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西南地区古茶树的分级一

 昵称5571270 2016-10-08

茶园(按生态环境分)

1、原始古茶林(唐代或唐代之前  树龄1000年以上)

 原始雨林中野生的茶树林,茶树一般胸径大于1250px,胸围大于4000px,树高超过15m,树龄千年以上。主要有野生过渡型茶和野生型野生茶两个品种。茶树间距约20~50m,每亩约20~30株,亩产10~20kg,极其稀有。雨林中物种繁多,生态原始。

2、野化古茶园 (宋代  树龄500~1000年)

 原始雨林间空地或雨林边缘,古人种植,后被抛荒数百年,无人看管,逐渐形成了野化趋势。茶树胸径30~1250px,胸围100~4000px,树高约10m,树龄500~1000年。茶树间距约8~15m,每亩约50~90株,亩产30~50kg,极为稀有。长期没有人工干预,生态及茶性特征逐渐野化。

3、原生态古茶园(明代  树龄300~500年)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保持完好,多数茶树胸径在10~875px,胸围35~2750px,树高3~6m,树龄多在三四百年。茶树间距约3~5m,每亩约120~220株,亩产约50~80kg,数量稀少。人工干预少,只进行适当采摘和修剪,不施肥、不打农药、不除草、不翻地。蕨类、地衣等多种热带雨林植物共生,生态环境优。

4、生态古茶园(清代  树龄100~200年)

 古人种于村寨周围高山上,地表植物被除去,多数茶树胸径在10~625px,胸围35~2000px,树高2.5~4.5m,树龄多在一二百年。茶树间距约1.5~3.5m,每亩约190~400株,亩产约60~90kg,数量较少。一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农家肥、偶尔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好。

5、近代茶园(民国  树龄60~100年)

 1912-1949民国年间,茶树矮化前,按照传统方式用种子繁殖的有性系茶园。多数茶树胸径在5~375px,胸围15~1250px,树高1.5~3m,树龄60~100年。茶树间距约1.5~3m,每亩约200~400株,亩产约60~90kg。较多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施肥、有时打农药,除草、翻地。大量地表植物被除去,生态环境较好。

6、现代茶园(1949~至今)

 1949年以后,特别是1964年以后,条列式密植的扦插苗无性系茶园。茶树树高60~2250px,每亩约3000~4000株,亩产约120~190kg。很强的人工干预,采摘、修剪、打农药,除草、翻地。地表土裸露,靠施化肥维持产量,多数现代茶园生态恶劣,物种稀少,近年有向生态化、有机化发展的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