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个文化世家的底蕴有多厚

 Purefact 2016-10-07
  一谈起苏东坡,人们总是会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磅礴浩瀚,或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浪漫情怀,亦或是“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豪放洒脱。
  然而,当我们走进这位千古词人的生命世界,却发现他的人生不仅有词,更有跟他的词赋一样值得去铭记的官声名节。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四川眉山人。坐落在眉山市区的三苏祠便是后人为了缅怀“三苏”,在其故居原址修建而成。三苏祠的建设最早要追溯到元代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前,明代洪武年间和嘉靖年间分别进行了修缮扩建,明末战毁,于清初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建,最近的一次整体修缮于2016年3月完成。2006年,国务院公布三苏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人敬仰三苏之忠义文采,多有诗词楹联赞之。三苏祠现有楹联60余副,现选取其中最具代表的8副,以飨读者。



1
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父子
堪称模楷,千秋景慕永馨香

  该联位于大门立柱上,由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姜书阁撰写,赞誉苏氏三父子皆成文学大家,是后人学习的榜样,受人敬仰。

  苏氏一门三父子共同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为“宋四家”之首;其父苏洵,擅长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和《谥法》三卷;其弟苏辙,以散文著称,擅政论史论,曾任门下侍郎。

  苏轼、苏辙成就极高,跟良好的家风家教分不开, “程夫人教子”便是其中一典故。程夫人是苏轼、苏辙的母亲,勉励夫君读书,同时又是两个儿子的启蒙老师。司马光曾为她写《墓志铭》:“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

2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前厅门楹联由被康熙皇帝评为“天下廉吏无出其右”的清代宰相张鹏翮所撰,赞誉苏门父子三人文章流传千古,对三苏父子词赋评价极高。

3
明德亲民,政道怀仁遵孟子
行云流水,文风放逸祖庄生

  前厅后抱柱楹联为后世眉山乡贤纪念苏东坡所撰,颂赞苏东坡将自己的德学不断贡献给社会,施政仁德,遵循孟子的理论。

  苏东坡为官时利民之举非常多,其中最有名的故事当属“徐州抗洪”。《宋史·苏轼传》记载,苏东坡调任徐州之时,黄河决堤,洪水汇聚在徐州城下,不断上涨。其动员百姓和武卫营筑堤,自己天天住在城上,即使过家门也不入,最终保全徐州城。

  苏东坡任徐州知州两年期间,抗洪水、建黄楼,祈雨劝农、抗春旱,找煤田、利国铁,医病囚、改弊政,兴旅游、弘文化,种种功绩均展示了他为官一地造福一方的施政之道。至今在徐州都流传着“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的佳誉。

4

     参谒觉殊迟,公昔辅宋摅忠,

     媲美韩欧,仅慕英风披大箸;

     从戎嗟太早,我愿投戈讲艺,

     再携铅椠,来游此地拜先生。


  飨殿前门楹联为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川军师长陈国栋(后担任成都市总商会主席)率军驻眉山时所题。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钦慕苏东坡辅助宋朝、忠心为国的精神,赞叹苏东坡的成就可以与韩愈、欧阳修比肩,表达自己情愿弃武从文,向苏东坡一样学文修身的那份意愿。

5

           萃父子兄弟于一堂,

                 谠论忠规,

                       总以爱君为本;

           侔董贾杨班之钜制,

                 行云流水,

                      初无定质成文。


  飨殿抱柱楹联由清代学者撰书。“三苏”父子不仅文章卓绝,更有着浩然正气与忧国忧民之心。历史上,三苏忠言直谏的故事很有名,《宋史·苏轼传》记载的“谏买浙灯”便是一例。

  苏轼任职开封府审判官期间,神宗皇帝下旨减价收买浙灯四千盏。许多收买浙灯的官吏在街上强行减价收购,不少官司也因浙灯而起。苏轼向神宗上书《谏买浙灯状》,指出这种做法是为了无关紧要的玩乐,而去夺老百姓的利益,不符合爱民的宗旨。他还建议今后游玩、宴会、赏赐等一切从简。神宗采纳了苏轼的建议。苏轼的忠言直谏可见一斑。

