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隽永的悲凉—追忆油画家赵开坤

 伦博朗耘 2016-10-08

导语:网络上的热门事件一拨接一拨,逝去的人很快被淡忘,本来这篇纪念赵开坤先生的文章和孙建平老师约好在赵开坤先生去世满一个月的时候发出,但是因为琐事耽搁了几天,時光易逝,希望大家珍惜眼前,不要让往事只能回味....




4月19日,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的“文脉传薪——写意油画学派的画展”的开幕式上,策展人范迪安首先提议为刚刚去世的油画家赵开坤默哀3分钟。来参展的画家都熟知并认识这个“写意油画”学派的中坚画家。深深为他的过早离世而唏嘘不已。


在油画界,赵开坤给我的印象就像是个隐居山林、埋头修炼的大侠,虽平日貌似冷峻、不擅言谈,但总能在展览上拿出他的力作让人们眼睛一亮。他的画面上,构图取景总是别出心裁,突出于画林(展场),并且他擅长把浓郁、明丽的黄色和蓝色及流畅、锐利、洒脱的线条融为一体,使画面散发着独有的魅力。还记得在一个全国性的油画展中,赵开坤的一幅关东林区雪景作品让我留恋难返:厚厚的洁白的雪地中,红顶木房和湛蓝的天空相辉映,雪路中的车辙印痕线、林区院子七扭八歪的栅栏线以及残留着黄叶的树干枝条线,或柔韧或尖锐,他把线条用得炉火纯青,组成了一个线条的交响乐。我看了又看,赞叹不已。他突破了中国风景画的既有格式,达到了一个巅峰。不愧是关东大地的第一个试验者,不愧是油画界的独行侠。


此后我更加关注他的行踪和作品,也研究他的背景。我在负责校刊《北方美术》时,还和他约稿。多年来,赵开坤的创作方法和手段就是写生。但他在有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和思考后,开始反叛那些条条框框、陈规戒律。他不喜欢长时间地酝酿画面以达到想象中的完美。他曾经说过:一幅好的作品问世,人们觉得画面上承载了许多,其实,它产生的过程也许恰是思考的单纯所致,过度的思考,人们反而失去了画笔接触画布一瞬间的判断。他崇尚冒险和发现,喜欢直面自然写生,他走遍了关东大地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他喜欢在与自然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迸发灵感,发现惊喜。他的乐趣是开着车子行走在郊野山林,见到自己有感觉的景物就停下,支起画布就画起来。一棵老树,一个栅栏,一块土坡都可能成为“触发激情的因子”而触动他的视网膜,让他兴奋,让他从中“寻求情感的共鸣和激励”。他喜欢自己心灵和大自然的碰撞,他喜欢画笔和画布接触的瞬间,就如同恋爱般的激情四射的时刻,他陶醉和享受在这个过程之中。那个时候,他静忘,他欣喜,他冲动,世界上只有他的灵魂和自然在对话,他在画面上或勾勒,或涂抹,或皴擦,或泼洒,他对于画“痕迹”的意趣方面似乎有着最为敏感的触角,他觉得这里面乐趣无穷,左右逢源、笔笔生发。他已经进入一种“有法而无法”的境界。在构图上,他喜欢突发奇想,率意触情,随意构成。自然对象此时已经转换成他心中的意象而自由组合,在他面对大自然直抒胸臆,“通过作品无遮蔽地袒露个体心灵对外部世界的感应和对心灵宇宙的发现、冲动、焦灼、愤慨以及接踵而来的迷乱”。画家纵情无羁,作品淋漓尽致。“时而生动而和谐,时而放纵而夸张,时而混乱而疯狂”。他不仅“师法自然”,他更重“师造化”。他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不断探求最适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画中,既有我,也有它,我它交融。


一次某画刊记者问他在写生时最关注什么?他说他在写生中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然而,我觉得,这感受绝不是浅层的视觉审美。作为一个久经沧桑、深谙世事,一个对外界有独立判断的艺术家,在他选景的那一刻,他的内心一定已经与眼前的景物有了某种情感的契合。所以,在他的营造的画面中,尽管是流动的、飘洒的线条,明丽的色彩,隽永的意境,但整个画面传达给观者的是充满了悲凉和伤感的气息。种种激烈的情感宣泄,无一不传达着他对不同寻常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磨砺的体验和反应。这些东西显然是他主体精神的自然呈现。


