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秦楹联流派及其创作风格

 江山携手 2016-10-08

“三秦”古今解释不一,从广义上讲,是以古代“楚汉之际的雍、塞、翟三国疆域为基本的地域范围,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则包括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和宁夏的南部。”(《黄土孕育三秦文化》)因此,“三秦”或是由此形成的“三秦文化”,应是以关中地区为中心,以陕西为主兼有甘肃东部、宁夏南部的一种地域文化。这一地区(也称“关陇地区”),在自然条件、生产方式、文化遗俗上都比较相近,并且在楹联方面,形成了一个有自身特色的流派。

一、流派概述

常江先生在《对联流派与文学批评》一文中,将楹联流派的特征概括为地域性、关联性、独特性、创造性和传承性,这对我们研究楹联流派理清了一个思路框架。

鉴于地域性和独特性,对其流派的创作风格有直接影响,后面将详细论述,这里重点说明三秦楹联流派的关联性与传承性。

对于关联性。根据常江先生的观点,主要指能以结社等组织形式存在一批作家群体。古代三秦地区,曾经以唐诗之边塞诗派盛极一时,至今影响深远。楹联艺术真正全面成熟是到清中晚期以来,因此不可能跳过这个时间段来说楹联流派。自清中晚期后,三秦地区一方面继承余续,另一方面受到时代影响,一批有为人士走向历史舞台,一改自宋以后西北文化势弱的局面,三秦地区也是在这时涌现出一批高水平的联家。我们以2013年10月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历代联家推荐名录》为例,清中晚期以来三秦地区入选联家就有近二十位,他们自那时起就形成了一个创作群体。在清末名进士吴可读的信札中也曾提起,当时陕甘府署还以赏联为一乐事。

至于传承性。如前所述,我将三秦楹联流派形成的时间起点定格在清中期,自清晚期到民国时日渐辉煌。这其中出现一批有影响力的联家,如孙髯、吴镇、王杰、安维峻、白遇道、李则广、成大猷、慕寿祺、于右任、吴宓、黄文中、胡聚五、幸邦隆、安文钦、冯国瑞,一直到霍松林、张过、张举鹏等。此外,以湘军为主的外来联家,长期生活和工作在三秦地区,也为推进三秦楹联流派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左宗棠、魏光焘、杨昌濬、邓廷桢、谭嗣同、杨调元、叶昌炽、王学伊、潘龄皋、许承尧、高镜涵、何元普、邵力子等,均是传世联家,至今在该地区影响深远。

二、创作风格

任何一个楹联流派的创作风格,其实都依托于这一地区的社会生活环境,主要则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一是从自然环境看其风格。通常地理学或政治社会学将自然环境分为三个部分,即:地理环境、人口状况和生存资源。首先是地理环境,该地区大部分属黄土高原,是古代重要的农耕区域。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广阔而又苍茫,形成了三秦人豪放粗犷,老实坚毅,吃苦耐劳的爽朗性格,这不仅表现在生活习惯当中,同样也渗透于楹联创作之中。有人说,“三秦大地的汉子是黄土造就的,是秦岭造就的,黄土的性格就是他们的性格,大山的性情便是他们的性情。”(《陕西人的性格》)且看陕西韩城司马祠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凌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自乃是这一性情的真实写照。其次,从人口状况分析,三秦地域特点明显,人口多集中于小河流经的黄土区或关中平原,这里对畜牧和农业的发展都很有利。这些地区往往通过一些包括楹联在内的文学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着“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从生存资源考虑,虽有“八百里秦川”的沃野,但战乱和屯垦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逐渐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形成严重破坏,降水稀少,生态脆弱。另一方面,“自北宋以后,关陇地区不再是封建王朝经营的重点,同时也失去了交通中心的地位,使得原本在地域环境上就比较封闭的关陇地区更加封闭,逐渐造就了关陇子民朴实、本分的民风。”(《黄土孕育三秦文化》)无论是否恪守贫穷落后的现状,简朴而凝重的生活方式已经融入了三秦人民的血液,这在楹联创作中也可感受得到。如甘谷石作子墓联:“梓里访遗踪,看空庭草碧,荒冢花殷,何处是唐封宋赞;杏坛亲教泽,听渭水莺啼,陇山鸟语,此中有化雨春风。”就是这种情怀的具体阐发。所以三秦楹联的创作风格离不开这地域性,而这种地域性也造就了三秦楹联大气、质朴的风格。同时,区域地理的相对封闭性决定了区域文化的古老性和相对独立性,也较多地继承、保留了先民文化的独特性。

