继位后,厌恶世俗奢侈,特别欣赏汉阳公主的俭朴作风。有一次问公主:“姑姑身上的服饰很旧了,不知是哪年的式样?如今人们在服饰上争奢竞侈的弊端,是怎么形成的?” 公主回答:我自贞元年间出嫁,服饰都是当时皇帝所赐,一直没改变。本来民间服饰很朴素,由于元和年间以来多次用兵,赏物不足,将宫内珍藏的衣料器物都赏给将士,因此华丽的款式装饰才流散到民间,形成如今的弊病。 汉阳公主进一步提出解决办法:如果陛下你将自己崇尚俭朴的思想宣示天下,谁敢不变? 唐文宗听了很高兴,命令以后所有公主服饰都按照汉阳公主服装尺寸为标准,并敕令京兆尹禁止民间逾越礼制,制作奢华的服饰,朝野风俗为之一新。 汉阳公主死后,唐文宗动情地教育自己的女儿们说:先姑曾说,我们都是帝王家的后代,骄奢淫逸这类事,“可戒不可恃”! 坚贞守节的广德公主 广德公主是唐宣宗的女儿,她嫁给于琮的故事说起来还是个典故,叫“姐妹易嫁”。 宣宗看上了世家大族河南于氏的于琮,打算将比较受宠的永福公主嫁给他。但这个永福公主岁数不大,脾气不小,与爹妈一起吃饭时呕气,竟恼怒地将筷子折断摔在地上扬长而去。 剩下无趣的老两口大眼瞪小眼,宣宗跟媳妇商量说:永福这孩子脾气太臭,嫁到士族大家会让人耻笑。这门亲事咱还是换个闺女吧? 性格决定命运,公主还是公主,却由姐姐永福换成了妹妹广德。而对于于琮来说,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想想他的那些个悲情的驸马前辈,这次交换太值了! 广德公主不仅脾气好,而且妇德贤淑,持家有方。于琮曾任宰相,后被谗言外放贬到韶州(广东韶关)。那段日子家境并不宽裕,侍者不过数人,却整天面临迎来送往、同事婚丧嫁娶,一应杂事都由公主亲自操持,答拜有致、礼数完备,远亲近邻都觉得公主处事很得体,夸于琮娶了个好媳妇。 后来,公主两口又得以回到长安。但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唐末大乱,黄巢军队攻克长安,广德公主跟于琮双双被俘。于琮不肯投降被害,公主哭着说:今日之事,我不能独自苟活下去,你们这些贼人把我也杀了吧! 出于政治上的考虑,黄巢不让手下杀死公主。但当晚广德公主就自缢而亡,义不独生。 悲情屈辱的平原公主 到了唐末昭宗时期,皇家的威望早已不复存在,各地军阀骄横不法,皇帝的政令出不了长安城,还时不时遭受到人身威胁。有一段时间,昭宗被变乱的军人撵到凤翔,被迫找节度使李茂贞求包养。 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昭宗皇帝的热脸已经贴不暖李茂贞的冷屁股。无奈之下,昭宗决定将平原公主嫁给李茂贞之子李继偘,希望结成儿女亲家,借助这层关系一图生存,二图恢复。 平原公主是积善皇后所生,皇后打听到李继偘名不符实,人品相当差,而且李茂贞三心二意,根本靠不住,于是坚决反对这桩婚事。可昭宗一句话就让她无言以对:不这么做,咱能到哪儿去?
婚礼当天,李茂贞大模大样坐在昭宗身旁,接受公主的礼拜。更屈辱的是,李继偘的同族兄弟们也面朝西站在殿内,让公主挨个儿下拜。 唐朝初年嫁公主时,规矩是公主不拜公婆,反而由公婆向公主施礼,至于家里的大伯子小叔子,更不在话下。虽然唐高祖、唐太宗都倡导谦逊,主张公主拜公婆,但没一个公婆敢接受,连房玄龄也不敢。贞观年间,宰相王珪之子王敬直娶南平公主,王珪认为唐太宗气度恢弘,可为万世帝王表率,他有意成全皇家谦逊的美名,坚持与夫人一起端坐接受了公主的下拜。但贞观之后又迅速恢复了老规矩,公婆一般还是要拜公主。 平原公主所受的屈辱,从一个侧面预示着大唐王朝的衰败势头已经无力扭转,军阀们对皇帝甚至连面子上的尊敬也懒得去装。 不久,另一个大军阀朱全忠(朱温)意识到唐朝皇室在政治上的利用价值,将昭宗接回长安,同时写信给李茂贞,责令他送平原公主回京,为这段屈辱的婚姻画上了句号。 写到这里,不禁想高歌一曲:唐朝的公主那么多,快乐的没有几个~~~ 【作者同款】 你的赞赏是作者 创作的动力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