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长只有150公里的河流,却同时分别由三个县在使用两个同音不同义的字,一为“盱”,一为“旴”,后者在书写上给电脑使用带来了麻烦,因为它是生僻字,字库里面不存在。作为古代建昌府驻地的南城,也遇到一些不必要的烦恼,为了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希望能给读者带去一些信息。 从1981年地名普查开始,至今已经35年,而流经广昌、南丰、南城三县的这条河流,只有150公里长,却同时分别由三个县在使用两个同音不同义的字,到底是称“盱江”、还是称“旴江”,仍然没有统一,给测绘、制图规划等部门带来了麻烦。再读1993年第3期《江西地名》中国行政区划与地名学学会会长王际桐先生的《试论生僻字地名更改标准》,颇有启发,就“盱”、“旴”二字的历史与现状使用情况试作探析。 盱江,发源于广昌县血木岭,流经南丰、南城,注入抚河。在“盱”与“旴”的用法上,南丰和南城把“盱”列为本县规范化用字,载入新编《县志》和《地名志》,广昌则把“旴”字也载入有关志书中。 孰是?孰非?查部分有关史料及现代刊物中的记载分别是: 称“盱江”的有—— 《汉书·地理志》 清康熙、乾隆、道光、光绪各年代的《建昌府志》《南城县志》《南丰县志》和《中国历史地图集》。 建国后出版的多种版本《中国地图》及l:50000航测图 称“旴水”的有——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原著,宋代以后由后人作了20倍于原著的补写、增添,成为记载1000多条河道的巨著) 《正德建昌府志》 《清·同治广昌县志》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从上列书目可以看出,历史上确实出现过“盱”、“旴”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到底是什么原因,因资料有限,难以定论。不过从以下几方面探析,可以证明用“盱”更合理,也更有代表性。
地名使用审查出了漏洞
“盱、旴”地名的字义
▍内容来源:网络 |
|
来自: 永不凋零蓝莲花 > 《赣东明珠--南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