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 张升 天开一鉴古城西,潋滟烟波二里堤。 晓日莎平鸡潲舞,春风花落鹧鸪啼。 菰蒲深处鸣箫鼓,杨柳阴中过酒旗。 款乃数声林外曲,满船剩载月明归。 这是明代成化状元张升的《西湖》诗,优美的诗句让人仿佛看见了古建昌城内西湖的旖旎风光,短短的八句诗,从“晓日”到“月明归”描绘出了画一般的“古城西”景色,韵味无穷,令人陶醉。 500多年过去了,状元的美名经常是南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张升的《西湖》诗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回忆。 (网络配图) 南城什么时候有过西湖呢? 人们只知道西湖在杭州,没想过南城也曾经有过西湖。南城什么时候有过西湖呢?那是在明代弘治年间(1500年左右)以前的事了,那时的西湖就在现在所说的老湖坪一带,即盱江大道税务局、电影院一带,长2里。宋代修筑新城墙,不但把西湖圈在了城里,而且由西关引水进湖,再由北关排出,西湖波光秀色,穿越而过的小溪,小桥流水,环湖杨柳依依,成为县城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城市公园。 《盱江西湖梅氏族谱》有“宋淳佑九年(1249)隐士梅仲达始居西湖旁”的记载。清道光《南城县志》也确认了这件事,“昔梅氏聚族世居湖畔,称西湖梅氏”。梅氏家族在西湖旁边建了“亭阁数十楹,环植竹木花卉,造小舟,种菱荷,”为城西胜景。 值得赞许的是,在北宋元丰年间(1081年左右)修筑新城,古人充分考虑了城内的给排水,既把原来已经有的西湖进行了装点,又把它和城市排水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美化了城区环境,对西湖的装点,独具匠心。状元张升看见这样的家乡美景,赋诗吟咏,仿佛给后人留下了一张照片,让我去品味欣赏。 (可放大图、虚线所圈为大致西湖范围) 西湖消失了? 很可惜的是,西湖早已不见了,它到底是什么时候淤塞的呢?张升咏西湖大约是在成化年间(1465-1487),到了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正德建昌府志》对西湖就没有记载,清代的历次撰修县志已经把西湖列为古迹。明末,西湖旧址一带已经建屋成了街巷。清代已经有了“西湖巷(在沿望亭东)”的地名正说明了这一点。以后这一带也就有了老湖坪的称谓,后来由于在这里建有府衙,也称老府坪,而被讹称的老虎坪则是地方语音“湖、府、虎”声母不分的误读了。 西湖虽然早就没有了,但是那条小溪还在,现在这条小溪却成了城内排污的一条肮脏的下水道。然而,若时光倒流四五十年,那就绝不是这样的了,弯曲的小溪充满了诗的情调,在它的身旁流淌着许多建昌府过去了的人文故事。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在胜利路小学(盱江小学)读书,对这条小溪太熟悉了。 古溪寻迹
在我的印象中,这条小溪最精彩的地段应当是考棚一带(今西贸街朝西的那一段地方,原来的胜利路小学)。小溪从沙井巷由东向北蜿蜒前行,在胜利路小学里面转悠了一会再向北“出关”。“一完小”(胜利路小学)还留有清代建昌府举行秀才府试的老屋,叫“考棚”,学校原来的面积有100多亩,现在的物资局、交通局、新华书店、西贸街一部分都是“一完小”学校的范围。学校里面风景优美,有高大的古树,也有成排的小树、花草,小溪上面有几座长条红石的石桥,小学生们都喜欢在小溪旁或小溪中嬉戏玩耍。 我凭着兴趣去寻找当年的这条小溪,在我儿时的记忆中,这条小溪清清地流淌了不知有多少年,小溪干净、清澈,水中游动着一群群蹿水的小鱼。住在小溪两旁的居民可以在那里洗衣服,洗菜,到了夏天还有人洗澡。我想去寻找它,去寻找它的以往,拣回一些值得回忆的过去。 我顺着沙井巷能看见的小溪向前寻走,不一会儿就被居民住宅所阻隔,间或在这些住宅的围墙外,还能听见潺潺的流水声。虽是冬季,但水流量还不错。在建昌大道103号的地段,西关到这里的流水一分为二,东向,流进城里,北向,沿老城墙根向北流去,成了北面城墙的护城河。我见过这段城墙,记忆中的样子还是那么清晰,不过,现在的样子,往日的城里、城外的格局早就没有了任何踪影。 在小溪旁边,遇见一位从房舍出来的中年妇女,她见我在那里徘徊,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看看这条小港,她笑笑,主动对我说,她的房子就是建在城墙的基础上,已经有好多年了。我问她这条小溪的源头在那里,她很知情的告诉我,你走过建昌大道,一直沿车站南面的小港走,就能找到。看来她是这里的老住户,很了解这里的地形。 县城的建设变化的确很大,原来这里都是城外的荒郊,如今高楼林立,我七弯八拐地寻着小溪前行,转出一道围墙,到了胜利西路的“安居工程”小区,突然小溪又不见了踪迹。问了一下这里的住户,才在一栋大楼下发现了它的身影,一条小沟,前面已经淤塞,被基建工地平土的乱石填埋,涓涓细流好像“痛苦”地在乱石缝中拼命地向外挤。不见了源头,我四处寻找,忽然在胜利西路的尽头发现了有一个直径80公分左右的水泥涵管,西来的流水悄悄流进它的“口中”,再辗转着缓缓进“城”。 我站在“安居工程”西端施工现场的最高处,举目望去,赤面山遥遥相望,西面仍然是一片丘陵和田园,脚下原来坚硬的红石丘已经被夷平,西来的那条小溪,还是静静地流淌,伴随身旁古代采石留下来的一方开凿痕迹,几块水田,一口水塘,几行菜地,畏缩在荒草萋萋的角落,仿佛互相倾诉着遥远的往事和即将面临的新的开始…… 古溪一去不复返 西湖的美景是不可以重现了,但是保护好这条小溪是可以做到的,不要让它成为一条臭水沟,不要人为地去破坏它,让它继续为这个古老的县城服务。我记得现在每到大雨季节,这条水沟就要“水漫建行”,实在是件遗憾的事情。因为“西贸街”的牌楼就是立在小溪上面,堵塞了小溪的通畅,是“水漫建行”的因素之一,按道理应当要尽快把它拆除。还有小溪旁边的污水排放,一些五颜六色的污水不断向小溪倾排下去,污染了城市环境,污染了盱江。 看不见了“欸乃数声林外曲,满船剩载月明归”的图画了,但这条仍然在承担城内排放的小溪不应当让它承受如此严重的污染,应当早日还它一个清澈,如果状元张升还在,或许也会是他的一个愿望。 ▍ ▍信息来源:品读南城(周春林著) |
|
来自: 永不凋零蓝莲花 > 《赣东明珠--南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