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芙蓉楼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网友评论(四)

 关东老圃 2016-10-09

芙蓉楼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网友评论(四)




谢吉昌(吉林):
                         诗心随笔墨

               ——崔传富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观后

    自古诗心最难得!何为诗心?便是浪漫,便是古雅,便是情怀……在精雅花笺之上,崔传富先生以篆书抄写唐诗一百着。皆随机生发,因花笺上花卉山水之图景不同,而诗文应画,而章法布白又不同,一篇一境界,一页一如来!如是集“花笺之美,古诗文采之美,崔先生书法之美,章法形式之美”而成“四美”!随翻读即可入景境,一如漫步苏州园林一般,美轮美奂而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绝无安排和乏味雷同,大有流连忘返。
    崔先生的篆书远取三代金文,近法吴昌硕、黄宾虹,作品用笔坚定而沉着,结构精心构筑,气势恢宏,姿态、线条有夸张适度,气息高古,意境悠远。从作品可见先生注重线质锤炼和厚重大气风格的把握,避免和摒除作品中浮躁、虚狂、做作之气,最求自然真实、格调高雅的意境和气息。先生所书法度严谨而不失清秀俊逸之姿,蕴籍含蓄,内韵毕现,古意昂然。法度精准严谨,高质量的笔法和线条,尽现先生深厚的书写功力,不由得令观者叹服。传统功力极深,显现出极深的文化底蕴,同时又突破传统。四字吉语,章法相近,却能做到一幅一境界,可见马先生对作品整体风格把握之精能。
    解读崔传富先生的作品,我们看到崔先生娴熟地驾驭笔墨,抒写心胸。重要的是,他善于把握“以技入境”的关键,力避了纯技术的炫耀,而终归于人文气息的营造,这是先生的过人之处。他用心经营每一幅作品,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内蕴,一切都上升到诗意的层面,体现出一种难得的雅意。
    在这个白雪皑皑的冬季,读崔传富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感到的是一种温馨,体会到一丝浪漫,让人陶然,然后随崔先生的诗意书写去盛唐一游……

李晓冬(吉林):

                        崔传富先生书法观感

                                (一)
                           石鼓金鼎奏争鸣,
                           奇姿异态尽所能。

                           无意安排却生奇,
                           造法自然化天成。
                                 (二)
                           拟古博参汲所长,
                           一品多元无俗腔。
                           雅致精深遍古面,
                           异曲同奏蕴意藏。

    崔传富先生书法取法高古,让人观后觉有一股正大气象!用笔爽利简洁,结构奇趣生姿,可以感觉到崔传富先生把个人的艺术天赋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充分发挥到作品之中,使作品更具艺术欣赏性!崔先生的作品每每加以文人化和传统相糅合的个性化书体文字加以点缀,作品更凸显书卷气,让观者沉醉其中、感同身受!大境界也!

 

冯光永(广东):

    当今书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繁荣一片。尤其是各种大展的竞相举办,将书法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先生正是这大潮中涌起的一朵浪花,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风姿。
    众所周知,当今书坛,人才辈出,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价值取向的不断转变,使得书法艺术不但是功力的展现,更是创造力和才情的展现。只有功力和创造力、欣赏取向的高度结合,才能为时代所接纳,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的艺术宠儿。而先生本次展览的作品正体现出这一时代需求,因而使得先生的书法艺术非同凡响。
    船夫先生作为齐鲁大地天柱山下崛起的青年书家,以别具风格的篆书名扬书坛。先生篆书,充分吸收钟鼎、战国器铭、石鼓文等前贤精髓,尤其得益于毛公鼎、石鼓文,并将之巧妙、有机地融合而形成自己雄强厚重、苍茫质朴、烂漫多姿的篆书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特点和古穆之韵,富有一种古典艺术之美、典雅之美、烂漫之趣。先生的篆书不受前贤篆书的羁绊,一任自然,以我心写我意,以我笔抒我情。结体变化丰富,注重单字的沉稳和整篇作品的协调统一,用笔自然洒脱,变化多样,方圆兼备,中侧并用,使得线条变化丰富,粗细得宜,痩劲适度,厚重沉稳,章法上呼应自如,错落有致。将篆书与行草书或楷书巧妙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形式上的多样变化,因而使得作品灵动与厚重、苍茫与质朴融为一体,更增添了作品的金石韵味与大气磅礴。诚然,部分作品篆书主体与行草书或楷书注释在主次上难以分明,同时在篆书用墨上如多些枯、焦墨的运用,或许会使得作品更加富有一种古韵苍茫和赏读性、艺术性。 

