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险而不怼,怨而不怒的问题 【原文】彘之乱,宣正在邵公之宫,国人围之。邵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是以及此难。今杀王子,王其以我为怼1而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宣王,宣王长而立之。 【译文】国人流放厉王于彘的那场暴乱中,宣王躲在邵公屋里。国人包围邵公的住所,邵公说:“以前我多次劝谏王,王不听从,因此遭到这场灾难。现在如果杀掉王的儿子,王将以为我是怨恨报复,而对他发怒了吧。为君主服务的人,在危险中不怨恨他,埋怨他但不对他发怒,何况是为王服务呢?”就把自己的儿子代替宣王,交给国人处置。宣王长大了,立他为王。 【说明】本节述说了邵公的忠诚,一般情况下,我们劝谏别人,劝了几次以后不听,我们必然就会怨恨发怒,然而邵公却是险而不怼,怨而不怒。而且将自己的儿子代替宣王,交给叛乱人群杀死,保住了周宣王的性命。 —————————————————— 【注释】1.怼:(dui对)《诗·大雅·荡》:“而秉义类,强御多怼。”《管子·宙合》:“厚藉敛于百姓,则万民怼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死谁怼。”《孟子·万章上》:“以怼父母。”《谷梁传·庄公三十一年》:“力尽则怼。”《说文》:“怼,怨也。”《汉书·外戚传》:“怼以手自捣。”《广雅·释诂四》:“怼,恨也。”这里用为怨恨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