二是从社会环境看其风格。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是楹联创作的主要题材,而反过来,社会习惯或社会风俗,对于楹联创作也起到丰富内涵,加强感染的效果。陕西潼关那副名联:“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若三秦人观之,豪迈之感发自肺腑,亲切之感油然而生;若外地人赏之,雄浑之霸气,浩瀚之秉性,十四字已然道尽。曲江池寒窑联:“十八年古井无波,为从来烈妇贞媛,别开生面;千余载寒窑向日,看此处曲江流水,想见冰心。”陈铺直言,予人以戚肃之情,犹如那信天游高亢而歌。再看庆阳傅介子墓联:“万里虏庭劳汉使;一丛衰草老荒邱。”每读到此处,便自然想起秦腔,也想用那调子吼出这两句,那是和着黄土高原的风沙声,是八百里秦川尘飞扬的慷慨悲歌,恰有清人李星汉“霜清塞北三秋月;风卷河西万里烟”一联同做注脚。此外,做为多民族错杂聚居地,民族交流与融合也丰富了三秦楹联流派的独特性。如清代唐成烈题西安清真寺联:“前显初传,肇灵光于圣祖;命先生后,封宝印兮神孙。”便将三秦地区的先民文明与伊斯兰文明融合交汇,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域特色。

三是从人文环境看其风格。具体又细分为四个方面,除前面谈过的黄土文化,一是先民文化,二是秦文化,三是汉唐文化,而这也是由其地域性所决定。其一为先民文化。黄土高原是公认的人类发祥地之一,这里有数万年前“蓝田人”的足迹,有踞今七千多年的半坡遗址、八千多年的大地湾遗址。从茹毛饮血的印记到三皇五帝的信仰,从开启文明的曙光到令人神往的传说,这片神秘的土地不仅是悠久,更是传奇。在三秦人心中,无论是夏祖商王,周公秦帝,都流淌着共同的血液,这种文化上的先觉性和自豪感也同样体现在楹联创作中。陕西黄陵联:“拓土建邦,传四百兆胄裔;开物承务,启五千载文明”,宝鸡神农祠联:“粒我烝民,使有菽粟如水火;播时百谷,先知稼穑之艰难”,天水伏羲庙联:“一画古称文字祖;万山都近圣人居”,皆是溯本求源,文字间充溢着优越之感。其二为秦文化。它是赐姓秦人定居并立国于关中之后,依靠西周文明遗存,经过秦统一前五百年励精图治而创造的一种独特地域文化,由于统一的推进,渐而涉及全国,影响后世。随着秦政权被推翻,秦文化所依赖的政治支柱倒台,虽由文化融合之主体转为客体,但强有力的影响仍然存在,并且突出体现为“注重实效,不事虚浮,质朴率真,追求广大,不畏挫折,勇敢顽强”的气质,对于三秦地区的影响较之其余文化当属最深沉之行列。陕西贡院联:“典重求贤,荡节分持宣汉诏;堂开签俊,輶轩亲到采秦风”,从“采秦风”三字,可见三秦乡民予之的无限尊崇和向往。我们于三秦大地随处可见秦人的豪爽,秦风的苍凉,秦俑的悲壮,秦腔的激昂,秦州的古朴,秦川的厚实,是否也可将“三秦楹联”称之为“秦联”呢?其三为汉唐文化。在三秦文化整体之中虽非主导,却对全国及后世影响最大,无论“大汉文化”或“盛唐文化”,都是以三秦为中心向外呈现辐射状的文化体系,它既有中外融合,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又有继承优秀传统以达到通变求新的民族特质,汉赋之璀璨,唐诗之辉煌,两朝丝路文明之延续,都为后世楹联创作给予了无穷生命力。因此,往往评析这一类楹联时,总是从“恢弘气象”入手来谈其意境。

三、结语

在多元、统一的中华文化母体当中,进行区域性楹联流派研究,归纳、认知区域性楹联特色,总结楹联流派特点,对于推进楹联文化研究很有裨益。尽管各种流派的创作风格各具特点,但仍有规律可循,而这种规律正是传统楹联艺术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就个别流派来言,只是其所处社会生活环境对创作风格的影响,成为其不同于其他流派的显著特色。但总得来说,楹联艺术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要明白真正的艺术其实无流派之别。我们需要研究楹联流派尤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但视野又不能仅囿于此,走不出凡谈联,必要先论流派的误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