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晋风云

 金色年华554 2016-10-07

 东晋风云

290年,司马觐死,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司马懿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依例袭琅邪王爵;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

291年,贾南凤发动政变,独掌大权;司马繇(司马伷三子)协助贾南风、司马亮诛杀杨骏有功,被封为右卫将军、侍中等职,进位为郡王,进入权力核心。

299年,贾南风废太子司马遹,迁他于许昌,并不许东宫官属送行,王敦则与太子洗马江统、潘滔、太子舍人杜蕤、鲁瑶等违命去送行,得到当时议论者的称许。后王敦改任给事黄门侍郎。

300年,赵王伦废贾后,次年再废惠帝称帝。

301年,赵王司马伦篡夺帝位,并派王敦到兖州慰劳担任兖州刺史的叔父王彦。三个月后,齐王司马冏兴兵讨伐司马伦,诸王都响应,此时王彦收到齐王的檄命,邀请一同起兵;王彦畏惧司马伦兵力强盛,不敢应命。王敦此时劝王彦响应,最终齐王击败司马伦,王彦亦获功勋。司马伦失败后,晋惠帝复位,王敦迁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大鸿胪、侍中。

303年,义阳蛮张昌聚众在江夏起义,不愿远征的丁壮及江夏一带流民纷纷投奔张昌。张昌攻下江夏郡,旬月之间,众至三万。张昌势力的发展,引起朝廷的不安。朝廷即派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刘弘率领军队前去镇压。刘弘上任,即辟陶侃为南蛮长史,命他为先锋开赴襄阳,讨伐张昌,陶侃连战皆捷,终将这次起义镇压下去。

304年七月,“八王之乱”进入高潮,东海王司马越挟待晋惠帝司马衷亲征邺城;当时,坐镇邺城的是皇太弟成都王司马颖(司马颖击杀执政的长沙王司马乂,强迫惠帝封他为皇位继承人)。

304年,晋惠帝起兵讨伐司马颖时,司马繇力劝司马颖投降。但是司马颖很快击败朝廷军队,反而忌恨司马繇,将其处死。司马睿害怕祸事殃及自己,潜逃出邺。

306年,刘弘病故;不久,陶侃亦因母病故去职。

306年,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晋怀帝,自己与清谈派首领“口中雌黄”的王衍把持朝政,结果政权被北方匈奴刘渊推翻。

307年七月,司马越改任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等职,负责镇守建邺(今江苏南京市)。

307年,司徒王衍推荐王敦做青州刺史,拜广武将军。不久又征命王敦为中书监,王敦将襄城公主的侍婢都分发给将士,又向人分发金银财宝给部众后才回到洛阳。此时在荥阳遥控政权的太傅司马越来朝,王敦认为他此行一定时有诛杀处罚,后司马越果然收捕中书令缪播等十余人,并处死。司马越后来任命王敦为扬州刺史。

307年九月,司马睿偕王导渡江至建邺。晋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渐南移江东。永嘉南渡后,王导始终剧机枢之地,王敦则总征讨于上游,王氏家族近属居内外之任,布列显要者人数甚多。以王导、王敦为代表所构成的王氏家族势力在当时是非常牢固的,这使“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二十余年,直到庾氏家族兴起,抑制王氏并凌驾于王氏为止。

311年,司马睿占据江州。但上游荆、湘两州的大部分地区为杜弢率领的流民起义军所占据。王敦即督陶侃、周访等进击杜弢。

311年四月,石勒歼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并俘杀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刘聪又遣大将呼延晏率兵攻洛阳,屡败晋军,前後歼灭三万馀人。六月呼延晏到达洛阳,刘曜等人带兵前来会合,攻破洛阳,纵容部下抢掠,俘虏怀帝,杀太子司马诠、宗室、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并挖掘陵墓和焚毁宫殿,史称“永嘉之乱”。

