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王正月

 月牙儿s 2021-12-22

(一)

春王正月

公羊高 〔先秦〕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词句注释

1.春王正月:此篇是对《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一句的“微言大义”作解释。题目是后人所加,但已略去“元年”二字。王正月:君主即位后改用新的历法那一年的第一个月。

2.元年:指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

3.君之始年:人君即位开始的那一年。

4.岁之始也:一年的开头一个季节。

5.文王: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周王朝的第一代君主。

6.曷:何。

7.大一统:指整个天一统在天子下,服从天子的命令。


白话译文

"元年"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是指国君即位的头一年。"春"字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开始。"王"指的是谁?是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而后说正月,这是为了说明是周王朝的正月。为什么说周王朝的正月?是为了尊重周天子的一统天下。


(二)

春王正月

公羊高 〔先秦〕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pan1隐而立之。


词句注释

8.公:指鲁隐公,名息姑,鲁惠公弗皇之子。惠公元妃为孟子。孟子卒,续娶声子为妾,生隐公后又娶宋武公之女为夫人,生桓公轨。惠公卒,桓公年幼,隐公摄政,所以《春秋》在隐公元年就没有书“公即位”三字。这句说,《春秋》在隐公元年为什么不书“公即位”呢?是为了成全隐公本人的意愿。

10.桓幼而贵:谓桓公年纪虽小,但因为他的母亲为宋武公之女,其地位贵重。

11.尊卑也微:意指隐公桓公的母亲都是后娶的姬妾,谁尊谁卑,区别微小。

12.国人:国都内的人。

13.扳(pan)攀援,攀附。


白话译文

隐公为什么不说即位?是为了成全隐公的意愿。为什么说是成全隐公的意愿?因为隐公准备治理好国家,然后还政于桓公。为什么还政于桓公?因为桓公年幼却地位尊贵,隐公年长却地位卑下;他们之间尊卑的差别是很小的,国都里的人没有知道的。隐公年长而有德行,众大夫攀援隐公而立他为国君。



《古文观止》,第一卷第二卷,都出自《左传》,第三卷,到昨天为止,都是《国语》,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的几篇出自《公羊传》


春秋三传 (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称)

《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音谷梁)三本古代作品的合称。《春秋》经文言简义深,若无注释,则难以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学者仅仅凭借“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且都是编年体史书。


《春王正月》是战国时期文学家、思想家公羊高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采用问答的形式对“元年,春,王正月”进行逐层的剖析,阐释了经文中所蕴含的尊周大一统的思想。文章通过“隐公摄政不即位”的这一历史事实,阐明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制度和正名思想。文章跌宕起伏,全无说教之沉闷。


创作背景

此文出自《公羊传》。《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据说它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羊高为解释《春秋》一书所作的,旨在阐发《春秋》中所包含的政治观点。它最初是师徒间口耳相传,并没有形成书面文字,直到汉景帝初年才由公羊寿和胡母生写定成书。

《春王正月》此篇则是对《春秋》经文“元年春王正月”的解释,从而阐发尊崇王道,维护社会秩序和统一局面的“大一统”思想。


作者简介

公羊高(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为孔子门生子夏的弟子,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他是《春秋公羊传》的始作者,这本书作为家学,世代相传至玄孙公羊寿。汉景帝时,公羊寿与齐人胡母子都合作,方才将《春秋公羊传》定稿“著于竹帛”。所以《公羊传》的作者,班固《汉书·艺文志》笼统地称之为“公羊子”,颜师古说是公羊高,《四库全书总目》则署作汉公羊寿。


(三)

春王正月

公羊高 〔先秦〕

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di2,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词句注释

