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西南地区古茶树的分级二

 昵称5571270 2016-10-08

茶树(按树龄分)

1、千年野生过渡型古茶树(唐代或唐代以前 树龄1000年以上)

原始雨林中野生的过渡型古茶树,一般胸径大于1250px,胸围大于4000px,树高超过15m,树龄千年以上,极其稀有。叶大、粗壮、叶脉鼓出,叶缘锯齿深,叶脉9~16对之间,与现代茶园栽种的大叶种叶脉6~9对之间完全不同。持嫩度高,一芽两叶,一般重0.5~1g,是一般古树茶的三倍重。所制晒青茶,汤色淡金剔透,香气似老酒的醇香,带特有的雨林味,与栽培型茶树香气截然不同,水溶性果胶丰富,几乎无苦涩味,满口润甜,回甘极其绵长持久。

注:人们通常所说的“茶”,在植物分类学里属于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茶亚属、茶组、茶系。茶组名为“Camelliaslnensis(L)O Ktze”,有37个茶种。目前世界各国栽培利用的“茶”,是茶组里的一个“种”,其染体多为二倍体(2n=30)。科学意义上的“野生茶”或茶人们所说的“野生型野生茶”,是“茶系”以外的近缘茶树植物,没有经过人工驯化栽培,不是人类广泛利用和饮用的“茶”。能否饮用,需待进一步的科学验证。野生型野生茶嫩叶无毛或少毛,叶缘有稀钝齿、或全无锯齿。叶片革质肥厚,主副叶脉粗壮明显,茶菁多呈墨绿色。野生型野生茶树龄不等,已知最大的为镇沅千家寨1号古茶树,树龄约2700年。

2、野放型古茶树(宋代 树龄500~1000年)

古人种植、无人看管情况下被抛荒数百年,逐渐恢复自然生长状态下乔木型茶树植株高大,主干直立明显,分枝部位高,主根发达的大部分树型特征的古茶树。野放古茶树大多胸径30~1250px,胸围100~4000px,树高5~15m左右,树龄约500~1000年之间。野放型古茶树树脂含量高,所制晒青茶有类似松脂的油香,口感厚重开阔,带些野生气,十分难得。

注:滇南茶区的少数民族茶农,把树高5m以上,植株高大,主干直立明显,分枝部位高,成乔木状树姿,难以采摘的栽培型古茶树叫做大茶树。大茶树一般都是栽培型古茶园里最老的几棵或树龄最大的茶树王,有时也指高大乔木姿态的野放茶树、野生过渡型茶树和野生型野生茶树。用大茶树鲜叶制成的晒青茶叫做大树茶。

3、原生态栽培型古茶树(明代 树龄300~500年)

大多胸径在10~875px,胸围35~2750px,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由于地表植物未被除去,所以茶园生态良好,尽管树龄很大,但茶树未见衰老迹象。芽叶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所制晒青茶香气自然协调带老木香,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微苦微涩,苦涩感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大约几秒钟。原生态古树茶比较难得。

4、生态栽培型古茶树(清代 树龄100~200年)

大多胸径在10~625px,胸围35~2000px,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由于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采摘频繁,很多生态古茶树有衰老迹象。芽叶粗壮,多数叶脉在9~16对之间,所制晒青茶有古树茶的老枞香,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弱苦弱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短,大约十几秒钟,与树龄更大一些的原生态古树茶较难区分。生态古树茶产量有限。

注:云南古树茶产量总和只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1.1%~2.7%

5、老茶树(民国 树龄60~100年)

种植于1912-1949民国年间,多数茶树胸径在5~375px,胸围15~1250px,树高1.5~3m,树龄60~100年,不够100年。芽叶较为粗壮,多数叶脉9~16对之间,所制晒青茶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稍有苦涩,苦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不长,大约几十秒钟,与古树茶有些难以区分。

6、小茶树(1949-1976年 树龄35~60年)

1949-1976年间种植的茶树,树龄35~60年之间,多数植株树高80~3000px,每亩约1500~2000株。芽叶不甚粗壮,所制晒青茶苦涩在口腔内停留时间长,口感的协调性比台地茶好,比古树茶差。

7、台地茶树(1976-至今 树龄0~35年)

1976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树,多数植株树高60~2250px,每亩约2000~3000株。由于密植及施用化肥,产量大,生长周期快,所制晒青茶强苦强涩,并且苦涩味在口腔中久久不褪,与古树茶口感差别巨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