311年,王敦被征拜尚书,但王敦坚持留在扬州不上任。司马睿于是任命王敦为安东军咨祭酒。此时扬州刺史刘陶逝世,司马睿于是任命王敦为扬州刺史,加广武将军。后更升任左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假节。永嘉之乱后,晋怀帝被掳,司空荀藩推司马睿为盟主;但当时的江州刺史华轶不肯顺从司马睿的指挥,司马睿于是派王敦与历阳内史甘卓和扬烈将军周访一起进攻华轶,并将他击败,华轶败走被杀。

311年,庾亮被镇东将军司马睿征召任命为西曹掾,后转任丞相参军,封为都亭侯。

312年二月,石勒在葛陂修堰筑垒,课农造舟,确实有由此渡淮入江,夺取建邺的打算。司马睿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将主力部队全部集中在寿春,任命熟悉水势的南士纪瞻为扬威将军,都督京口以南至芜湖诸军事。

312年,安定太守贾疋迎立秦王业为太子,却传来怀帝遇害消息。司马业遂登位为愍帝,改元建兴,都长安。

312年十二月,司马睿写信给流窜到沌口(湖北汉阳东南)的荆州刺史王澄,要他到建邺担任军谘祭酒。王澄奔赴建邺,途经豫章时,因得罪王敦,被杀。

313年二月,刘聪将俘获的晋怀帝司马炽杀死。四月,凶信传到长安,占据长安的秦王司马邺开始称帝,这就是晋愍帝,改元永嘉为建兴,任命司马睿为左丞相、大都督,负责都督陕东诸军事;以秦州刺史南阳王司马保为右丞相、大都督、负责都督陕西诸军事。

313年,荆州刺史周访被杜弢围困在寻水城。陶侃遣军击之,杜弢退却。陶侃对诸将说,杜弢必由陆路偷袭武昌。因此率军抄近路连续行军三昼夜,在武昌周围埋伏下来。杜弢果然来攻,陶侃率伏兵出,大破之,获其辎重,杀伤甚重。杜弢败军退入长沙。王敦即表陶侃为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陶侃部将王贡背叛陶侃联合流民军偷袭,陶侃兵大败,惨败被革职。但王敦仍让陶侃“白衣领职”镇压起义。陶侃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

315年,杜弢起义终被陶侃镇压下去。

316年,刘曜长围长安,1211,晋愍帝无奈出降,西晋亡。

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

317年,刘曜陷长安,愍帝出降,被掳至平阳,西晋亡。

31746日,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改元建武,东晋建立,史称东晋。他广辟掾属以为辅佐,有“百六掾”之称。当时知名的有:以前颍川太守刁协为军咨祭酒,前东海太守王承、广陵相卞壸为从事中郎,江宁令诸葛恢、历阳参军陈頵为行参军,前太守庾亮为西曹掾等。农历六月,刘琨、温峤(温羡的弟弟温襜之子,刘琨外甥)、段匹磾、荣邵、刘翰等一百八十人上书劝进。

王导调剂南北士族矛盾,争取相对平衡的关键,在于分别给他盯以经济利益。南方各级士族,自然就是各级地主,其中强宗大族,如吴郡顾氏、义兴郡周氏,都是拥有部曲的大地主,不允许北方士族侵犯他们的利益。

王导实行“侨寄法”,即在南方士族势力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侨州多至司、豫、兖、徐、青、并等六州,侨郡、侨县为数更是繁多。这种侨州郡县大都在丹阳、晋陵、广陵等县境内,形势上可以保卫建康。名义上是安置北方逃来的士族和民众,实际上是让北方士族凭借势力在寄居地继续剥削奴役逃亡民众,逼迫他们当奴隶或佃客,为自己创立新产业

318423日,晋愍帝死于汉国的讣告传到江东,司马睿才于426即皇位,改元太兴。东晋据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

318年,晋元帝登帝位以后,不满意王氏的骄横,想削弱王氏势力。他引用刘隗、刁协作心腹,并且暗中作军事布置,释放扬州地区内沦为僮客的北方流民,把他们组成军队,任命南方士族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兖、豫等六州军事;刘隗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等四州军事,各率万人,分驻合肥、淮阴,名义上是北讨石勒,实际上是对付王敦。

