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绣春刀》里的兵器有多靠谱?

 青铜妖藏书楼 2016-10-08

  其实真正的绣春刀长啥样,并没有留下靠谱的文字记载或出土实物,流传的画作也是寥寥带过,没有明确提出哪类刀属于绣春刀,给后人留下许多谜团。比较靠谱的解释是,绣春刀是朝廷配发给厂卫使用的官刀的统称,其形制可能并不是只有一种。由于是官制刀,又是厂卫所用,因此使用了很多鎏金错银的装饰,也就起了这么个风骚的名字。

  

  根据《大明会典》之类的典籍和一些明清笔记,绣春刀也有可能只是一种礼器,给近臣在礼仪、出行、祭祀等特殊场合使用,“本朝文武大臣扈从车驾,则赐绣春刀、椰瓢、茄带”“锦衣卫官登大堂者,拜命日,即赐绣春刀、鸾带大红蟒衣飞鱼服,以便护大驾行大祀诸礼。”

  

  但是厂卫在执行他们的“特殊公务”时,使用这种佩刀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特务系统真正动刀子的机会没有动作片里虚构的那么多,一旦需要掏刀子,仪仗用刀也并非不能用于实战。所以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绣春刀的形制,而是它“到底是可以作为实战器的礼器,还是可以作为礼器的日常佩刀”。

  锦衣卫三兄弟:三个人,四把刀

  大哥卢剑星所使用的刀,很明显是化自雁翅刀。雁翅刀脱胎自宋代以来的平头腰刀,顾名思义刀形开展如雁翅,棱角分明。刀头厚重,利于砍劈,与卢剑星性格暗合。文物显示雁翅刀的刀头切面通常有变形处理,勾勒出非常有明朝韵味的曲线,片中的刀没有学到。

  

  二弟沈炼有勇有谋,他所用的刀接近于雁翎刀,雁翎刀相当于将平头手刀的刃部后移,收出锐利的刀尖来,并且刀尖微微上扬,整个刀身形如雁翎。与大哥的雁翅刀相比,刀姿狭长,不重砍劈而重挑刺、撩带。明代后期棉甲增多,防具变得轻薄,战场上轻便的雁翎刀也派上了用场,评书戏剧里常说的“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就来源于此。

  

  片中的这两把姑且称之为雁翎刀和雁翅刀的绣春刀,其护手的设计非常令人满意,脱胎自梅花形护手,比较还原史实,其中雁翎刀的护手略有日式刀镡的气息,这在明末实物中非常常见。但是刀柄用浮雕却是浮夸得可以(明末刀柄多缠绳,或做成多棱形,极少浮雕),刀鞘的不规则装饰也很恶俗,完全没有明人韵味。

  刀柄单手用向前弯曲的弯柄,以便劈砍时刀身保持前冲之势,比如沈炼这把;双手握持的用直柄,便于双手把握方向,比如卢剑星这把,片中的刀在这一点是做对了的。

  三弟靳一川的双刀是三兄弟里刀形最不靠谱的一个,附会地说,他的短刀不是以身带刀,没有明显的腰部使转,小动作很多,导致横气填胸,对心肺不利,因此他的病只能越来越恶劣。

  

  双刀并不是不讲身法,所谓双刀靠走,他的动作设计并没有体现这一点。双短刀有阴手和阳手两种握法,阴手即常说的反握,可以直接用肘劲运转,十分灵巧,可在身前缠斗;阳手即正握,便于劈砍突刺,是杀手刀。片中靳一川的双刀也体现了这个思路,但总觉得是现代战术刀的打法。

  赵靖忠:官方气息的枪

  赵靖忠用枪,有官方气息。月棍年刀一辈子枪,枪不好练,而赵公公实际上性格也颇为自负。明代战场用的枪头重不过四两(一斤0.59kg,十六两为一斤),为的是保持冲刺时的准头,和不压枪身,运动灵活。

  

  直到明末和清代,为了保证不被对方砍断枪的前端,枪头才越来越长、宽、重,多用起脊的造型增加强度,宽者开双血槽。赵靖忠的枪头是这么个思路,看起来得有六七两。

  丁修:大劈大砍,相爱相杀

  丁修的兵器争议比较大,有说是戚家刀,有说是日本刀,有说是斩马刀。其实戚家刀和斩马刀都只是一种统称,并非精确的形制;而戚家刀是吸收了日本刀的优点打造的。

  

  丁修这把刀的长度和形制更接近明代御林大刀,而御林大刀也是日本刀匠设计的原型。丁修长刀的武指比较成功,体现长刀剑最重要的“转”字,有许多动作很古朴,符合明代的气韵。

  本文转载自《之式》杂志官方微信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老李师傅微信:LQDJLL

  获取更多知识可关注中华刀剑公众号:zhonghuadaoji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