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皇族流行「壮阳丹药」,毒性之大不是谁都受得了!

 我心飞扬695 2016-10-08



公元416年夏天,这一天对拓跋嗣来说是充满了忐忑的一天,汉臣崔宏病危。拓跋嗣派遣侍中至崔宏府邸病榻前记录其临终遗言。同时还另外派内侍探问病情,一夜数次往返,直至崔宏病逝。


在《魏书·列传十二·崔玄伯》中,这段文字只有寥寥33字,但可以想像,在拓跋嗣内心定有千言万语。


崔宏死后被追赠大司空,赐谥号文贞公。同时拓跋嗣亲自下诏:丧礼按照亲王例办理,并诏群臣及附属国家的渠帅参加会葬,同时京城自亲王以下,必须下拜送葬。


拓跋嗣给予崔宏的是当时汉臣能够得到的最高褒誉,但如此礼遇已超出了一位王者对臣子的哀悼,这似乎只能说明以崔氏父子为代表的汉臣对这个新兴鲜卑王朝是何等的重要。


公元415年是北魏神瑞二年,秋谷不收,大臣中有人进言,劝迁都邺城。唯有崔浩力劝,并详细解说厉害,同时献计“可分散部分人到附近地区,以减轻都城的压力,等候来年丰收。”拓跋嗣听了崔浩的建议,并开仓放粮赈济饥民。果然来年丰收,北魏平安度过了危机。


崔宏死后,崔浩即被特旨继承父亲白马侯爵位。再由于其过往的功绩,加封 “右弼”, “弼”,在这里就是“柱石之臣”的意思,简单解释就是“左膀右臂”。此后的崔浩更是一步步向上,在拓跋嗣死后的另一个时代,甚至成为了可以左右北魏王朝命运的人。


《魏书》评价:“帝礼爱儒生,兼资文武焉。”


拓跋嗣可谓文武双全,治国有方,内迁民众,外卫边疆,重用崔浩等汉臣,使朝野政令实施进一步接近儒家治事,从这时起北魏逐渐向中原帝国定型。


但就在这时,拓跋嗣的身体出了问题。《魏书·太宗纪》记载:北魏时期皇族流行食用一种道家壮阳丹药“寒食散”,唐代医圣孙思邈曾说:“遇此方,即须焚之”——可见其毒性之大。但拓跋嗣恰恰也在服食,身体则每况愈下。



(图)拓跋焘(408年—452年),字佛(音“必”)狸,鲜卑族,明元帝拓跋嗣长子,母明元密皇后杜氏,北魏第三位皇帝(424年―451年在位),同时也是优秀的军事统帅。


出于对王朝未来的考虑,公元422年,拓跋嗣在征得崔浩的同意之后,把自己的儿子拓跋焘拜为相国,并加大将军。实际上这就是所谓的太子监国。


拓跋焘年方十三岁,相传出生时天生异象,之后即得到祖父拓跋珪的认可。


拓跋焘12岁那年便能亲自带兵远赴河套抗击柔然的入侵,可谓少年英雄。如今被父亲委以重任,少年拓跋焘踌躇满志。


这种以上一代监护下一代的政治制度可谓英明决断,纵观北魏史这一情况屡见不鲜,而每一代有机会提前参政的太子,的确都对王朝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继承与推动发展作用。


而首开先河者就是拓跋嗣,这也许就是石窟中雕刻的隐喻。


此后,拓跋嗣身体每况愈下。已到了不得不开始思考自己以及身后王朝命运的时候了。



(图)古代皇帝书房


一天,拓跋嗣把崔浩请到书房单独议事。


《魏书》记载,拓跋嗣询问崔浩:“我身体越来越差,恐命不久矣。也到了该立太子的时候了,但遗憾的是我的孩子都还小,你觉得应该立谁呢?”


拓跋嗣这一问,令崔浩不解其意。显然,王朝接班人早就选定为长子拓跋焘,但拓跋嗣为何今天有此一问?


这令崔浩沉默不语。


拓跋嗣手扶栏杆,呆呆出神。


良久,崔浩回答:“立储以长”,意思就是按祖制册立皇长子拓跋焘。


但是,父亲所创立的“祖制”“子贵母死”,对拓跋嗣来说应是最刻骨铭心的,母亲被父亲无情的杀死,而父亲又被弟弟残忍的杀害,这一系列残忍的杀戮竟不可思议的发生在一个家庭之中。而今天难道为了延续父亲制定的祖制,非要杀死儿子的母亲?非要让年仅十三岁的孩子失去亲娘?


回想十年之前,儿子还在襁褓之中时,父亲拓跋珪对孙儿拓跋焘极为喜爱,并钦命为承继皇位。从那一刻起,这个孩子的命运就已注定。而他的母亲也坠入了无法回头的宿命。


所幸,宫廷内乱使父亲魂归了天国。但拓跋嗣既不敢违抗祖制,但又不忍杀掉爱妃,在这两难之间,他选择了把孩子的母亲囚禁在了冷宫。而这一关就是十年。


原标题:左右北魏朝堂的汉臣崔家父子


*作者:子金山,孙铁岭笔名(取实名偏旁组成),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天涯知名军事写手、历史侃爷、新浪名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