322年正月,王敦以诛刘隗翦恶为名在武昌(今湖北鄂州)起兵,江南大族沈充也起兵响应,元帝急调戴渊、刘隗回师保卫建康。王敦攻破建康城,杀刁协、戴渊及尚书左仆射周顗。刘隗逃奔后赵石勒(333年刘隗随从石虎征前赵,战死于潼关,终年六十一岁)。朝廷以王敦为丞相、江州牧,进爵武昌郡公,还屯武昌。王敦自任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恣意诛戮朝臣,大肆纵兵抢掠,形同傀儡的晋元帝不久即忧愤而死(322年闰11月)。晋明帝即位,在胁迫下手诏征王敦入朝辅政。王敦自武昌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仍然大权在握,以族弟王导为尚书令,哥哥王含为荆州刺史,遥制朝政。

322年,陶侃遣母丘奥经营巴东,又遣桓宣收复为后赵占据多年的襄阳。

323年四月,王敦移镇姑孰,屯兵于湖。姑孰迫近京师, 地当长江重要渡口,是建康西南的门户。王敦自领扬州牧,以王含为都督扬州、江西诸军事,族弟王舒、王彬、王邃分别为荆州、江州、徐州刺史,用钱凤、沈充为谋主,邓岳、周抚为爪牙,“楼船万计,兵倍王室”,随时准备“举兵内向”,攻灭东晋王朝。

323年,王敦起兵东下,击溃东晋所倚重的分别自淮阴、合肥入卫的刘隗、戴渊军;司马绍接受郗鉴、桓等人建议,引江淮流民帅刘遐、苏峻等入卫京师,卒得弭平内乱。

324年六月,晋明帝发布讨伐王敦的诏命,任命庾亮以中书监领左卫将军,与诸将共同抵御王敦的心腹钱凤。因为王敦“为物情所畏服”,明帝机智地只把诏书的矛头指向钱凤,伪言王敦已死,大大振奋了军心。王敦见到诏书,勃然大怒,命王含为元帅,与钱凤、邓岳、周抚等率军直扑建康。明帝一面亲自指挥,沉着应战,一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期分化瓦解、最大限度地孤立敌军。

324年七月初一日,王敦孤注一掷,命兄王含、钱凤等率水陆大军五万余人,突至秦淮河南岸。明帝亲率六军迎敌。初二日深夜,明帝挑选一千多名壮士,悄悄地渡水击敌,杀死其前锋将何康。叛军猝不及防,顿时大乱,温峤等又乘机夹水猛击。叛军大败亏输,被杀得七零八落。王敦接到败报,愤惋而死。叛军土崩瓦解,王含、沈充等顽抗到底,与钱凤先后被杀;王舒、邓岳、周抚等有的反戈一击,立了功,有的事后被赦免,最后都成了晋廷的有功之臣。到七月底,持续三年的王敦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了。晋明帝论功行赏,封庾亮为永昌县开国公,赐给绢五千四百匹,庾亮谦让不受。

324年,晋明帝平定王敦的叛乱,停止对于王敦党羽的追究,为安定皇帝的权威全力重用王导,并且与江东大族保持和谐的态度,成功对“王敦之乱”作出善后。

325年闰8月,司马绍得急病,病势凶猛。垂危之时,他召太宰司马样、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壶等人进卧房接受顾命,命立太子司马衍为帝,要他们三人尽心辅佐。

325年,晋明帝病危,传诏引太宰司马羕、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壸、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和丹杨尹温峤入宫。明帝宣布以他们七人辅佐太子司马衍,轮流统领禁兵宿卫宫殿,免去司马宗、虞胤的左、右卫将军之职。拜卞壸为右将军,庾亮中书令、加给事中,陆晔录尚书令。

3251019日,晋成帝司马衍即位时由于年幼,由母亲庾太后辅政(327年庾太后死后由王导与庾亮辅政)。

326年,中书令庾亮诛除了意图作乱的南顿王司马宗,其党羽卞咸的哥哥卞阐逃亡到苏峻处,庾亮虽然命苏峻送还卞阐,但苏峻竟没有听命。庾亮因而认定苏峻是一个祸患,终有一日会引发祸乱。后赵石聪进攻寿春,祖约向多次朝廷求援但都不获派兵支援;及后石聪被苏峻所派的韩晃击退后,朝廷却在打算修筑涂塘作防御用。祖约因而觉得是朝廷放弃了他,十分愤恨,更有怨言。