14.隐于是焉而辞立:如果隐公在这个时候辞让君位。相辅佐。

15.为桓立也:意指隐公同意立自己为君,乃是为了将来立桓公而考虑的。

16.适(di):通“嫡”,正妻所生之子。

17.子:指庶子,一般姬妾所生之子。

18.子以母贵:做儿子的地位尊贵,是依靠他母亲地位尊贵而来。


白话译文

隐公在这时要是推辞即位,就不知道桓公是否一定能立为国君;如果桓公立为国君,又恐怕众大夫不能辅佐幼君。所以,总的说来,隐公的即位,正是为了桓公将来即位。隐公年长而有德行,为什么不宜立为国君?这是因为,立嫡子,凭年长不凭德行;立庶子,凭尊贵不凭年长。桓公为什么尊贵?因为他的母亲尊贵。母亲尊贵,儿子为什么就尊贵?母凭子贵,子凭母贵。


作品鉴赏

《春秋》鲁隐公元年第一句经文是“元年,春,王正月。”《春王正月》一文则采用问答体的方式对这句经文进行逐层剖析,以便揭示出经文中所含的微言大义。文中主要通过隐公摄政不即位这一历史事实说明“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宗法制度。

按惯例,《春秋》记述鲁君即位,都有在其即位的首年书“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九字,但记隐公即位,却只有“元年,春,王正月”六字。本篇旨在解释这种书法体例及其原因。前半部分讲体例时,先释“元年”,次释“春”,最后释“王正月”,重点在揭示“王正月”三字所含的尊周大一统的意义后半部分解释不书“公即位”的原因:一是为了成全隐公的本意,因隐公摄政,并无当国君之意,只是想借此把鲁国治理好,当桓公长大后便把政权交还予他。

二是隐公之所以接受诸大夫的拥戴,自有其良苦用心:桓幼而贵,自己虽长而卑,这种情况国人是不太清楚的,一旦自己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如果立桓公,则又恐诸大夫不能拥戴幼君,所以他之立,实为桓而立。既是为桓而立,当然不宜书“公即位”了。三是说明为什么隐长而贤却不宜立,原来按宗法制的规定,立嫡子只以长而不以贤,立庶子则凭借其母亲地位的贵贱而定。桓公当立是因其母贵,而隐不宜立则是因其母贱,所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以上两部分所作的解释实际上反映了儒家尊周大一统的思想以及亲亲贵贵的封建观念。

文章在写法上是先引《春秋》经文,然后逐句作问答式的解释,一问接着一问,流淌着一股穷追不舍的气势,直至把所要发掘的所谓微言大义揭示出来为止。其设问的形式也灵活多变,有“者何”“孰谓”“曷为”“何言乎”“何以”等各式疑问词的组合。但由于过分追求所谓的微言大义,就难免生出牵强附会、词繁意复等瑕疵。如解释为什么不书“公即位”三字,《左传》只用了“不书即位,摄也”,以一“摄”字来说明,文简而意明,也符合《春秋》作者原意;而此篇则衍生出了许多文字,且未必皆是《春秋》作者之意,这也是读者应注意的一点。


<扩展资料>:

春秋史上,死得最窝囊的鲁桓公与他最厚道的哥哥鲁隐公纠缠的一生

鲁隐公和鲁桓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鲁隐公因母而贱,鲁桓公因母而贵。贵者必然为君,贱者至多为臣,臣者必不甘为臣,君者必势捍君位。然而,这对兄弟的人生却与众不同,是剪不断理还乱……

他们兄弟俩就如这麻绳,彼此纠缠在一起

隐公和桓公的父亲是惠公。当初隐公初长成,惠公就为他说了一门亲事,对象是一宋国女子。宋女来到鲁国,惠公一下子就被宋女的风姿迷住了,神魂颠倒的他根本不顾及儿子的感受、大臣的反对,强行占有了宋女。因常年受鲁地孝道的熏陶,且在父王权势的威压下,隐公默默地承受了伤害,并对父王依然孝且忠。

几年后,宋女生了桓公允。此时惠公正妻已死,极其迷恋宋女的惠公就把宋女立为王后,桓公自然就成了太子。

惠公46年(前723),惠公不幸薨了。由于桓公年幼,鲁国大臣就共同推举隐公代理国政。是代理,不是即位。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公子不择手段争夺君位的事件屡见不鲜。以此推之,处于尴尬地位的隐公应该暗中做掉桓公,名正言顺执掌朝政才对。然而,厚道的隐公没有这么做,且为此招来杀身之祸。

