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银行移动金融与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存异
2014~2015年,国家发改委、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组织了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工作。在试点实践过程中,各试点行明显体会到了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创新思维和实现路径上的差别,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用户体验完善度的差别。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需要遵循制度内的流程要求,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牺牲用户体验。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在产品思维上仍注重项目进度,不侧重用户体验的研究和流程细节的完善,特别是在“创新焦虑”状态的驱使下。
二是应用场景的粘性问题。目前,百姓衣食住行的电子商务化程度较高,而传统金融机构在线上支付领域可谓全线沦陷,降级为支付管道。线上消费的较低成本和快捷支付方式已被广大年轻人接受,传统金融机构想要依托银行卡重新培育线下应用场景的粘性,困难较大。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有各自的线下商户,覆盖面较广,但较难整合聚力,形成行业模式。另一方面,如果涉及线下机具布放和改造成本,传统金融机构的费用投入更为保守、谨慎。
三是营销差别。从营销效果看,传统宣传渠道和方法较之互联网营销模式相去甚远。互联网企业占据网络流量入口,积累了海量用户群,新产品宣传一呼百应、轻车熟路,重视第一批年轻消费者形成新鲜、有趣的消费文化体验,口口相传,自发“传销”。而传统金融机构仍注重驻场式和传统渠道内的宣传,且宣传资金投入与互联网企业的大手笔无法并论。
传统金融机构要缩小上述差距,首先要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制度空间,解决与互联网企业发展前提不对等的问题。其次,传统金融机构需要改变自身理念,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向“获取客户、经营客户、服务客户”转变。在获取和经营客户需求之下设计产品,在服务客户之上实现自身利益价值。
2. 探索社区金融服务新模式
2014年,成都银行在省内率先提出社区一体化便民缴费金融服务平台概念,推出“E城通”便民服务平台。借鉴互联网金融思维,将市民便民缴费项目与银行金融服务有机结合,以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布放在社区内的自助服务终端为载体,为广大市民提供“全覆盖、全功能、全天候”的便捷金融服务。
“E城通”便民服务终端集公交次卡充值、天府通电子钱包充值、电卡充值、电费缴纳、广电缴费、交罚处理、话费充值、气费缴纳、学费缴纳等20余项服务于一身,是业内首家做到市民生活全覆盖的便民自助缴费平台。该产品除通过电子渠道提供服务外,吸收了众多的互联网金融元素。
一是以客户需求确定产品。广泛收集了客户日常使用需求最为迫切的各项便民服务业务。
二是采用互联网开放思维。产品定位并非只为成都银行持卡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以经营客户为目标,开通银联卡支付功能,客户使用无门槛。
三是将服务延伸至社区。通过自助服务终端将“E城通”平台直接布放于社区,为居民提供“零距离”的金融服务,开创了社区金融服务和营销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