327年十月,庾亮不顾臣僚劝阻,强行征召历阳内史苏峻到中央任大司农,借以削夺其兵权,消除朝廷隐患。苏峻不从,遂联合豫州刺史祖约以杀庾亮为名,起兵叛乱,苏峻兵强马壮,武器精良,在祖约的配合下,很快挥兵至建康城下,官军连连败绩,建康陷落,庾亮丢盔弃甲,撇下当皇太后的妹妹和外甥小皇帝,匆忙带着三个弟弟狼狈出逃寻阳投奔温峤,不得已共推陶侃为盟主。乱平后出为豫州刺史,镇芜湖。

328年一月,苏峻、祖约的联军二万多人从横江渡口抢渡长江,进抵陵口,晋军抵挡不住,连连败北。

328年二月,苏峻占领蒋陵覆舟山。苏峻攻入建康台城,卞壸战死。庾亮和弟庾怿、庾条、庾翼出逃建康。建康失守,百官奔散,殿省萧然,留下护卫小皇帝的只有王导、陆晔等少数几个大臣,庾太后自杀。苏峻勒兵入宫,王导抱着小皇帝坐在御座上,侍中褚、钟雅及右卫将军刘超等待立左右,显得正气凛然,叛军不敢上殿。苏峻自封骠骑将军、录尚书事,专断朝政,滥署百官,殴打大臣,裸剥士女,为所欲为,以王导德高望重,仍然让他官居原职而排在自己前面。叛将路永、匡术劝杀尽王导等大臣,苏峻敬重王导,没有同意。苏峻又逼迫成帝迁居石头城,软禁在一间仓屋里,还天天跑来高声叫骂,骂尽各种丑话。王导开始害怕起来,担心大祸临头,这时也顾不得小皇帝了,匆忙带着两个儿子逃到了城外的白石。

328年,苏峻在回白木陂途中马匹停滞前,被陶侃部将彭世和李千等以矛投掷,于是坠马被杀。苏峻死后讨伐军军心大振,而苏峻军溃散,任让于是立苏逸为主,闭城自守。韩晃则取石头,管商和弘徽攻庱亭垒,但被击败,管商向庾亮投降。

329年二月,陶侃联军平定了苏峻之乱。

329年,陶侃平定苏峻之乱,宫城迁回建康(因苏峻与祖约的叛乱,东晋宫城迁移至石头城)。叛乱平息,王导回到石头城,并让手下人把元帝给他的节拿来,陶侃揶揄地说,“苏武节似乎不是这个样子!”王导羞愧满面,无地自容,慌忙令人把节收起。

329年,王导再度执政,东晋朝转危而复安。庾氏势力不得专擅朝政,转移到上游,宣称以北伐中原为己任,企图建立起自己的根基。庾亮庾翼兄弟相继镇守武昌,占有了东晋朝重要领土的一半。345年,庾翼临死,让他的儿子继任,开藩镇世袭的恶例。东晋朝廷不允许他的要求,是合理的,用桓温去驱逐庾氏势力,东晋出现篡夺事件。

329年,徐州刺史郗鉴移驻京口,京口遂成长江下游重镇。京口距建康仅二百余里,便于接应,从而大大加强了建康的实力。

330年,江州刺史刘胤为后将军郭默所杀。执政的王导以郭默骁勇难制,以郭默为江州刺史。陶侃闻知此事,指责王导这种纵容作法,随即起兵抵江州,将郭默等斩首。陶侃夺得江州,也就控制了长江的上游和中游。此时他已为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其权力之煊赫,在东晋一朝也是屈指可数的。

