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是穴的不同取穴法与临床应用

 陈鑫医师 2016-10-08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即《灵枢·经筋》所说的“以痛为输”。意思是根据痛的部位来定穴。它既无具体的穴名,又无固定的位置,临床上多用于治疗疼痛性病证。阿是穴是腧穴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一类腧穴,弥补了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的不足,是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典型体现,在针灸临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 阿是穴源流

阿是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灵枢·经筋》中有13处“以痛为输”的描述,“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作为十二经筋病证的针刺治疗原则,出现在每条经筋病之后。但“阿是穴”一词最早由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千金要方·灸例第六》曰:“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由此可知,阿是之法治病早已在吴蜀之地盛行,但当时无人命名,直至孙氏对吴蜀人民施行的阿是之法加以总结,结合他跛涉民间、四处行医的临床经验,将其整理并记录下来。

2 阿是穴取法

由于人体感受病邪时,机体呈现出来的异常反应不同,因此阿是穴有多种表现。其中,寻找压痛点是最常见也是临床应用最多的取穴方法。现代临床基本上把“以痛为输”“阿是穴”“不定穴”和“天应穴”的含义等同起来。《灵枢·背腧》:“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和《素问·缪刺论》:“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也是指通过按压,寻找压痛点,并以此取穴。

以舒适感作为取穴依据。《千金要方·灸例》曰:“凡孔穴在身……又以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如此仔细安详用心者,乃能得之耳”。可见,“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都可以作为阿是穴的取穴部位。结合前文所言“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而知舒适感也是阿是穴的取穴依据。《内经》中亦有此类记载,《灵枢·五邪》云:“邪在肺,则病皮肤痛……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即是通过按压寻找能使患者感到舒服的部位进行施术。

可以以手扪之的条索、结节样改变。如《素问·骨空论》中所述:“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王冰注:“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经缺其名,当随其所有而灸之”。故“缺盆上切之坚痛如筋”就是指在缺盆处寻找明显的条索样结节,以此作为艾灸的施术部位,这些条索样结节即可看作阿是穴的选穴依据之一。

局部皮肤温度异常或皮肤形态的改变。《素问·举痛论》有以“温热感”作为阿是穴的选穴依据:“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即是将体表出现特殊温热感的点作为阿是穴进行治疗。《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有:“视背俞陷者灸之”,即是在肌肉凹陷处取穴,可见局部皮肤凹陷也可以作为阿是穴的取穴依据。

现代认为,在寻找阿是穴时,应该把患者的主观感受与医者手下的感觉结合起来,强调揣穴的重要性,根据患者自觉疼痛的部位,在其周围进行触摸按压,寻找反应最强烈的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物,以此取穴。

3 临床应用

阿是穴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常与其他经穴配合作为针灸处方,清代廖润鸿的《勉学堂针灸集成·颊颈》有:“项强:风门、肩井、风池、昆仑、天柱、风府、绝骨,详其经络治之,兼针阿是穴。随痛随针之法,详在于手臂酸痛之部,能行则无不神效”。可见,廖润鸿在选穴的时候,除了选取十四正经上的穴位,还特别将阿是穴纳入针灸处方中,治无不效。

临床上阿是穴多用来止痛,早在《素问·骨空论》中就有治疗腰痛的医案:“腰痛不可以摇转,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痛上”即指压痛点,为阿是穴。《灵枢·杂病》中还有治疗胃痛的记载:“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已。”此处的“心痛”即“胃痛”,治疗时当在缩筋上的八节之下或缩筋下的十节之下寻找反应点,则立即见效。王执中在临证诊疗中强调通过按压寻找与病证相关的“痛处”,即为针灸施治的部位。正如其在《针灸资生经·膝痛》治疗膝痛用灸法:“但按其穴酸疼,即是受病处,灸之不拘。”王氏认为酸痛点即为所病之处,可针可灸,疗效显著。

阿是穴还可用于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疾病的存在决定阿是穴的存在,对于不同的疾病,阿是穴出现的部位也各不相同。因而,体表某些部位或特定穴位出现的异常反应,可能提示相应部位出现了病变,这些反应点可以协助诊断疾病。例如:明代薛立斋的《外科心法》有:“中府隐隐而微痛者,肺疽也。”承淡安《针灸薪传集》中也有记载:“以手按中府,痛若为肺病,痛而发惊者为肺破,难治。”再如,心脏病的患者,往往在心前区和左侧肩背处有压痛点;患有胆囊疾病者,在阴陵泉周围可能会找到压痛点;漏肩风则能够在肩胛冈和肩关节附近找到压痛点。

预后判断方面,詹永康在《针灸经穴的压痛诊断与治疗关系》中提到:“一遗精患者,横骨有压痛,第一次刺三阴交、肾俞、精宫、关元,针后横骨压痛未消失而遗精停止了,患者便停止针刺,但未到一月又复发……三次,横骨压痛完全消失,遗精自刺不再复发了。”由以上案例可知,有的时候其他症状消失了,但阿是穴依然存在病理反应,即表示尚未彻底治疗,病情有反复的可能。可见,压痛点的消失与否,也是衡量疾病是否真正痊愈的标志。因此,阿是穴的反应可以作为判断临床疗效的一个标准。

4 小结

综上所述,阿是穴由来已久,最早由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本质是用来寻找疾病反应点的一种取穴方法,这一方法最早来自于《内经》,后世医家将阿是穴等同于以痛为输、不定穴、天应穴等,并逐渐发展为独立于经穴系统之外的一类腧穴。阿是穴被古今医家所重视,常常单独使用,或结合十四正经腧穴和经外奇穴应用于临床治疗中。阿是穴的取穴方法多种多样,包括疼痛;局部皮肤温度异常,如温热感;皮肤形态改变,如凹陷;以及医者可以以手扪之的条索、结节样改变等,都可以作为阿是穴的取穴依据。临床上,阿是穴有广泛的适应证,主要治疗由于气血阻滞不通而导致的脏腑经络病证,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以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在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弥补了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的不足,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本文

本文摘自《针灸临床杂志》2016年第32卷第3期。作者:于冰,等。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