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从国家到企业,很多大组织在投身农业的过程中,纷纷选择了大农场的模式,结果鲜见成功案例。大农场农业在中国为何水土不服呢? 在探讨这一模式之前,我们不妨来看看美国农业发展情况。 美国农业发展现状 美国国土面积937万平方公里,美国的耕地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为18817万公顷,人均接近0.6公顷。2012年美国的务农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 到2010年,美国的农场约有220万个,农场占地面积为9.2亿英亩,平均每个农场的面积为418英亩。每个农场主平均经营400英亩的土地,大约等于2400亩。每个农场的劳动力平均为1.6个。 同时,美国农业生产具有高度机械化的特点。目前,美国农业机械技术已经开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大量精准农业技术开始在播种、施药、施肥等领域产业化应用。 美国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非常高。美国农民普遍受12年义务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30%以上,无论是农场主还是一般农民,都会操作使用各种复杂的农业机械。 从美国农业发展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大农场农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必要条件。 1.地广人稀——大农场农业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 2.机械化程度高,大量高新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3.农民要有较高的技术能力。 中国农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农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中国总人口达到14.56亿,其中农业户口9亿,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7亿4千万;全国耕地面积为18.2574亿亩(2008年);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3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 据统计,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原盆地;一级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的41.33%,且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水田少、旱地多,土壤养分严重不足;再者由于自然灾害、耕作方式、工业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耕地资源质量安全的危害。 从 中国农业目前的现状来说,中国发展大农业存在着以下问题。 1.地少人多。中国农业耕地总面积虽然占世界前四,但是人均耕地面积小,离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很多。土地面积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大农场的发展。 2.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大农场由于面积广阔,需要大量的机械进行劳作,耕地、浇水、施肥、采收等,然而我们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法实现全机械化的程度,一般的农场主也无力购买如此多的农业机械。 3.中国农村人口知识水平偏低。目前中国从事农业的生产者教育水平偏低,农业机械操作能力还有待提高。 4.中国传统的小农思想的局限。在中国的人的传统思维里,地的重要性远胜于一切,有地才心安,许多人不愿意放弃手中的土地。 5.大量的农村人口无法安置。大农场农业所需要的农业从业者数量少,但是中国目前尚有7亿农业人口,发展大农场农业,有一大部分的农村人品需要从农村释放出来,对城市发展的压力过大。 而这些,也决定了为何大农场农业在中国不可能成功。 中国更适合发展家庭农场 世界上的农业有3种基本模式: 第一种,是美国的家庭所有大农场,工业化生产,发生在殖民地国家,地广人稀。 第二种,是欧洲家庭所有中小型农场,科技化、半工业化生产,辅以旅游、度假等等功能,发生在殖民别人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程度高,劳动力价格高,科技发展水平高;我们现在国内提出的“家庭农场”概念,本质上就是这个模式。 第三种,是家庭所有的小型地块农场,以东亚为代表,中日朝韩全是这种,其特点是当地宗族化的原住民来精耕细作、单产极高,原因很简单——人多地少。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对中国农业发展现状而言,家庭农场更适合目前的国情。 1、在中国,家庭农场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有效的缩小城乡贫富差距。 2、家庭农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 3、家庭农场比一般的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易于政府监管。 对于农业发展模式而言,何种模式最适合我国,何种模式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是我们一直都在探索的问题。每一种模式都有其优势与弊端,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