6
养气

  飨殿内“养气”匾额长329厘米、宽118厘米,为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眉州知州张兑和撰书,此匾入选《中华名匾》一书。  

  此匾以“养气”为题昭示了苏氏父子为人治学之宗旨,亦是三苏祠内“三苏”品格的核心。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存之于身谓之气,见之于事谓之节,节也气也,合而言之道也。”苏氏父子的政治主张与治学精神,保持自身的气节,有自己的道。“三苏”与王安石、司马光虽政见不和,但共同出发点都是为国为民,并非私怨。当苏东坡47岁那年与王安石于金陵再次相见时,王安石亲临江边相迎,与其促膝长谈,并被苏东坡的豁达正气所感染,分别时叹曰:“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等人物!”

7

           从岭海间拥节南来,

                 每怀鹤观游踪,

                       画图笠屐空千载;

           向纱縠行驱车西去,

                 喜挹蟆颐秀气,

                       忠义文章萃一门。


  飨殿内抱柱上的另一副楹联,是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两广提督马维骐缅怀苏东坡居住于惠州、儋州时的故迹,仰慕其忠义言行、卓绝文章,因而特地到三苏祠祭拜苏氏一门所撰。

  《墨庄漫录》(北宋人张邦基所著)记载,公元1097年,年逾60岁的苏东坡被一叶孤舟送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省儋县)。在宋代,流放海南被视作比诛九族更严酷的刑罚。但怀着豁达之心的苏东坡,不抛弃、不放弃,把儋州当成第二故乡,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吸引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学。在之前100多年的宋代历史上,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东坡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苏东坡为此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时至今日,在海南省儋县,人们仍然把苏东坡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保留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无不表达着人们的缅怀之情。

8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

     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

     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在飨殿外抱柱上,还有一副楹联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由眉州州判杨庆远撰书。该联意为,三苏父子的成就雄视千古,器识文章气概宏雄远大,即使饱经磨难,仍能激浊扬清,保持高尚情操,父子兄弟就像风雨伴着的名山一样,愈加显得伟岸清奇。

9

     须管蘸烟霞,看玉帐谈兵,

     琼楼念主,枢密上书,

     关心国计民生,可惜汉文悭用贾;

     眉山馨俎豆,叹辩奸横忌,

     诗案奇冤,雷州刻毒,

     触目饕风虐雨,偏教屈子痛沉湘。


  飨殿后门楹联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王学仲于1986年撰书。此联是对“三苏”父子人生的一个总结,也对苏东坡一生经历的高度概括。此联意谓“三苏”父子用笔书写大千世界,无论是仕途艰难的苏洵、或是一生坎坷的苏轼、还是身居要职的苏辙,都始终忧国忧民、情系天下。尤其是苏东坡在斗争中抱负难以施展,即便受到了像屈原一样的冤屈,他也一心为国,忠贞不渝。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虽数次被贬,却始终存留浩然正气。他从政40年、为官十六地、主政八州,疏浚西湖、徐州抗洪、颍州求是、登州榷言……将爱民、忧民、裕民的“民本思想”转化为件件利民之举;秉持“功废于贪,行成于廉”的思想,躬身践行,一生清廉为官,并著《六事廉为本赋》警醒后人。
  “事有六者,本归一焉。各以廉而为首,盖尚德以求全。”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

  ——出自苏轼《六事廉为本赋》
  先贤已逝,精神长存。其浩然之正气久久不衰,与其诗词文赋一同流传于世。(四川省纪委)


'蝇贪'嗡嗡叫,反腐败怎么向基层延伸?先看这几招

到纪委挖消息、打招呼?后果很严重…

那些年令人望而却步的景区高档会所,如今什么模样?

▲收取出嫁管理费、向低保户索要'辛苦费'...8月通报101起侵害群众利益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