331年,石勒将领刘征再次侵扰东南诸郡,郗鉴驻屯京口,并加都督扬州之晋陵吴郡诸军事,率兵将刘征击退。

334年六月,陶侃病死。晋成帝擢升庾亮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假节。

336年,晋成帝颁布壬辰诏书,禁止豪族将领将山川大泽私有化。

339年三月,庾亮表请桓宣任都督沔北前锋诸军事、平北将军、司州刺史,镇守襄阳;又以其弟庾怿任监梁、雍二州诸军事、梁州刺史,镇守魏兴;弟庾翼任南蛮校尉,领南郡太守,镇守江陵;毛宝任监扬州之江西诸军事、豫州刺史,与西阳太守樊峻统领精兵万人戍守邾城。此外,庾亮还派遣偏师进攻蜀中的成汉政权,俘获成汉荆州刺史李闳、巴郡太守黄植。

339四月,王导卒,朝廷以庾亮为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庾亮不就,以弟庾冰为中书监。郗鉴病死,推荐蔡谟为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及扬州之晋陵、豫州之沛郡诸军事,领徐州刺史,假节。

339年七月,成帝征庾亮入辅,担任丞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庾亮不肯就职,他信心十足地准备移镇襄阳。此时,邾城突然失陷。毛宝和突围而出的六千将士淹死江中,庾亮自求贬官三等,降为平西将军,虽然诏命恢复原职,但从此以后,庾亮郁郁不乐,渐而成疾,次年二月病死,时年五十二岁。

341年,晋成帝以土断方式将自江北迁来的世族编入户籍。

342年六月初五,成帝同母弟、琅邪王司马岳为皇位继承人,成帝长子司马奕承袭琅邪哀王司马安国的封号。初七,庾冰、何充以及武陵王司马唏、会稽王司马昱、尚书令诸葛恢同时受任顾命国政。初八,成帝驾崩于建康宫中西堂。时年22岁,在位18年。庙号显宗,谥号成帝。

346年二月,蔡谟领司徒,录尚书六条事,与会稽王司马昱同辅政。

346年,东晋安西将军桓温(尚晋明帝长女南康长公主司马兴男)伐蜀;

3473月克成都,控制汉水上游和四川盆地的成汉政权灭亡。至此,东晋统一了南方,与后赵隔秦岭淮河对峙。

354年,桓冲跟随桓温北伐前秦,更在白鹿原击败苻雄。战后因功迁都督南阳、襄阳、新野、义阳、顺阳、雍州之京兆及扬州之义成七郡军事、宁朔将军、义成新野二郡太守,镇襄阳。

356年,桓冲再随桓温北伐,最终姚襄兵败逃走,据有洛阳的周成投降,收复洛阳。桓冲因功进号征虏将军,于360年赐爵丰城公。

361年至公元373年(海西公、简文帝、孝武帝期间),桓温独揽朝政,欲行篡位之事,逼迫朝廷加其九锡,后因谢安、王等人知其病重,故意拖延,谢安屡次修改九锡文多日不成,病重而死。

363年,原本在桓温北伐时投降的姚襄旧将张骏趁桓冲在江陵而未到江州上任,率众杀害江州督护赵毗,更抢掠焚毁武昌的官库,然后北归。桓冲则派将领讨平张骏,并到江州上任。

371年,桓温率军攻寿春,俘斩袁瑾。枋头败归后,桓温威望大减,便从郗超之议用废立的办法重新树立威权。同年,废帝司马奕为海西公,改立司马昱,即简文帝,以大司马专权。次年,简文帝死,遗诏由太子司马曜继承皇位。

373年,谢安担任宰相,桓温的弟弟桓冲担任荆州刺史,两人同心协力辅佐晋孝武帝,东晋王朝出现了团结的气氛。南郡公的爵位由幼子桓玄继任(初,桓温病重时以桓冲统领部众,桓熙不满,与弟弟桓济和因被桓温免官而怨恨桓温的叔父桓秘合谋杀死桓冲;桓冲暗中知道他们的图谋,于是不敢去探病。桓温去世后,桓冲派人收捕桓熙和桓济然后才去桓温的丧礼,后桓秘被废弃不用,而桓熙和桓济就被流放到长沙)。

