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城最美最惊险的一个地方,你可能还没去过!

 永不凋零蓝莲花 2016-10-08


       在南城说起从姑山,大多数人都知道并且都去过。常有伙伴问从姑山是下面没有一横的“从”还是有一横的“丛”,其实从姑山也写做“丛姑山”可以通用,不必担心别人说你写错了。前不久又去了一趟从姑山,每一次去的感受都不一样,特别是山上若隐若现的石刻不经意间就会有新的发现。

       到过从姑山的人,应该对崎岖的上山路,两峰之间的“一线天”,还有山上各处的石刻字印象最为深刻。从姑山目前还没有被开发,上山的路都是走的人多了才形成的山间小径,上山的路也不只一条,只要你肯探索朝山顶走,满山都是路。

从姑山在古时为文人云集之地,明代思想家罗汝芳曾在从姑山麓建立“从姑山房”接待四方来和他共同讲学的人,明代伟大的戏曲家汤显祖曾求学于此,著名学者、旅行家徐霞客曾游于此等名人造访为从姑山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山上到处林立的怪石加上秀丽的自然风景成就了这一临江胜景。

从姑山位于南城的东南面,往河东工业园方向G206路段,前往从姑山其中一条路的入口。

沿着小路一直前行,来到一个水库旁,前来的车辆都停于此,再徒步前行。

顺着水库边沿小路朝山顶方向走,青山绿水,沿途的风景优美。难怪古人都云集于此,陶冶情操。

山上许多怪石,山路也十分不平整,许多细沙稍不注意很容易滑倒摔跤。

登上小山顶,亦能看到南城县城的景象。

许多路段被雨水冲刷的凌乱不堪,加大了爬山的难度。

路中的独特一棵“迎客松”似乎在欢迎着你的到来。应该有很多人上山或下山都有扶着过它。


传说中的油洞和米洞,因贪心的和尚给凿大了,再也不出油和米了。

古人是怎么刻上去的呢?曾经的”从姑书房“是否建于此?书房到了这个高度?只能查询古籍去考证了。

从姑山分南北两峰。北峰巍然当空,如擎天一柱,称天柱峰。南峰如神鳌欲翔,名飞鳌峰。飞鳌峰东西绝壁之上,镌有明代著名学者罗汝芳所书“飞峰”三个大字近崖根处,有“悟空”小字。

应该是绝壁掉落的大石,站在崖底朝上岩壁看突兀的石壁,用一种有大石欲坠的危险感。

稍北的洗心池,洗心池旁有些小字已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水池也荒废了,湿透的山体和池底还在挣扎吐水向我们展示着昔日的光辉。

丛林中若隐若现的石刻字“清还是滴翠崖”和被藤条爬满的(原谅我没认出来)。


步入两峰之间的”一线天“,这段路很陡峭,好在还留存石阶梯,也不是很难攀登。

看到这堆石景,往大石下面穿过,是什么原因造就这奇景。一直是这样呢?还是后来某种原因造就的呢?成了我心中的疑问。


两峰之间的岩壁有很多的石刻,很多如今已经很难辨认清楚了,只能借助之前的记载了,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前来一一查看对照哦,那也是一种闲情逸致。

两峰之间的石拱小桥。

天柱峰壁体的石刻字也难以辨认了,应该是”蓬莱境“和”振衣千仞“。

这一处石刻字体已完全无法辨认了!

沿着壁体凿出的小路向上攀爬,这段”石路“甚为惊险,为了顺利安全登顶必须手脚并用了。

难怪人人都喜欢登高望远,因为山顶的风景独好,确实很美。遥想多少古人曾面对盱江盘坐于此,对酒当歌,吟诗作赋。那是怎样的一个意境?

两峰之间的小桥,一般人不敢独站上面往下看。都是两步做一步而走。

     很美,很有意境有木有!这就是我们此行从姑山看到的一些景象。供大家欣赏。从姑山壮丽,需要仔细搜寻古迹,石刻字等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每一次的搜寻都会有一次新的发现。

   据《麻姑山志卷十二附从姑山》记载,在此挥毫题句者,达四十三处。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游玩哦,确实是一个很值得去的地方。

▍信息来源:梦落夕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