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庵梦忆序》教学设计

 许愿真 2016-10-08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字词

 2、 品读文本,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

 3、 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这里的痴人指的是谁? 明确:张岱(板书“痴人”

    二、解读痴人

    1、初读课文,找出体现作者身份的句子

     陶庵国破家亡    明末清初人(亡国之人)

     无所归止,披发入山   明亡后避居山中(气节高尚)

     因《石匮书》未成  好弄笔墨  作家(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

     昔人生长王谢,颇事豪华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荣

     瓶粟屡罄,不能举火   布衣素食,生计维艰

  2、思考:①以前是怎样的繁华,哪些字词是体现繁华的?从哪些方面写?

     簪履轻暖甘旨温柔爽垲香艳舆从。

    (繁华体现:戴,穿,吃,住,行)

   资料链接:出身官宦世家,书香门弟,家常渊源,“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自为墓志铭》)

    ②作者如今贫苦生活又是如何

    以笠报颅,以蒉报踵;以衲报裘,以苎报絺,;以藿报肉,以粝报粻,;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瓮报牖,;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

    资料链接:“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自为墓志铭》)

    ③文章中还提到哪些痴人?其痴体现在何处?有何相似之处?

    西陵脚夫失足破其瓮,念无以偿,痴坐伫想曰:“得是梦便好!”

    中式寒士恍然犹意未真,自啮其臂曰:“莫是梦否?” 

    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

    三、何谓痴梦

    文中作者提到哪些“痴梦”?其实质是指什么?

    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放逸优游的前尘往事

    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魂牵梦绕的故国旧事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呕心沥血的文学创作

    四、体味痴情

    1、今昔生活境遇反差如此之大,那么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可通过哪些句子体现?

    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悔——他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诚信徒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

    喜——喜而实悲

   始知首阳二老,直头饿死,不食周粟,还是后人妆点语也。

    悲——艰辛酸楚

(悔邪?喜邪?悲邪?悔而翻喜,喜而实悲,这是者的心情。)

 2、    作者与两个痴人有何相同之处?

        痴人忆梦记梦,真邪,梦邪?

 梦:希望像西陵脚夫,眼前的困境是大梦一场,

 真:又希望如寒士,以前的盛况不是梦。

(真而成梦,梦又似真,这是作者的心态。)

  3、复杂的心情和复杂的心态背后隐藏的真正的情感是什么?

  大梦将醒,作者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雕虫指写作,此处指《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寄托故国之思、黍离之悲。

    “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作自挽诗,每欲引决”,亦可作为例证说明作者念念不忘旧朝,故国之思不可磨灭。

    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政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文人名心难化,卢生名根坚固,烧之不失,那么对张岱而言又是什么坚固呢?

坚固的是他那种故国之思,黍离之悲的情感。

作者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传达出了不可磨灭的黍离之悲,不可不谓之“痴”!

    五、赏析艺术特色

      一、悲切深沉的今昔对比
      作者在文中前半部分将自己晚年国破家亡、捉襟见肘的潦倒境况与当年繁华靡丽的生活对举,昔日甘旨”“ 温柔”“ 爽垲”“ 香艳”“ 舆从的优游生活,如今只剩下以藿报肉,以粝报■”“以荐报床,以石报枕”“以绳报枢,以甕报牖”“ 以烟报目,以粪报鼻”“以途报足,以囊报肩,让人不得不感慨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作者把今日之困苦饥饿归于往日奢华,把五十年来的盛衰荣辱看成人生大梦一场。正如他在自作的《墓志铭》中说: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劳碌半生,皆成梦幻。这一切,他在晚年回忆往事的时候,悔恨有加。所以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名书的缘由,更让人感叹游走在现实与梦幻中的作者的神笔。
    二、信手拈来的恰切比喻
      在简括了本书不次岁月”“不分门类的特点之后,作者对自己痴迷本书的现实状态自嘲为痴人前不得说梦。为了将自己的状形象化,他写了两个痴人的旧事。与其说是听似言之凿凿的旧事,不如说是作者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的两个贴切的比喻,大可不必信以为真,只需领会其意趣便可。西陵脚夫惟恐其非梦,而中试寒士则惟恐其是梦,虽然愿望不同,但作为痴人的本质和作者是一样的。这样,看似虚化的比喻,在作者的信手点染下,化虚为实,与作者的实际状态相连,让人心领神会。
     三、真切可感的精当典故
     作者在文前描摹自己披发入山,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断炊地步的心理时,联想到了伯夷、叔齐二老饿死在首阳山的事迹;繁华过后,最终归于沧桑幻灭之时,写到《枕中记》中卢生在邯郸旅店中昼寝入梦,历尽富贵荣华,醒来之后黄粱尚且未熟的典故;而提到自己写作时仍旧名心难化”“名根不失时,再次写到梦中卢生在遗表中还想把其摹拓二王的书法流传后世的典故。这样,作者现实的心理状态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典故引用中,从无形无声走向了具体可感。
      六、总结

张岱,他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痴人,他有较浓厚的佛家思想,但并非是佛教的虔诚信徒;他生于诗书礼仪之家,思想却自由散漫但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明知故国不再,人世已非,却仍名根坚固,心系旧朝。

   在《陶庵梦忆序》里,作者的国破之恨、故园之思和亲历沧桑易代巨变后的心灵之痛,在亦真亦幻、虚实相生的表达形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