375年,14岁的司马曜加元服,正式临朝亲政,改年号为太元,以谢安为辅政。尚书仆射谢安辅政,声望极重,群情所归,桓冲自以气量和涵养都不及谢安,而且自己是将领,军事才能不见用于宰相职,于是打算解任扬州刺史并让给谢安,自求出镇。这个决定被当时桓氏党众所反对,郗超亦大力劝阻,但桓冲心意已决,完全没有为放弃扬州刺史这个掌握京畿、权位极重的职位感到可惜,只尽心匡国。当年就改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以北中郎府并入中军将军府,出镇京口。

376年,因谢安打算以外戚王蕴出镇,于是让桓冲解任徐州刺史,迁为车骑将军、都督豫州之历阳淮南庐江安丰襄城及江州之寻阳二州六郡诸军事,改镇姑孰。同年前秦攻伐前凉,桓冲与兄长征西大将军桓豁合作,派了豫州刺史桓伊进军寿阳,淮南太守刘波率水军进兵淮、泗一带,与桓豁所命进攻沔、汉一带的军队共同侵扰前秦以减轻前凉的压力。及后收到前凉覆亡的消息罢军。

377年,桓豁去世,桓冲迁都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扬州之义成雍州之京兆司州之河东诸军事、领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持节镇江陵,余如故。桓冲出发时得晋孝武帝在西堂饯行,谢安更送行至溧洲。

378年,苻坚派大军南侵,鲁阳、南乡、南阳等地都沦陷,分攻两地的石越和姚苌及慕容垂更与苻丕及苟苌和慕容暐会合联攻梁州刺史朱序所驻的襄阳。当时桓冲虽然在上明拥兵七万,但因畏惧秦军而不敢进攻,所派的刘波亦因畏惧而不敢前进,最终朱序兵败被擒,襄阳失陷。桓冲在战后引咎上疏请求解职,但不被允许,后更派左卫将军张玄之去桓冲处咨谋军事。

381年,秦将阎震和吴仲率兵南侵竟陵,桓冲派桓石虔和桓石民抵抗,大败阎震等并逼令他退守管城,桓石虔继续进攻,成功攻下管城并俘获阎震等二十九人。次年桓冲又派扬威将军朱绰进攻襄阳,焚毁前秦在沔北的屯田及掠六百多户南归。然而,在此时前秦天王苻坚已决意消灭东晋,并已在益州命裴元略及王抚造船预备南侵,又作出多次将领调动,为灭晋做准备。

383年五月,在前秦南侵前夕,桓冲自上明率十万兵北伐前秦,进攻襄阳,又派刘波、桓石虔等进攻沔北诸城,命辅国将军杨亮进攻蜀地,攻下五城后再继续进攻涪城,武当亦被鹰扬将军郭铨攻下,别将又继而攻下万岁和筑阳两城。苻坚于是派征南将军苻睿和慕容垂救援襄阳,当时慕容垂为前锋,进兵至沔水,更命将士每人手持十把火炬夜行,伪装成兵力极大的样子。桓冲中计畏惧秦军兵多,又因军有疾疫,于是撤还上明,杨亮亦因前秦援兵入蜀而撤军,桓石虔及郭铨在武当击败来援的张崇后亦掳二千户人南归。战后桓冲向朝廷推荐桓石虔,表他为襄城太守并守夏口;同时亦上请让王荟任江州刺史,但因王荟因兄长王劭去世而辞任,桓冲不满谢安改以谢輶上任,于是自请任江州刺史。

八月,前秦正式派兵大举南侵东晋,苻坚以苻融率慕容垂等人以步骑二十五万作前锋,然而因防桓冲的荆州兵,于是主攻寿阳,另以姚苌督益梁二州诸军事,更授以自己杀苻生登位时所任的龙骧将军,寄予厚望,似要让他领益州新建水军牵制桓冲;另又以慕容垂等人别攻荆州江夏附近的郧城。谢玄于淝水击溃前秦大军,当日在襄阳被俘的朱序在战后重返东晋。

