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是自己的?

 司马怀中馆藏 2015-05-21


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是自己的?

凡是不能为己所用的,无助于自己想要的,都是别人的。而能够为己所用,能够有助于实现自己想要的,就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如果承认这个观点是合理,那么是否就意味着:有些貌似不是自己的东西,其实是可以是自己的,比如说那些属于他人原创的而自己却能够在生活中顺畅运用的观点;而有些貌似是自己的东西,也其实是可以不是自己的,比如说已经意识到应该是属于自己原创的但暂时还不能在自己生活中得以流畅运用的观点。

如果还能够承认这个推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合理的,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了。

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往往会有一些因为“面子”问题,而拒绝接受来自于他人的“指导”呢?而这种“拒绝”往往在同龄段反应更为剧烈。即便是这些“指导”和那些来自于“长者”或“贤者”的指导的内容实质差不多。

这种结果的形成,可能有这么几个原因。

一是因为对“老师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二是因为对“我为什么要学习”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三是因为对“我该怎么去学习”没有一个正确的认定。如果不是因为这三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产生的这一切。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了,那就是是因为不愿承认“起点没什么差距,现在却已经存在差距”这个事实,而导致的这一切。

想要解决问题,必先以真正承认问题已经存在这个为前提,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拒绝承认这个前提,那么还想获得任何有效的改变都只能是痴心妄想。

真正的自信,应该是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把正面临的和将面临的一切问题解决好;应该是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对自己的不断修缮,使自己成为那个自己想要成为的自己。真正的自信,绝对不是坚信有关于自己的一切都已经处在一个非常圆满的,不需加以任何一丝丝改变的状态之下的。相反,那些经常反思自己已经拥有的,那些经常质疑自己已经建立的,那些经常推翻自己之前认可的,并能够在不断地反思、质疑、推翻中通过自身努力寻求新的收获、确信和建立的人才是真正的自信。而那些固执的、冥顽不灵的要么就是源于自卑,自卑于自己真的与他人之间有距离;要么就是源于恐惧,恐惧于自己会失去自己已经拥有的。可问题的关键是:拒绝承认差距的存在,不愿奋力改善,只会让差距变得更大;害怕面对恐惧的存在,不敢努力克服,只会让恐惧成为事实。

口号暂时喊到这里,还是尝试着分享一下自己关于前面三个问题的看法。(虽然现在的我极力想避免喊口号这样的状况发生,尽力有意识的提醒自己要学会运用理智去分析问题,但是效果还是不尽人意)

老师是什么?

我认为凡是能够有助于自己变得更优秀的一切,都可以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不仅包括以教学为己任的人,也包括那些从来没有过任何想要教导他人想法的人;不仅包括那些现在存在的人,也包括那些已经逝去的人;不仅包括人,还包括物,甚至是凡是我所能够想到的一切都可以作为我的“老师”而存在。

为什么要去学习?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为能够拥有我想要的幸福生活而学习。而这种幸福的生活是必须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和建立在对他人寻求他人自我幸福没有不正当损伤的基础之上的。

该怎样去学习?

很喜欢《赤壁赋》中的一句话:“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为什么在“求师学艺”方面,我们就不能如此呢?凡能教吾之所有,皆有选择吸收之,不抗不拒,多好!

希望此文对大家关于“我的”和“非我的”这两个方面的认识稍有裨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