 赵开坤的绘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受到认可,也屡屡获奖,声望日隆。有评论说他:“绘画语言饱含强烈的精神感染力,深刻的表现出长白山地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质,浓厚的人文精神,建立起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个人表现风格,成为东北表现性油画建立与发展的开拓者。也成为中国写意性油画重要的推动者。”但他并没有志得意满,停止脚步,在他心中,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他不断突破,不断前进。这才是一个画家存在的价值。他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又努力实践。他更知道,一个画家不能守成,要不断地突破自己。他在自己的手记《边角余料》中谈到:“形式突破的重要性,是艺术跨入现代的一个显著标志,人们熟知了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开始接受它,开始模仿它。变成了一种泛滥,这是一种相对危险的倾向,跨越别人,跨越自我,都是至关重要、决定性的一步。”这个突破,恰恰是写意油画最重要的地方。写意状态,并不是表面上的那种解衣磅礴,泼洒淋漓,那种流畅的爽快。重要的是破。就是要有思考,有斟酌,有犹豫,有破坏,有冒险,有探寻,有突破,有挣扎,有矛盾,有痛苦。要勇于打破自己的常规,打破自己的“得心应手”的习惯。画画贵在“破”,不是“守”。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在人们都热议油画本土化的今天,大家都在探讨油画如何能够吸收自己民族艺术的精粹,油画界自觉地重提“本土化”,有关的学术活动一个接一个。他也想乘势大展宏图,就在他要努力突破之际,他的身体出现了问题,他患了肺癌,做了化疗休养,很长时间,之后的多次写生活动,他都不能参加,人们看不到他的身影。


2012-12下梅赵开坤写生


2012年12月,大家推举我担任《再写生、共写意》展览的策展人,我又和开坤联系,那时候已经听到他好转的消息。果然,他接受邀请参加了这个写生活动。在武夷山的下梅古镇,他支开大画布,一天竟然要画三、四幅,似乎要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我深深佩服这条硬汉,他也许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要更多地享受绘画过程的快乐。赵开坤那种旺盛的兴奋,冲动的情绪感染着大家。记得那一次大家都激情澎湃,信心满满,出了不少满意的作品。


2013-9赵开坤

2013-9-陕北清涧赵开坤


2013年9月的陕北清涧写生,在邀请的20多个画家中,也有赵开坤,大家都为他能再和大家一起写生而高兴。记得有一天我和王琨,他和张新权在一个山沟沟里相遇。我看到了他笔下的陕北,是那么既富于表现力,又充满张力。他驾驭画面的能力,自如而自信。画的窑洞都是歪歪的,重新组合后,给人的感觉是那样有味道,有画意,那是他对陕北高原的独特理解的外化,那是画他心中的风景。


2014-12大鹏湾

2014-12大鹏湾

2014-12大鹏湾


2014年12月,我们又一同参加了天米集团邀请的深圳大鹏湾写生,他在海滨写生,周围聚拢了许多年轻的粉丝,但据同行的画家袁文彬说,那次发现他已经力不从心了,他在用笔疾行的时候,觉得已经气力不支了,他只好用双手来握笔,坚持画完。这个绘画大侠以自己的毅力,以他的生命完全投入在自己喜爱的绘画中。从那个时候起,他不再出山了,我们为他揪心,为他祈福。希望他的身体能够好转,能够回到他钟爱的画架旁,回到他热爱的大自然和画友们中间。



2015-10赵开坤在中国精神研讨会上

2015-4研讨会赵开坤


2015年10月,在一个“中国精神——当代表现性中国油画研讨会”上,我见到了赵开坤,也听到了他的简短的发言。他说:我更信奉少谈主义多做实事,这也许并不太合时宜……。他在美术圈里做人很低调,相信他的内心中始终有一个坚定的理想涌动。2016年4月1日凌晨,开坤终于没有挺过去,告别了人世。


赵开坤和他的坐骑

写生中

2012-11赵开坤写生

2012-9赵开坤

2012-8赵开坤2012-8 020

2011-4赵开坤写生

作品


残雪 150X80CM 2009


春风杨柳 150X100 CM2006


老式缝纫机 80X60CM 2005


老式照相机 150X100CM 2005


老式照相机 150X100CM 2005


龙门山脚下 120X150CM 2012


思南路老洋房 110X70CM


苏州园林 拙观园130X180CM


通往长白山的路 100X81CM
沂山之下130X100CM 2011


雨后添绿150X100CM 2009 


长白老林之七 240X120CM 2007年




四万写生爱好者聚集于此,这里还有众多写生名家,如果你喜欢写生一定不可错过...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