383年,前秦南下,东晋面临空前威胁,在宰相谢安的运筹下,谢石、谢玄率北府兵大败前秦军队,取得了淝水之战的决定性胜利。之后立即使其弟进军北方,收复了徐、兖、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东晋北伐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383年,晋兵大破苻坚的南侵军。谢安乘前秦国崩溃,使谢玄等率诸将北伐。

384年,东晋收复徐、兖、青、司、豫、梁六州。

384年二月辛巳日,桓冲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朝廷追赠太尉,谥号为宣穆。

385年,猛将刘牢之进入河北名都邺。

385年,谢安病死,司马道子掌握权力。司马道子委任儿子司马元显当政,以王国宝(中书令王坦之第三子,太保谢安之婿,堂妹为司马道子王妃)为秘书丞后,迁琅邪内史,领堂邑太守,加辅国将军,入朝为侍中。帝室间晋孝武帝和司马道子兄弟争夺权力,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争夺权力,同时帝室与大族间也展开权力的争夺。

390年,王国宝迁中书令,兼中领军,与司马道子掌权大权。当时中书郎范宁厌恶王国宝阿谀奉承司马道子的行为,上请孝武帝贬黜他。而王国宝知道后十分畏惧,于是派袁悦之请尼姑妙音写信向陈叔媛称王国宝忠心敬慎,应该亲近信赖。孝武帝知道后十分愤怒,又因早已听闻袁悦之常劝司马道子专擅朝权,于是因他罪处死袁悦之。袁悦之死后,王国宝大惊,于是借司马道子中伤范宁,令其出贬豫章太守。

392年,王国宝弟弟荆州刺史王忱去世,王国宝自请解职与母亲一同奔丧,遂获特诏赐其假期奔丧。然而王国宝却盘桓在建康而未出发,于是被御史中丞褚粲弹劾。王国宝被降罪,穿着婢女装束到司马道子那里商量,在司马道子的协助下获宽恕。但后又因酒后掷物袭击尚书左丞祖台之而再被褚粲弹劾,终被免官。 孝武帝授予殷仲堪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振威将军、荆州刺史、假节,镇江陵。

396年,司马道子解徐州刺史予刘该,同年孝武帝被张贵人所杀,晋安帝即位,朝廷下诏内外事务皆要咨询司马道子,行辅政之责,王国宝再次投向司马道子,并推荐以奸邪闻名的族弟王绪为琅邪内史,一同依附司马道子。而司马道子亦被二人迷惑,又将王国宝视为心腹,让他参与朝廷事务并掌有实权,被当时的人所痛恨。当时青兖二州刺史王恭厌恶王国宝乱政,更有意图起兵诛除王国宝,更曾劝司马道子要远离王国宝,令王国宝十分恐惧。

397年,王国宝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领选,加后将军、丹杨尹。司马道子又将东宫兵士全交给王国宝掌管。王国宝因为恐惧王恭,于是劝司马道子削减其兵权

397年四月甲戌日,青兖二州刺史王恭((太原王氏,世族大地主,孝武帝王皇后之兄))以讨伐王国宝之名起兵在京口起兵,荆州刺史殷仲堪亦名义上支持王恭,司马道子为息事宁人,竟将所有罪责推向王国宝,命谯王司马尚之收捕王国宝至廷尉并于四月甲申日赐死他,又处斩王绪,更向王恭道歉。王恭知道司马道子杀王国宝后,亦主动退兵回京口。

398年,京口镇将王恭在豫州刺史庾楷的劝说下再度举兵,讨伐司马道子心腹谯王司马尚之及王愉,更联同了荆州刺史殷仲堪、广州刺史桓玄、豫州刺史庾楷。孙泰在三吴召集义兵数千人以讨伐王恭;为维护门阀世族的根本利益,朝廷诱斩了孙泰和他的六个儿子,侄子孙恩幸免于难,逃入海岛。王恭被杀,藩镇推桓温的儿子江州刺史桓玄为盟主,形成大族推翻帝室的中心力量。