隐公的不果断让奸人有了可趁之机,在隐公代理朝政期间,公子羽父多次带兵出征并取得胜利,他的权势日渐增大,他的野心也随之增大——他想做一人之下的国相。一日,他对隐公说:“在您的治理下,政局稳定、百姓安乐,大家都很拥戴您。不如由我替您杀掉允(桓公),您来做国君吧。到时候封我为国相就可以了。”

隐公听了大吃一惊,连声回绝道:“父王已册封允为太子,就是让他继承王位,我又怎敢违背呢!之前是因为允年纪小我才代理朝政,现在允已长大成人,我准备还政于他了。”

公子羽父听后,知道桓公是必会登上君王宝座了,他很害怕和隐公的对话传到桓公耳中,于是就跑去找桓公,说:“隐公之所以一直没有还政给您,是因为他想杀掉您自己做国君啊。请让我替您杀掉他吧。”

春秋各国公子之间的争权夺势和隐公的迟迟不归政,再加上羽父的这番话,让本就忧心隐公不想让位的桓公不假思索地同意了羽父的建议。

十一月,隐公住在蒍氏家中斋戒,之后要祭祀钟巫之神。就在此间,公子羽父派人杀死了隐公,立允为鲁君,是为桓公。

这对同父异母的兄弟,彼此纠缠的一生,就这样戛然而止了——从那个宋女的回眸一笑开始,至隐公殒命而止。从此,桓公孑然而行。

没有了兄长的桓公,可以安稳了吗?

桓公即位后,非但没有惩罚杀死隐公的公子羽父,反而让他担任国相;并把蒍氏当作替罪羊,以弑君之罪满门抄斩。由此可见,他内心丝毫不感念隐公多年来对他的爱护,反而充满怨怼。可悲的隐公!

在隐公被杀后的十八年,厄运降临到桓公头上——

鲁桓公不顾大臣的反对,带着夫人文姜来到齐国。齐襄公与文姜本为同父异母兄妹且早已有染,此次见面自然干柴烈火。桓公发现后怒斥文姜,文姜告诉了齐襄公。齐襄公设宴灌醉桓公后,让公子彭生杀死了桓公。最后,齐襄公杀死彭生向鲁人谢罪。

桓公作为一国之君,被人杀死在异国他乡,最后找了个替死鬼顶罪了事,这是何其窝囊!隐公代掌国君之位,杀死自己的臣子却没有受到惩罚,这让他的葬礼没有资格记录于鲁史《春秋》中,何其凄凉!

这两兄弟啊,本来可以兄友弟恭,却因为奸人几句话,弟弑兄。究其原因,都是权势惹的祸啊!而桓公之死,或许是天道好轮回吧。


宋人及楚人平(4)

公羊高 〔先秦〕

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此皆大

夫也。其称“人”何?贬。曷为贬?平者在下也。


词句注释

③区区:很小。

④舍而止:旧注说是筑舍安营驻扎”,与当时情况不合。

⑤平者在下:讲和的人处在下位。


白话译文

司马子反说:“小小一个宋国,尚且有不肯骗人的大臣,难道楚国就没有吗?因此我向对方说了实话。”庄王说:“嗯,那就算了吧!虽然军粮不足,我还是要攻下宋城再回去。”司马子反说:“既然如此,就请君王住下好啦,我可要请求回去。”庄王说:“你丢下我回去,我和谁住在这儿呢?我也回去算了。”于是带领全军退出宋国。因此君子就赞扬两大夫主动讲和。他们都是大夫,怎么《春秋》又只称之为“人”呢?这是含有贬低他们的意味。为什么要贬低他们?因为他们私下讲和,超越了自身的权限。


作品名句

“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

君子见别人有难就同情,小人见别人有难就幸灾乐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