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大暑小暑,上蒸下煮”的说法。在大暑小暑节气应注意室内降温,避免较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劳逸结合以防中暑的发生。戈焰指出,“情绪中暑”对人们的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者。 指导专家 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特诊专家,羊城好医生,第六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主攻胃肠、肝病。擅长慢性难治性胃炎,特别是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消化性溃疡,消化道出血,功能性胃肠病以及胆囊炎、胰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并精于肝病的中西医诊治,尤其对乙型肝炎,在阻断肝炎慢性进展,防治肝纤维化、肝硬化方面有丰富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二、四、六上午,周五夜诊 出诊地点:名医特诊室(门诊综合楼三楼)
注意室内降温,避免较长时间在烈日下暴晒,多喝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防暑降温。 俗话说“大暑小暑,有米不愿回家煮”,在这酷热难耐的节气,防暑降温工作不容忽视。“中暑者,中气虚而受于暑也”,中医理论认为,在“大暑”时,是一天中极端的热天,此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主心,暑气伤人先伤于心。大暑节气酷暑且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使人心气亏耗,进而导致中暑。
广东省名中医戈焰教授指出,由于现在暑气比较重,如果舌苔比较厚,这代表湿气重,湿气重后就没胃口,此时醒脾化湿,或薏仁、白扁豆、荷叶、粳米粥以养脾胃。 长在空调房的人,要起身走动出身汗;夜眠用风扇和空调,一定要盖薄被子,护好腹背。 在大暑小暑期间,由于热得很,人们对降温防暑还是很积极,但是对过于贪凉导致阳气损伤却认识不足。专家说,天气炎热时人体出汗较多,毛孔处于开放状态,此时机体最易受外邪侵袭。由于人们错误的解暑方式,比如汗后冲凉、贪凉饮冷、长时间使用空调、电扇等,尤其是暑热天气从室外回来后急着冲凉,最易导致寒湿之邪阻遏气机、暑热不得散而出现头痛恶心、鼻塞流涕、喉痛咽干、四肢酸痛、肌肤发热而无汗、呕吐、腹泻等症状。 所以,人们在酷热的夏季,在解暑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体内的阳气。专家说,在三伏天里,即便天气炎热,注意不要过于贪凉。晚上睡觉控制好空调温度,室内外温差尽量勿超过5℃。白天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的人,要多起身走动,活动筋骨,下班后适当做做户外活动,出出汗。夜眠时通宵达旦地使用风扇、空调时,一定要盖薄被子,保护好腹部和背部。在饮食上要注意节制生冷,尤其是小孩子脾胃虚弱更易受损,家长更是要注意,尤其避免孩子在大汗之后立即用水淋浴,尤其要避免日晒后马上冲凉或冲洗手足、洗脸,应稍作休息后再冲洗。 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学说,人体的精神、心态、情绪会随着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微妙变化。大暑小暑时节高温酷暑,不仅容易使人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不振,还经常会使人“心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不良情绪,这种现象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征,俗称“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人的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上升。 戈焰指出,“情绪中暑”对人们的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甚大,尤其是对于年老体弱者。因为夏气通于心,暑气易伤心,夏日的不良情绪更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甚者引发猝死。所以大暑养生预防“情绪中暑”,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心平气和、恬淡安宁,要学会情绪转移,以达到“心静自然凉”之效。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由于暑性炎热,容易耗气,正常人都会觉得乏力,并且有睡眠不佳、急躁焦虑,所以在暑天最好早休息,尤其是晚上11点到早上6点这段时间,尽量不要熬夜,让情绪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