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惭愧的很,不久之前,我对叔本华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悲观主义”和他的一句名言“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我从未读过他的任何文字,但内心里却铁定地认为他写的东西我应该看不懂。这里面究竟啥逻辑,我也搞不清楚。这个无知与偏见的经历让我有点理解了书评应该起到的作用——书评不但应该给优秀的书以美誉,还要给他们以声望,而不是起到对时代的糟糕审美推波助澜之用,顺便对优秀的作品刻意保持沉默。 有理由相信,每个最初被叔本华打动的人,首先爱上的可能不是他的哲学建树,而是他犀利吐槽的功力,和思辨性极强的文笔。 以他62岁出版《附录和补遗》为例,它主要的内容并不是在论证上帝一类的宗教老大难问题,竟像是写给我们当下的每个人的,而且还是很暖心的“鸡汤”。 “鸡汤”本来应该是个好词,喝鸡汤对身体的确有好处嘛,叔本华的“鸡汤”还是“鸡汤”,现在的“鸡汤”之所以几乎沦为了贬义词,完全是鸡汤太稀、杂质太多、味道太差的缘故。 我所观察到的事实是,叔本华的几本薄书完全可以取代现今市场几百几千本打着关心年轻人旗号的平庸之作。当然,真要是完全取代了,书店里估计也没几本书了。 恐怕大家都不当“鸡汤文学”当作是保健品,开开心心顺顺当当的人生巅峰时刻没人会想要去温暖心灵,阅读温暖人心的文字的动机,是人遇到了苦恼。 叔本华认为人命运的差别体现在三个方面: 自身,身体健康、美貌、个性性格等; 身外之物:金钱、房产、家室; 表象:你所展现出的样子,别人对你的看法。 如果这三个方面多少得到改善,人的苦恼多少也会消失。 自我 决定命运的三个方面,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自身,因为身外之物、表象人人都可能占用,但高贵的自身多少有点天生的味道。如果拥有一个卓越的自我,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去捍卫它的品格。 这里叔本华提出了著名的“要么平庸,要么孤独”理论。 卓越之人会万分珍惜自己的闲暇,想的是利用闲暇做事,他们从自身对于兴趣的研究、工作中得到乐趣,因而并不需要把自己寄托到别人身上,完全能把乐趣寄托到自己身上的人,就是天才了,在他们眼里,只有他热爱的艺术、工作能给他带来快乐,进而孜孜不倦地工作。 但平庸之人在闲暇时光里无聊的要命,想尽办法刺激自己消磨掉时间,他们无法忍受独处,因为那样的话,贫乏的自己就会完全展露出来,所以他们需要把自己的乐趣寄托到别人身上,例如参加聚会。 任何人参加聚会都意味着忍让、迁就,牺牲掉自己的个性,伪装成平庸之人,而不是发表能起到羞辱大多数人功效的高论。这种牺牲,卓越之人不愿意做,但平庸之人恨不得牺牲的更多些,因为他们没有个性。他们无法直视自己的个性。 但叔本华其实是以自己属于高贵的那一群人的前提来阐释自我的,他说了一个高贵的自我应该是怎么样的,一个高贵的自我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不沦为平庸,独处、维持自己的个性;既然自我都是天生的,我们如何妥善地处理自己呢?天生自我贫乏的人应该就活该一直苦恼了吗? 其实我们都应该把自己理解为高贵的自我,我们应该做的是提升自我,保卫自我。尽管叔本华仅仅像是在称赞卓越之人、贬低平庸之人,但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维护自己的个性,我们不该为迁就别人做过多的牺牲,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自身丰富的人,而不是总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孤独还是庸俗,追求真理时的痛苦还是消磨时间的无聊。 身外之物 我们应该把现有的财富视为能够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不是一纸任由我们寻欢作乐废许可证。 叔本华对金钱的论述并不多,因为显然一个过分追求金钱,只有依靠金钱才能得到快乐的人,仍然属于那种需要物质刺激才能得到乐趣的人,追逐的本身同样意味着牺牲。金钱并不和快乐划等号。 人所展现的表象
叔本华的文章,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像大多数哲学家的行文一样,他们为了证明一个简单的道理,要经过漫长的逻辑论证,也就是要不停的讲道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真的可信服的。 就如叔本华所说,传达自己的所见较之于传达所想难度更小,更容易被理解,讲述见闻的作品比传达思想的著作拥有更多的读者。 这也是为什么故事类的鸡汤会一直畅销,一个50字的不经任何论证的道理塞进一个长达5000字的“老张”“老刘”故事里,是如今的畅销励志、暖心书的样子,绝大多数人能理解的只能是流俗的故事,而不是哲人的思辨,这不是一个时代的特征,是任何时代的特征,这是贯穿千古的事:大多数人是平庸的,时代的主流永远是平庸的。 这个29岁已经建立自己哲学大厦的哲学家,直到65岁才出名,叔本华坦诚:自己已经无力承担这一切了,人们在他最后的日子才发现他的智慧和光彩。而如今,阅读故事鸡汤文和叔本华的人显然仍不在同一个量级。 叔本华的话,会让低能阅读者自惭形秽:
会让所谓的作家原地爆炸:
那些执著于追求真理的人,注定很难被时代所理解、被无视、但这并无关紧要,他们又怎么会看得起这个时代喧嚣的聒噪呢? 作品有一个上诉的过程。
叔本华是悲观主义的,这样的人并不少见。比如《红楼梦》的林黛玉,不喜欢聚会的理由是: “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这种主义整个透出一股悲凉,对于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的人是很难接受的。它建议我们去放弃追逐幸福,而应该把精力放在逃避痛苦,勉强能过活的一生是没有太大痛苦的一生,而不是享受过诸多幸福的一生。 快乐总是短暂的,需要理由的,来自于释放;但痛苦却是永恒的,不需要理由的,每时每刻。
如果你也认为这种悲观哲学能让你更好地生活,那些热烈地鼓励你追求幸福的书籍,真的不必再读了。 叔本华的书,唱了所有鸡汤文的反调。 原著《人生的智慧》、《叔本华美学随笔》 编辑刘小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