 

成栋(山东):

                    笔酣墨畅承传统遗韵

                    字秀人雅继前贤清风
             ——芙蓉楼崔传富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简评


    首先,热烈祝贺山东老乡芙蓉楼崔传富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成功举办!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在认真、仔细看过网络展作品图片后,崔老师的书法作品如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了我,崔老师的书法作品,让人赏心悦目,留恋不已,真可称得上当代书法大家。崔老师作为青年书法家,确实当之无愧,也让人佩服、崇敬。相信,通过此次网络展,崔老师会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记住。

    从崔老师展览的作品来看,崔老师在书法创作中以一颗敬畏先贤的心,用前贤的做人和传统笔法、墨法来养育自己,把修养和笔墨合为一体,使作品到达一定的高度。已经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较为明显的个人面目,彰显出强烈的书法特点。个人觉得,主要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也是本人特别喜欢的特点。
    一、书写形式别具一格。崔老师的此次展览,以精美的花笺纸为书写用纸,在美妙绝伦、各种各样底纹的纸张上尽情挥洒笔墨,给人以强烈的美的视觉感受。同时,在书写内容上,崔老师将主写的金文篆书作品、内容注释以及落款进行了变化安排,在经意不经意间展现了形式多样的效果。从展览图片来看,有的主写篆书内容在前,注释在后;有的注释在前,篆书内容在后;有的简略了注释。然而,从效果上来看,每一幅作品都十分精彩,并从整体上创造了形式多样却不繁杂的效果,让人看后,爱不释手,留恋再三。
    二、笔墨功力极其深厚。此次崔老师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以金文篆书为主写书体,可以看出金文为崔老师的主攻书体,“术业专攻”,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专精程度来。崔老师的篆书作品,以扎实的临帖经验,深得古人书法精髓,在通过对传统金文拓本深入临习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新,作品苍劲有力,韵味深远。形成了笔墨均匀、字体平衡、凝练劲挺的篆体特点,在用笔上,笔墨持重稳定,点画交代清楚;在结构上,作品气脉贯彻紧密,字体工整规范、法则森严,并且做到了颇有神韵,毫不懈怠,展示了较强的临帖功底。作品字体停匀优美,笔墨苍劲庄重,清爽美观、寄有奇趣之感。从崔老师的注释及落款来看,崔老师的行书和章草也很有功力,崔老师的行书作品,潇洒俊朗,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造力,书作博大清新,纵逸豪放,字与字之间体势相连,意气融通,注意字的错落有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古代大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作品彰显了强烈的美感,较好地表现了古人风貌,让人叹为观止。
    三、作品意境高雅有味。从崔老师的作品看,处处显露出高雅的韵味。崔老师的作品追求一种淡雅的含蓄美,这也是文人志士所追求的韵致。颇具特色的花笺书写作品,从整体上具有一种流畅感,如行云流水,无呆滞阻塞之感。结字温润、笔圆韵胜、格调高雅,姿态万千,端庄中夹杂流丽、刚健里含有婀娜,具有较强的个性特点和多样的风格。细品每字,又能够做到章法严谨,具有完善的形式美感,没有长枪大戟式的长撇长捺,没有乱石朽木式的长横长竖,有的只是流畅自然的笔墨,有的只是笔到意到的韵味,绝少丑怪,绝少狂妄。同时,刻意将花笺图案予以保留,将花笺图案与书写笔墨同时展示,展现出双重美感。
    四、展览考虑周全细致。此次展览,崔老师在展览作品的同时,将书写的百首唐诗作品进行了详细注解,让网友在观赏作品的同时,对书写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网友们一边欣赏着精美的书法作品,一边领悟着唐诗的美妙意境,可以说是得到双重享受,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崔老师能够深入理解和准备把握传统与创新,植根于传统,从传统中吸收营养进行创新,在书写时能够自然流露真情。相信崔老师定会借展览的有利契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坚实脚印,书写更美好的篇章。

 

