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1]。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注释】 [1]文王:周文王。 【译文】 “元年”是什么意思?是君主即位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王”是说谁?说的是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然后说“正月”呢?因为这是周王所颁历法的正月。为什么要说“王正月”?是为了强调天下一统。 公何以不言即位[1]?成公意也[2]。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3]。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4],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5]。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適[6],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注释】 公:鲁隐公,鲁惠公妾所生长子。 成:成全。 反:同“返”。桓:鲁桓公,鲁惠公嫡子。因惠公死时,其尚年幼,故由隐公摄政,后杀隐公自立为君。 扳(bān):援引,挽引。 相:辅佐。 適:同“嫡”。 【译文】 隐公为什么不说“即位”?这是成全隐公的意愿。为什么是成全隐公的意愿?因为隐公准备治理好国家,然后把国家权力交还给桓公。为什么要把国家权力交还给桓公?因为桓公虽然年幼却地位尊贵,隐公虽然年长却地位卑下,这种尊卑的区别很小,国人都不知道。隐公年长又贤良,诸大夫拥戴隐公,立他为国君,隐公如果在这个时候辞让君位,那么他也不知道桓公日后是否一定能够被立为国君。况且如果桓公立为国君,是为了日后桓公能立为国君。隐公年长又贤良,为什么不适合立为国君?因为立正妻之子为君,只凭年长而不凭贤良。立偏房的儿子是立地位最尊贵的,而不是看是否最年长。桓公为什么尊贵?因为他的母亲地位尊贵。母亲尊贵,儿子为什么也尊贵?儿子因为母亲尊贵而尊贵,母亲又因儿子尊贵而尊贵。 【集评】 谓春为岁始,是也;谓王为文王,非也。文王未尝称王也,未尝班正朔于天下也。王,时王也。(宋·黄震《黄氏日钞》) 看其下字运句,又跌宕,又闲静,又直截,又虚活,不独妙在简也。(明·钟惺《古文翼》) 是篇与《谷梁》之见合者,在成公之意;与《谷梁》异者,谓桓以母贵。盖以桓贵当立,则隐公之让为当,隐之贤益见矣。(清·谢有煇《古文赏音》) 按仲子归赗(fèng)考官诸事,但在隐公在位时所行,则桓母之贵可知。且羽父请杀桓公,以求太宰,若桓不当立,隐可公然传子,何待羽父请杀乎?隐不据位,是其贤处,故曰“成公意”,此其定论不刊也。其行文许多曲折,却以数语了之,如利刃断物,应手而碎,且成一片,真千秋仅笔。(清·林云铭《古文析义》) 透发“将平国而反之桓”句,推见至隐。末一段,又因隐、桓而表揭立子之义。其下字运句,又跌宕,又闲静,又直截,又虚活,不但以简劲擅长也。(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 胜处在中间两折,揣度隐公心事,曲而微。意主褒隐,遂混尊卑,其论非允,文特隽。(清·浦起龙《古文眉诠》) 【说明】 本文是对《春秋》经文“元年春王正月”的解说,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提出了“大一统”的中心观点,并阐发了《春秋》“辨尊卑、别嫡庶”的儒家正统思想,指出这样做是为了调整和巩固内部关系,避免争夺。 【典籍简介】 《春秋公羊传》,儒家经典之一。古代汉族今文经学重要典籍。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着于竹帛。 更多阅读: 说明:长假归来,小编有点小忙,影响正常推送计划,红楼梦推送明天继续,各位朋友抱歉抱歉。 |
|
来自: nuanfeng456 > 《微信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