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驩兜资料

 吾邖 2016-10-07
  驩兜,又作灌兜、驩头、驩头。他起源于中原地带。曾加入过炎黄部落联盟和华夏联盟。据《世本》、《大戴礼记》。《史记》《山海经》等古籍记载中,都称驩头出于黄帝系。他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古老部族。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大多过着半游牧、半采集和半农耕的生活,自然灾害和毒蛇猛兽不断威胁着原始人们的生存。在落后的原始生产方式的条件下,为了寻找赖以为生的食物,就不得不过着不断迁徙的生活,也必须要有广阔的环境,提供活动基地。
  驩兜—起源
  岭南先秦古国的研究是先秦史研究的薄弱环节。驩兜在古籍中有驩头、丹朱、鹏吺等九名。实为中原丹朱部族与苗蛮驩兜部族融合后的我国文明初期的一个部族。他们受中原部族攻略。被放之“丹渊”“崇山”而南迁。历经河南丹水。湖南澧水、大庸。广西崇善等地。最后沿左江、郁水东徙。“其子居南海而祠之”。成为岭南先秦时期的较早古国。
  几乎没有人知道观氏族系是黄帝后裔,一个除了一些大汉民族主义者观点之外,另外其来源也鲜有记载,但是“黄帝生颛顼(高阳帝)、颛顼生观兜”,所以说“观兜”是黄帝的后代(“颛顼有不才子观兜”这句话,就可证明其族源来自黄帝的裔孙颛顼之后,根据苗语,“观兜”是思念故乡的意思,所以说“观兜”来自北方),与其它南方的三苗九黍是有本质的来源区别的,其之所以加入南方的三苗集团,是因为其父“颛顼”在与共工争霸胜出后入主南方苗族地区,再加上当时三苗集团是非常强大,所以说“观兜”只是继承了其父亲的权力(屈原的“帝高阳之苗裔”应当是此时而来到南方的)!他(观兜)也是我们族系入苗的第一代,到今约4800年左右,其挥师北上只是说明他带领其军事集团北上(舜对三苗集团否定其继承尧位耿耿于怀,趁江淮一带洪水泛滥的天时地利,南下犯苗,以观兜为首的三苗集团为反抗外侵,北上至今河南平阳一带,因人马拉得太宽,不能集中兵力,与舜激战二月之后,三苗兵败,苗族向西南今湖南西部大迁徙,从此苗族无国!是由北向南迁徙的九黎后裔集团,不是南方的百越民族!),而不是说他是南方的土著!
  驩兜—正确简译
  “驩兜”这个词翻译为简体字应为“观兜”。很多书上译作:欢兜,这样翻译是错误的。因为,在苗族人当中,有一支为“观”系的族系,其族源来自上古世代的“驩兜”,是他的后裔,在苗语中有几种称呼:代观、果观(果瓜)、务观等。下分长系那系、弟系勾系(苗语中的那勾即汉语之兄弟)。那系又称西家,因西、石谐音,所以那系中多用汉姓(从唐代开始):石,也有易、西等姓氏,大多分布在今湖南省境内,吉首,花垣、保靖、凤凰、古丈,麻阳,另一支多在国外,如:越南,老挝,法兰西,美国等地(石姓也是苗族人当中唯一一支属于黄帝后裔的族群,根据湖南省凤凰县政府门户网站统计:今凤凰县有70%的人口是苗族,而苗族又是以观兜后裔为主)。那系只所以为西家,是因为上其先祖有两妻,在争做正、负时没有争到“东厢”,而成了“西厢”(应是争正负即东西宫)。再者苗族有传小不传大的习俗。
  驩兜—传说故事
  以尧为首领的部落联盟,是由涿鹿之战后华夏、东夷两大集团融合而成的,是在约4500年前后,由分属于两大集团的一些部落建立的一个以晋西南为中心的联盟,从其居地看,正好与南面的苗蛮集团活动区域的北境相毗邻。尧攻驩兜丹水之战。驩兜是三苗族中一个以修蛇为图腾的部落的首领。尧之时,他率部族从丹水下游向上游发展,威胁尧部落的安全,传说“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舜却苗民,更易其俗”。丹水即丹江,发源于秦岭东南部终南山(在今陕西商县西北),向东南流经河南,在湖北均县流入汉江,是汉江的一条重要支流。丹水流域是古代通往陕西的交通要道,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丹水之战极有可能是因为三苗势力向这一地区扩展而引起的,考古发现也说明这一地区是华夏族与苗蛮集团交汇、争夺的地区。如丹江边上的河南浙川江下王岗,发现一处很大的史前遗址,有关研究认为,距今5000年前后,这里是属于华夏集团先民居处地,留下了丰富的仰韶文化遗存。而距今4700—4600年前,属于苗蛮集团先民创造的屈家岭文化曾扩展到汉水上游至秦岭以南广大地区,也在下王岗留下了居住遗迹。距今4500—4300年间,这里再次成为华夏集团(具体为龙山文化先民)活动地区。可见尧舜禹伐三苗的传说是有根据的。丹水之战以驩兜族的失败而告终。
  驩兜—部落关系
