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很多,但唐朝诗人留下的真迹特别少。 就拿最有名的三位来讲:杜甫没有留下一个字,连靠谱的碑刻也没有;白居易运气好一点,考古队发掘他在洛阳的别墅(真心佩服专家的定位能力),找到一件残破的石经幢: (石经幢残件(幢音床),唐代,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藏) 经幢上刻满佛经,署名“白居易”,应该是他亲笔书写的: (字迹工整,饱含虔诚) (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白居易书法史料) 相比之下,李白实在太幸运,至少留下25个墨迹大字: (李白《上阳台帖》,唐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诗仙的字果然仙气十足,潇洒无比!只可惜,这件帖子的真伪向来存在争议,至今没有定论。 说了一圈,最幸运的还要数今天的主角:杜牧。 (友情出演:陶船,东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友情出演:韩滉《五牛图》局部,唐代,北京故宫藏) (友情出演:彩绘铜车马,秦代,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 李白只留下区区25字,而且真伪难辨。杜牧呢?杜牧的帖子是公认的真迹,总共378个字!请慢慢欣赏: (杜牧《张好好诗》,唐代,北京故宫藏) 这是杜牧留下的唯一墨迹,更是我们能够见到的唯一一件由唐代著名诗人亲笔书写的原创诗作,珍贵得无法形容,是我国37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名家书画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是《张好好诗》,主角是一位名叫“张好好”的歌妓——天哪!诗人遇歌妓,必然有故事! 此类故事的开头必然是美好的。 张好好算是海昏侯刘贺的老乡,生在江西豫章(今南昌市),因为嗓子好(以及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做了歌妓。杜牧恰好在江西观察使沈传师手下做过几年副官。于是,两人在沈传师举办的派对上相遇了。 这一年,杜牧二十七岁,好好十三岁。 (君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姝音殊,意为美女) 说来巧了,这是好好第一次公开献唱,沈传师特意把酒席安排在了举世闻名的滕王阁(如此用心令人生疑)。 江边高阁耸立,窗外水天合一,让人想起《滕王阁序》里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高阁倚天半,晴江连碧虚。碧虚,意为蓝天) (今日滕王阁) 众人期待之下,女主角终于登场了。哎呀妈呀,人生若只如初见啊,杜牧第一眼看到了啥? 他看到了好好头上的双鬟髻和身上的青罗襦: (双鬟可高下,才过青罗襦) “双鬟髻”是古代未婚女子的常见发型,如同脑袋上顶着两个圆环。“罗”是一种轻薄透孔的丝织品,“青罗襦”就是青色的罗质上衣。 好吧,估计有人还是一头雾水。我特意找了件文物,供大家脑补: (友情出演:彩绘木胎舞女俑,唐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再来一张45度侧脸: 哎呀妈呀,果然是美女! 可即便是美女,初次登台也会紧张。只见好好低头瞅着裙角,真叫人捏了把汗:这么紧张,能唱好吗? 谁知她一甩袖子,曼妙的歌声如凤鸟般飞出樱桃小口,技惊四座! (盼盼下垂袖,一声离凤呼。盼盼指唐代名妓关盼盼,白居易为她写过诗,看来大诗人的生活都很丰富) 用文字描写音乐,是对诗人的考验,惯用手法是堆砌比喻,什么如急雨如私语,如落珠如鸟鸣,但杜牧没有这么做。 他转而描写了乐器——好好一亮嗓子,乐师们立刻崩溃了!歌声太过清亮,以致琴瑟几近迸裂,箫笛哑然失声,任由好好的嗓音摆脱乐声,直冲云霄! (众音不能逐,袅袅穿云衢) 这丫头唱得太好了,唱到了杜牧上司沈传师的灵魂深处。 从此,主奴二人形影不离,游遍南昌的著名景点,登龙沙岗赏秋,临东湖水望月,浪漫至极!(当然,杜牧保不齐也跟去了) (龙沙看秋浪,明月游东湖;自此每相见,三日以为疏。龙沙指赣江边的龙沙岗,以水清沙白著称,“龙沙夕照”为“豫章十景”之一) (东湖位于今南昌八一公园内,“东湖夜月”也是“豫章十景”之一) 一年后,沈传师调任安徽宣城,不忘带上好好,继续游山玩水,享受人生(杜牧应该又跟去了)。 好好的体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轻盈渐消,雍容渐增,如石榴怀籽,成熟待摘——对于这种变化,诗人描写得相当含蓄,极见功力: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究其本质就三个字:发育了) 顺理成章,好好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时刻。 来安徽两年后,好好芳龄十六,被许配给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作小妾(不要问我为啥陪哥哥玩乐的结果是嫁给了弟弟)。 