冯春宝(湖南):
    崔传富先生是中青年实力派书家。其书艺取法广、功力深、学养厚。展示的篆书艺术熔古铭文的清逸,钟鼎文、石鼓文的雄浑于一炉。可谓熔古铸今,兼收并蓄、继往开来。值得关注、值得推介。
    崔传富篆书瘦劲坚挺、古雅静穆。运笔迟涩而又灵动,苍劲而又洒脱,墨色变化丰富,润枯相生,字态古雅,讲究劲健之中寓古拙,平实之中出险绝,凝重之中显流畅。可谓,神采敦朴,气骨清高,烂熳多姿。
    其篆书深得刚劲、雄健、灵气之精髓,中锋落纸,起笔与收笔圆融、灵动。结体寓巧于拙,意态古雅,率真烂漫。并以奇峭的结体,优雅而富有弹性的线条,浓枯相生的墨色变化,错落有致,开合有度,呼应自然。品之,有一种古雅迷人的静穆,一种飘逸流美的灵气,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暗香弥漫的大美。
    其篆书通过起笔、运笔、使转、收笔等娴熟技法,使之在端庄中起舞,在整齐中律动,又在变化之中求得一种动态平衡。观之,厚重而不乏流畅,古雅而不失稳健,素朴而不无险绝。章法疏朗大气,字字独立,却又错落有致,变化多端,相互呼应,形断意连。墨色变化丰富,润、枯交替自然,使得先生的篆书艺术笔酣墨活,质朴明丽,弥漫凝重古媚的金石韵味。真可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整体看来,雄浑之中见性情,创新之中见传统,将传统之法植于个人情趣之中,妙不可言!

 

吴伟平(福建):

                      川夫管窥小记

    川夫,山东人氏,好书法,爱诗词。今之书法网展,可窥功力甚深,非笔秃千管墨研万锭不能致也。

    写篆者,心必高古。川夫君遍尝甘苦,铅华洗尽,心与古人合。上古及清季,无一家不心摹手追,终会笔意。故用笔迟涩内韧,中锋为主,侧锋显其灵动,线质浑厚,方圆兼备,紧密有致,藏露分明,不事雕琢,亭亭然有芙蓉之高洁,又有金石之古味。予观夫其书,从从容容,不做媚态,委婉深厚,淳正朴茂,郁郁乎有神采。恰似暮秋行于苍茫大山,林木萧索,百草凋零,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环顾四周,竟觉大气磅礴,兀自不生愁,与万化暝合。拥一襟唐诗宋韵,且行且吟,上善若水,一如高山隐士,万缘放下,心无挂碍,自是有清气奇气。忽喜极长啸,空谷传响,鸟飞兽散,叶落归根,还自本来面目。

    纵观百幅作品,篆与行楷合,漫然成趣,顾盼生辉。其行书气息润雅,水墨华滋,格调高雅,娓娓而来,竟得几许风流,一如皓月当空,枕石听泉,暗香浮动,松涛阵阵,不觉心驰神移。其楷书规矩平整,一丝不苟,不徐不疾,字字珠玑,妙不可言,恍若平原阔步,绿茵献翠,清风拂面,爽爽乎得惬意。

    书法之路,寂寞者之甜酒,需博采众长,又需入古出新。离经而不叛道,破体而不弃法。否则终是书匠。而书之要道,在于归根,在于气韵生动,在于得意忘筌。古有语技进乎道也。道在人心,有诚者必得之。川夫满腹诗书,心胸磊落,诚意方殷,故落笔洒脱,不为技所缚,不为世俗所易,难能可贵。

    是日,冬阳如炉,山菊烂漫,如披黄金甲,灿灿然,如其人,如其书。

 

禾冰羽(山西):

    此次书展内容为唐诗七绝,使读者有更大的学习空间,熟悉的诗歌用古老的文字表现出来,是展览的一大亮点。
    作品有意境,笔墨有韵味,简单大方,沉着古朴,有这种思想不易,表现于笔下更难,但崔老师却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情感简约的显现了出来,可谓妙造自然,当今书体趋同性比较多,这样有趣味的作品还是很有意义的。把难懂的篆书用熟悉的诗词表现出来,使我们能够系统的学习,真是一件幸事。
    能感觉到崔老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思想活跃,假以时日,会有更大的成就展现给世人,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祝福!