399年,殷仲堪与桓玄及杨佺期结盟对抗朝廷,逼令朝廷屈服。后来却被桓玄袭击,逼令自杀。

399年,司马元显征调江南诸郡已免奴为客者,到建康服兵役,称为“乐属”,激起孙恩起义。

399年十月,孙恩从海岛率百余众登陆,攻破上虞,杀上虞县令。又挥军攻破距上虞县东南百余里的会稽郡治山阴。部众在短期内骤然扩大到几万人。于是乎,东土会稽、临海、永嘉、东阳)、新兴(今浙江淳安)、吴(今江苏吴县)、吴兴、义兴(今江苏宜兴)等八郡一时俱起,杀长吏以应之,旬日之中,众数十万。由孙恩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正式揭开了战幕。

400年,孙恩再度从海岛进攻,驻守会稽的徐州刺史谢琰战死,司马元显于是求领徐州刺史,加侍中、后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扬豫徐兖青幽冀并荆江司雍梁益交广十六州诸军事。

401年,叛民孙恩进攻三吴,并循海进攻京口,当时刘牢之在会稽未返,司马元显率兵抵抗但屡战不利。面对如此险境,司马道子别无他法,只有每天在蒋侯庙祷告。只因刘裕击溃孙恩,以及司马尚之和刘牢之及时回军才逼使孙恩北逃,京师得以解危。

402年正月,司马元显升骠骑大将军、征讨大都督,都督十八州诸军事,加侍中、黄钺、班剑二十人,并下诏讨伐桓玄,命刘牢之为前锋都督,并将骠骑将军府中幕僚都移到太傅府。不过桓玄顺江南下抵抗,击败了司马尚之,刘牢之又背叛了司马元显,令司马元显兵众溃败。司马元显随后问计于司马道子,但司马道子唯有对其哭泣。桓玄攻入建康,掌握朝政,杀司马元显及其党羽,又流放司马道子到安成郡。至同年十二月庚申日,被守卫司马道子的御史杜竹林因桓玄的指示以毒酒杀死司马道子。

404年,桓玄废晋安帝,自立为皇帝,国号楚。同年,刘裕在京口约集失意士人密谋攻桓玄,被众推为盟主。刘裕击败桓玄,掌握东晋政权。

404年,卢循攻陷广州,以后连年入寇,410年,卢循率兵十余万逼近建康,被刘裕击败,卢循逃到交州。

404年,桓玄入京执掌朝政,并斩司马元显和他六个儿子,司马尚之、庾楷、张法顺、毛泰等皆被处死。刘裕举义兵击败桓玄,大将军武陵王司马遵总摄万机,承制追赠司马元显太尉,并派司马珣之到安成郡迎其灵柩(桓玄消灭殷仲堪和杨佺期占据荆江广大土地,后更消灭掌握朝政之司马道子父子,掌握朝权。后篡位建立桓楚,改元“永始”,三个月后刘裕举义兵反抗桓玄,桓玄不敌而逃奔江陵重整军力,遭西讨义军击败,试图入蜀,途中遇上护送毛璠灵柩的毛恬等人,遭益州督护冯迁杀害)。

409年,刘裕攻南燕。410年,破南燕都城广固(山东益都县),灭南燕,收复青州。卢循乘刘裕北伐,率军向建康进攻,刘裕亲率精兵回建康,击败卢循。

411年,交州刺史杜慧度击杀卢循。刘裕收复广州。412年,攻破江陵城,杀割据者刘毅。

413年,刘裕实行土断法,令北方流亡来的士民,就所居地作为土著,与南方土著同等待遇。许多侨郡县从此省去,有利于行政统一和节省开支。

413年,刘裕遣将军朱龄石收复成都,杀割据者谯纵。415年,刘裕遣将军王镇恶攻克襄阳,驱逐割据者司马休之。东晋境内在刘裕势力下全部统一了。

416年,刘裕率将军王镇恶、檀道济、沈田子等分五路,水陆并进,攻后秦国,沿途收复滑台(河南滑县)、许昌、洛阳等重镇。417年,刘裕军攻破长安,灭后秦国。刘裕出关回彭城,留守军内乱,418年,关中被赫连勃勃夺去。这次北伐,胜利是巨大的,关中虽失去,自潼关东至青州,却成为宋朝的疆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