婚礼当天热闹非凡。好好坐上婆家派来的豪车,手捧如意郎君赠送的玉佩,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太梦幻。 (聘之碧瑶佩,载以紫云车) 不知是不是错觉,我总觉得杜诗人描写人家婚礼的时候有点小激动,字越写越大,越写越潦草。 比如在全诗开头,每一竖行有八到九个字,字迹也比较工整: 到了婚礼这段,每竖行只有七到八个字,有些字明显大出一圈,就像有什么积怨要发泄出来似的: (圈出的字明显大了一圈) 别人结婚,你激动个什么劲? 杜牧回答说:有些事你现在不必问,有些人你永远不必等。 (友情出演:陶彩绘舞俑,唐代,北京故宫藏) 好好嫁人后,杜牧调往别处,两人再无联系。 两年后,杜牧到东都洛阳上任,一日去酒馆吃饭,忽见一卖酒女颇为眼熟。定睛一看,竟然是好好! (洛城重相见,绰绰为当炉。当炉即当垆,垆指酒肆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当垆意为卖酒) 不是嫁人了吗?老公对你不好吗?还是夫家出了变故?怎么做回服务性行业了呢! 杜牧心中升起一连串疑问,正要脱口而出。谁知好好抢先一句:别说我的事儿了,你混得不好吧,怎么年纪轻轻就白了胡子?朋友们还联系吗?有没有落魄潦倒的? (怪我苦何事,少年生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 杜牧明白了,不再追问下去。故人相见,沉默是金,夕阳将尽,凉风顿生,更催人想起那些暖阳普照的日子。 诗人最后写道:门馆恸哭后,水云愁景初;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襟泪,短章聊一书。 你说,这“恸哭”的人,这泪水“满襟”的人,究竟是好好,还是杜牧自己呢? 这一年,杜牧三十二岁,好好十八岁。 (斜日挂衰柳,凉风生座隅;(洒尽满)襟泪,短章聊(一书)。有五字残缺,据杜牧文集补全。“短章”二字在文集中为“短歌”。全诗多处词语与文集有别,可见诗人书写时会有即兴发挥) (“斜”字的一竖包含了多少一言难尽啊!) 《张好好诗》如同一部电视剧,有叙事,有煽情,有跌宕起伏的主线情节,更有不能说透的隐秘线索。杜牧的书风深受魏晋名士影响,合规合矩又暗含情绪,使观者心随字动,浮想联翩(也可能是我想多了)。 有专家认为,这件帖子使用了唐代流行的麻纸,所用毛笔也是当时常见的硬笔,笔毫较难控制,容易分岔。这些特征都证明《张好好诗》乃唐人真迹: 诗写完了,你知道它的第一位读者是谁吗? 全诗开头有一则短序,序文末尾写得清清楚楚: (余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原来这首诗就是写给好好本人的! 只不过,咱们眼前的这卷《张好好诗》是不是最初写给好好的那一卷,还是说杜牧事后又重写了一遍(比如送给朋友),眼下还不得而知。 杜牧的真迹向来备受关注。这件墨宝先后进过唐朝、北宋、南宋和清朝内府,被明清两代最负盛名的民间收藏家把玩过。清朝末年,《张好好诗》被溥仪携带出宫,流散民间,后被大收藏家张伯驹以五千大洋购回,捐献国家。 (诗卷上有唐内府“弘文之印”和北宋内府“双龙印”等印章,是鉴定真伪的重要依据) 老读者都知道,小拙最近忙于连载汝瓷系列与河北系列,为啥突然“插播”一篇《张好好诗》呢?因为这件国宝露面了! 北京故宫正在举办《故宫藏历代书画展》,通过68件(组)书画珍品展现中国美术通史,《张好好诗》正是一件重量级展品。 按照故宫的规定,《张好好诗》属于书画类一级文物,每展出一次需要休眠三年。更麻烦的是,故宫从明年起把现在的“美术通史展”改成各种“专题展”,《张好好诗》下次何时展出取决于能否蹭上合适的“专题”——这也太不靠谱了!还是赶紧先看一眼吧! 同场亮相的还有许多书画名作,小拙无暇顾及,仅举数例: (王羲之《雨后帖》,宋摹本,北京故宫藏。王羲之没有真迹存世,能见到早期摹本已然幸运) (崔白《寒雀图》,北宋,北京故宫藏。崔白供职北宋宫廷,传世作品极少。他不满足于对物象的精描细写,加入了蓬勃生气,是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画家) (苏轼《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北宋,北京故宫藏。苏轼是最重要的北宋书法家之一,这两件书帖为其至精之品,是美术史著作无法绕过的名作) 最后奉上我国大写意花鸟画的开山鼻祖、明代宫廷画家林良的代表作《灌木集禽图》。 前方流量预警,您感受到了吗? (林良《灌木集禽图》,明代,北京故宫藏) 【小贴士】《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将于10月26日结束,展厅位于太和门广场以西的武英殿院落。 另外还是说明一下:古人书写长卷,字越写越大,越写越潦草,是很常见的事情,跟体操运动员做动作越来越自然流畅是一个道理。说杜牧心里小激动,确实是我想多了。抱歉! 文/博小拙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王牌讲解员” |
|
来自: 昵称34595612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