芙蓉楼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网友评论(四)

(2012-11-27 08:49:48)
标签:

杂谈

谢吉昌(吉林):
                         诗心随笔墨

               ——崔传富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观后

    自古诗心最难得!何为诗心?便是浪漫,便是古雅,便是情怀……在精雅花笺之上,崔传富先生以篆书抄写唐诗一百着。皆随机生发,因花笺上花卉山水之图景不同,而诗文应画,而章法布白又不同,一篇一境界,一页一如来!如是集“花笺之美,古诗文采之美,崔先生书法之美,章法形式之美”而成“四美”!随翻读即可入景境,一如漫步苏州园林一般,美轮美奂而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绝无安排和乏味雷同,大有流连忘返。
    崔先生的篆书远取三代金文,近法吴昌硕、黄宾虹,作品用笔坚定而沉着,结构精心构筑,气势恢宏,姿态、线条有夸张适度,气息高古,意境悠远。从作品可见先生注重线质锤炼和厚重大气风格的把握,避免和摒除作品中浮躁、虚狂、做作之气,最求自然真实、格调高雅的意境和气息。先生所书法度严谨而不失清秀俊逸之姿,蕴籍含蓄,内韵毕现,古意昂然。法度精准严谨,高质量的笔法和线条,尽现先生深厚的书写功力,不由得令观者叹服。传统功力极深,显现出极深的文化底蕴,同时又突破传统。四字吉语,章法相近,却能做到一幅一境界,可见马先生对作品整体风格把握之精能。
    解读崔传富先生的作品,我们看到崔先生娴熟地驾驭笔墨,抒写心胸。重要的是,他善于把握“以技入境”的关键,力避了纯技术的炫耀,而终归于人文气息的营造,这是先生的过人之处。他用心经营每一幅作品,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内蕴,一切都上升到诗意的层面,体现出一种难得的雅意。
    在这个白雪皑皑的冬季,读崔传富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感到的是一种温馨,体会到一丝浪漫,让人陶然,然后随崔先生的诗意书写去盛唐一游……

李晓冬(吉林):

                        崔传富先生书法观感

                                (一)
                           石鼓金鼎奏争鸣,
                           奇姿异态尽所能。

                           无意安排却生奇,
                           造法自然化天成。
                                 (二)
                           拟古博参汲所长,
                           一品多元无俗腔。
                           雅致精深遍古面,
                           异曲同奏蕴意藏。

    崔传富先生书法取法高古,让人观后觉有一股正大气象!用笔爽利简洁,结构奇趣生姿,可以感觉到崔传富先生把个人的艺术天赋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充分发挥到作品之中,使作品更具艺术欣赏性!崔先生的作品每每加以文人化和传统相糅合的个性化书体文字加以点缀,作品更凸显书卷气,让观者沉醉其中、感同身受!大境界也!

 

冯光永(广东):

    当今书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繁荣一片。尤其是各种大展的竞相举办,将书法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先生正是这大潮中涌起的一朵浪花,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风姿。
    众所周知,当今书坛,人才辈出,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价值取向的不断转变,使得书法艺术不但是功力的展现,更是创造力和才情的展现。只有功力和创造力、欣赏取向的高度结合,才能为时代所接纳,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的艺术宠儿。而先生本次展览的作品正体现出这一时代需求,因而使得先生的书法艺术非同凡响。
    船夫先生作为齐鲁大地天柱山下崛起的青年书家,以别具风格的篆书名扬书坛。先生篆书,充分吸收钟鼎、战国器铭、石鼓文等前贤精髓,尤其得益于毛公鼎、石鼓文,并将之巧妙、有机地融合而形成自己雄强厚重、苍茫质朴、烂漫多姿的篆书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特点和古穆之韵,富有一种古典艺术之美、典雅之美、烂漫之趣。先生的篆书不受前贤篆书的羁绊,一任自然,以我心写我意,以我笔抒我情。结体变化丰富,注重单字的沉稳和整篇作品的协调统一,用笔自然洒脱,变化多样,方圆兼备,中侧并用,使得线条变化丰富,粗细得宜,痩劲适度,厚重沉稳,章法上呼应自如,错落有致。将篆书与行草书或楷书巧妙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形式上的多样变化,因而使得作品灵动与厚重、苍茫与质朴融为一体,更增添了作品的金石韵味与大气磅礴。诚然,部分作品篆书主体与行草书或楷书注释在主次上难以分明,同时在篆书用墨上如多些枯、焦墨的运用,或许会使得作品更加富有一种古韵苍茫和赏读性、艺术性。 