  在距今5000多年到4000多年的一千年间,地球上出现了多个文明中心,他们向周边扩展或者和周边的中心互相影响,我国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先民大都进入了部落、部落联盟的“英雄时代”,这段历史有很强的神话色彩,但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向国家阶段过渡的社会变革情况。当时在黄河中游、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和河南沿河的广大地区,有姬、姜为主的部落群;在东方的海岱地区和淮泗,以及长江下游的三角地带,有风、嬴、偃诸姓为主的夷族部落群,在豫西南山地和丹水、汉水、长江中游一带有三苗,或称苗蛮部落群,三大部落群各由若干部落和更多氏族组成,他们大都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饲养、采集的生活,在文化上各有特色,彼此交往和影响,共同创造了古代文化。此外,还有“诸戎”、“群翟”、古越族等部落群,他们文化发展相对落后。传说中:炎帝号神农氏,以神农为号,说明他们是以农业为主的氏族部落。黄帝号有熊氏,又号轩辕氏,黄帝和炎帝部落发展成中原最有实力的军事集团,在和东夷的斗争中结合成部落联盟,东夷以伏羲氏为代表,传说为雷神后代,以龙为图腾,相关的是少昊凤姓部落,相传“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国语?楚语》下)九黎就是九夷,首领蚩尤,东夷组成部落联盟,和炎黄为首的华夏部落联盟发生激烈冲突。三苗部落联盟可能有三个部落,只知道其中一个部落首领叫驩兜,后来战败被放逐到崇山,三苗一度发达,发明了“五虐之刑”,并要北上争夺更大的活动领域。
  驩兜—古籍记载
  中国古籍如《史记·五帝本纪》等有关黄帝、炎帝、共工、驩兜、三苗和尧、舜、禹等等传说,也明显是有关中国古代父系氏族部落联盟或军事民主制公社组织习俗的反映,尤其是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显然是对军事民主制习俗的一种绝好说明。《史记·五帝本纪》云:“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暤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梼杌……缙云氏有不才子,贫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又云:“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
  又根据《史记》《尚书》记载,尧曾流放共工、驩兜、三苗、鲧四个不服从控制的部族首领。如《尚书·尧典》云:“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这里反映当时部落之间的争斗已非常激烈,共工、驩兜、苗、鲧都是被打败的部落首领,而帝舜则是战胜者,地盘不断扩大,当时已统占了中原地区。五是举贤任能。《尧典》:“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唯时亮天功。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由于帝舜注重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史记》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有人认为,浑沌、穷奇、梼杌、饕餮就是共工、驩兜、三苗、鲧。郑氏此以尧之末年喻“亢龙”,以四凶在朝喻“有悔”说明乾卦含有物极必反的哲理。
  《孟子·万章》篇舜的仁爱是否体现了公正。“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孟子·万章》)
  对于孟子与万章的这一段对话,黄先生认为:“‘有罪当罚’是一条普遍有效的伦理法则,那么舜对弟象与四犯的区别对待就是不道德、不公正的。”对于此我们持相反的观点。舜之行为正是从本相法则出发对具体事物的处理,其不仅没有违背本相法则、没有违背公正,正是本相法则与公正在具体事物上具体应用。
  共工、驩兜、三苗与鲧之罪是危及天下社稷之罪,其罪不可恕,若恕则必秧及天下生民。象虽不仁,其罪危及仅舜一人,恕而不至于祸及天下。故象虽与共工、驩兜、三苗、鲧从行为上皆为不仁,但其危害程度是有天壤之别的,既使从今天法律的“罪罚相适应”原则而言,舜之行为也不能说是违背公正原则。况象之不仁仅是家庭内部问题,舜恕象使其悔过自新又有何不可,象之不仁可恕,共工、驩兜、三苗与鲧不仁不可恕,可恕则祸及天下生民。
  驩兜—历史典故
  崇山在湖南大庸县西南,与天门山相连。相传舜流放欢兜于崇山,即此。当今史家提出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是由四个集团共同创造的学说,其中长江中下游的苗蛮集团,就是以欢兜、祝融为首的,因而,崇山就越来越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注意。
  崇山在张家界市西南20公里处,海拔1164.7米,主峰面积3平方公里。其山顶今存欢兜墓、欢兜屋场、欢兜庙等古遗迹,民间亦颇多关于欢兜在崇山征战的传说。
  现今还保留着欢兜墓,关于欢兜的历史记载散见于一些古籍,例如唐代大诗人王维曾作《赧王墓》诗:“蛮烟荒雨自千秋,夜邃空余鸟雀愁。周赧不辞亡国恨,却怜孤墓近欢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