 

成栋(山东):

                    笔酣墨畅承传统遗韵

                    字秀人雅继前贤清风
             ——芙蓉楼崔传富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简评


    首先,热烈祝贺山东老乡芙蓉楼崔传富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成功举办!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在认真、仔细看过网络展作品图片后,崔老师的书法作品如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了我,崔老师的书法作品,让人赏心悦目,留恋不已,真可称得上当代书法大家。崔老师作为青年书法家,确实当之无愧,也让人佩服、崇敬。相信,通过此次网络展,崔老师会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记住。

    从崔老师展览的作品来看,崔老师在书法创作中以一颗敬畏先贤的心,用前贤的做人和传统笔法、墨法来养育自己,把修养和笔墨合为一体,使作品到达一定的高度。已经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较为明显的个人面目,彰显出强烈的书法特点。个人觉得,主要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也是本人特别喜欢的特点。
    一、书写形式别具一格。崔老师的此次展览,以精美的花笺纸为书写用纸,在美妙绝伦、各种各样底纹的纸张上尽情挥洒笔墨,给人以强烈的美的视觉感受。同时,在书写内容上,崔老师将主写的金文篆书作品、内容注释以及落款进行了变化安排,在经意不经意间展现了形式多样的效果。从展览图片来看,有的主写篆书内容在前,注释在后;有的注释在前,篆书内容在后;有的简略了注释。然而,从效果上来看,每一幅作品都十分精彩,并从整体上创造了形式多样却不繁杂的效果,让人看后,爱不释手,留恋再三。
    二、笔墨功力极其深厚。此次崔老师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以金文篆书为主写书体,可以看出金文为崔老师的主攻书体,“术业专攻”,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专精程度来。崔老师的篆书作品,以扎实的临帖经验,深得古人书法精髓,在通过对传统金文拓本深入临习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新,作品苍劲有力,韵味深远。形成了笔墨均匀、字体平衡、凝练劲挺的篆体特点,在用笔上,笔墨持重稳定,点画交代清楚;在结构上,作品气脉贯彻紧密,字体工整规范、法则森严,并且做到了颇有神韵,毫不懈怠,展示了较强的临帖功底。作品字体停匀优美,笔墨苍劲庄重,清爽美观、寄有奇趣之感。从崔老师的注释及落款来看,崔老师的行书和章草也很有功力,崔老师的行书作品,潇洒俊朗,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造力,书作博大清新,纵逸豪放,字与字之间体势相连,意气融通,注意字的错落有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古代大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作品彰显了强烈的美感,较好地表现了古人风貌,让人叹为观止。
    三、作品意境高雅有味。从崔老师的作品看,处处显露出高雅的韵味。崔老师的作品追求一种淡雅的含蓄美,这也是文人志士所追求的韵致。颇具特色的花笺书写作品,从整体上具有一种流畅感,如行云流水,无呆滞阻塞之感。结字温润、笔圆韵胜、格调高雅,姿态万千,端庄中夹杂流丽、刚健里含有婀娜,具有较强的个性特点和多样的风格。细品每字,又能够做到章法严谨,具有完善的形式美感,没有长枪大戟式的长撇长捺,没有乱石朽木式的长横长竖,有的只是流畅自然的笔墨,有的只是笔到意到的韵味,绝少丑怪,绝少狂妄。同时,刻意将花笺图案予以保留,将花笺图案与书写笔墨同时展示,展现出双重美感。
    四、展览考虑周全细致。此次展览,崔老师在展览作品的同时,将书写的百首唐诗作品进行了详细注解,让网友在观赏作品的同时,对书写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网友们一边欣赏着精美的书法作品,一边领悟着唐诗的美妙意境,可以说是得到双重享受,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崔老师能够深入理解和准备把握传统与创新,植根于传统,从传统中吸收营养进行创新,在书写时能够自然流露真情。相信崔老师定会借展览的有利契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坚实脚印,书写更美好的篇章。

 

冯春宝(湖南):
    崔传富先生是中青年实力派书家。其书艺取法广、功力深、学养厚。展示的篆书艺术熔古铭文的清逸,钟鼎文、石鼓文的雄浑于一炉。可谓熔古铸今,兼收并蓄、继往开来。值得关注、值得推介。
    崔传富篆书瘦劲坚挺、古雅静穆。运笔迟涩而又灵动,苍劲而又洒脱,墨色变化丰富,润枯相生,字态古雅,讲究劲健之中寓古拙,平实之中出险绝,凝重之中显流畅。可谓,神采敦朴,气骨清高,烂熳多姿。
    其篆书深得刚劲、雄健、灵气之精髓,中锋落纸,起笔与收笔圆融、灵动。结体寓巧于拙,意态古雅,率真烂漫。并以奇峭的结体,优雅而富有弹性的线条,浓枯相生的墨色变化,错落有致,开合有度,呼应自然。品之,有一种古雅迷人的静穆,一种飘逸流美的灵气,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暗香弥漫的大美。
    其篆书通过起笔、运笔、使转、收笔等娴熟技法,使之在端庄中起舞,在整齐中律动,又在变化之中求得一种动态平衡。观之,厚重而不乏流畅,古雅而不失稳健,素朴而不无险绝。章法疏朗大气,字字独立,却又错落有致,变化多端,相互呼应,形断意连。墨色变化丰富,润、枯交替自然,使得先生的篆书艺术笔酣墨活,质朴明丽,弥漫凝重古媚的金石韵味。真可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整体看来,雄浑之中见性情,创新之中见传统,将传统之法植于个人情趣之中,妙不可言!

 

吴伟平(福建):

                      川夫管窥小记

    川夫,山东人氏,好书法,爱诗词。今之书法网展,可窥功力甚深,非笔秃千管墨研万锭不能致也。

    写篆者,心必高古。川夫君遍尝甘苦,铅华洗尽,心与古人合。上古及清季,无一家不心摹手追,终会笔意。故用笔迟涩内韧,中锋为主,侧锋显其灵动,线质浑厚,方圆兼备,紧密有致,藏露分明,不事雕琢,亭亭然有芙蓉之高洁,又有金石之古味。予观夫其书,从从容容,不做媚态,委婉深厚,淳正朴茂,郁郁乎有神采。恰似暮秋行于苍茫大山,林木萧索,百草凋零,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环顾四周,竟觉大气磅礴,兀自不生愁,与万化暝合。拥一襟唐诗宋韵,且行且吟,上善若水,一如高山隐士,万缘放下,心无挂碍,自是有清气奇气。忽喜极长啸,空谷传响,鸟飞兽散,叶落归根,还自本来面目。

    纵观百幅作品,篆与行楷合,漫然成趣,顾盼生辉。其行书气息润雅,水墨华滋,格调高雅,娓娓而来,竟得几许风流,一如皓月当空,枕石听泉,暗香浮动,松涛阵阵,不觉心驰神移。其楷书规矩平整,一丝不苟,不徐不疾,字字珠玑,妙不可言,恍若平原阔步,绿茵献翠,清风拂面,爽爽乎得惬意。

    书法之路,寂寞者之甜酒,需博采众长,又需入古出新。离经而不叛道,破体而不弃法。否则终是书匠。而书之要道,在于归根,在于气韵生动,在于得意忘筌。古有语技进乎道也。道在人心,有诚者必得之。川夫满腹诗书,心胸磊落,诚意方殷,故落笔洒脱,不为技所缚,不为世俗所易,难能可贵。

    是日,冬阳如炉,山菊烂漫,如披黄金甲,灿灿然,如其人,如其书。

 

禾冰羽(山西):

    此次书展内容为唐诗七绝,使读者有更大的学习空间,熟悉的诗歌用古老的文字表现出来,是展览的一大亮点。
    作品有意境,笔墨有韵味,简单大方,沉着古朴,有这种思想不易,表现于笔下更难,但崔老师却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情感简约的显现了出来,可谓妙造自然,当今书体趋同性比较多,这样有趣味的作品还是很有意义的。把难懂的篆书用熟悉的诗词表现出来,使我们能够系统的学习,真是一件幸事。
    能感觉到崔老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思想活跃,假以时日,会有更大的成就展现给世人,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祝福!

芙蓉楼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网友评论(四)

(2012-11-27 08:49:48)
标签:

杂谈

谢吉昌(吉林):
                         诗心随笔墨

               ——崔传富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观后

    自古诗心最难得!何为诗心?便是浪漫,便是古雅,便是情怀……在精雅花笺之上,崔传富先生以篆书抄写唐诗一百着。皆随机生发,因花笺上花卉山水之图景不同,而诗文应画,而章法布白又不同,一篇一境界,一页一如来!如是集“花笺之美,古诗文采之美,崔先生书法之美,章法形式之美”而成“四美”!随翻读即可入景境,一如漫步苏州园林一般,美轮美奂而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绝无安排和乏味雷同,大有流连忘返。
    崔先生的篆书远取三代金文,近法吴昌硕、黄宾虹,作品用笔坚定而沉着,结构精心构筑,气势恢宏,姿态、线条有夸张适度,气息高古,意境悠远。从作品可见先生注重线质锤炼和厚重大气风格的把握,避免和摒除作品中浮躁、虚狂、做作之气,最求自然真实、格调高雅的意境和气息。先生所书法度严谨而不失清秀俊逸之姿,蕴籍含蓄,内韵毕现,古意昂然。法度精准严谨,高质量的笔法和线条,尽现先生深厚的书写功力,不由得令观者叹服。传统功力极深,显现出极深的文化底蕴,同时又突破传统。四字吉语,章法相近,却能做到一幅一境界,可见马先生对作品整体风格把握之精能。
    解读崔传富先生的作品,我们看到崔先生娴熟地驾驭笔墨,抒写心胸。重要的是,他善于把握“以技入境”的关键,力避了纯技术的炫耀,而终归于人文气息的营造,这是先生的过人之处。他用心经营每一幅作品,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内蕴,一切都上升到诗意的层面,体现出一种难得的雅意。
    在这个白雪皑皑的冬季,读崔传富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感到的是一种温馨,体会到一丝浪漫,让人陶然,然后随崔先生的诗意书写去盛唐一游……

李晓冬(吉林):

                        崔传富先生书法观感

                                (一)
                           石鼓金鼎奏争鸣,
                           奇姿异态尽所能。

                           无意安排却生奇,
                           造法自然化天成。
                                 (二)
                           拟古博参汲所长,
                           一品多元无俗腔。
                           雅致精深遍古面,
                           异曲同奏蕴意藏。

    崔传富先生书法取法高古,让人观后觉有一股正大气象!用笔爽利简洁,结构奇趣生姿,可以感觉到崔传富先生把个人的艺术天赋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充分发挥到作品之中,使作品更具艺术欣赏性!崔先生的作品每每加以文人化和传统相糅合的个性化书体文字加以点缀,作品更凸显书卷气,让观者沉醉其中、感同身受!大境界也!

 

冯光永(广东):

    当今书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繁荣一片。尤其是各种大展的竞相举办,将书法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先生正是这大潮中涌起的一朵浪花,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风姿。
    众所周知,当今书坛,人才辈出,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价值取向的不断转变,使得书法艺术不但是功力的展现,更是创造力和才情的展现。只有功力和创造力、欣赏取向的高度结合,才能为时代所接纳,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的艺术宠儿。而先生本次展览的作品正体现出这一时代需求,因而使得先生的书法艺术非同凡响。
    船夫先生作为齐鲁大地天柱山下崛起的青年书家,以别具风格的篆书名扬书坛。先生篆书,充分吸收钟鼎、战国器铭、石鼓文等前贤精髓,尤其得益于毛公鼎、石鼓文,并将之巧妙、有机地融合而形成自己雄强厚重、苍茫质朴、烂漫多姿的篆书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特点和古穆之韵,富有一种古典艺术之美、典雅之美、烂漫之趣。先生的篆书不受前贤篆书的羁绊,一任自然,以我心写我意,以我笔抒我情。结体变化丰富,注重单字的沉稳和整篇作品的协调统一,用笔自然洒脱,变化多样,方圆兼备,中侧并用,使得线条变化丰富,粗细得宜,痩劲适度,厚重沉稳,章法上呼应自如,错落有致。将篆书与行草书或楷书巧妙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形式上的多样变化,因而使得作品灵动与厚重、苍茫与质朴融为一体,更增添了作品的金石韵味与大气磅礴。诚然,部分作品篆书主体与行草书或楷书注释在主次上难以分明,同时在篆书用墨上如多些枯、焦墨的运用,或许会使得作品更加富有一种古韵苍茫和赏读性、艺术性。 

 

成栋(山东):

                    笔酣墨畅承传统遗韵

                    字秀人雅继前贤清风
             ——芙蓉楼崔传富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简评


    首先,热烈祝贺山东老乡芙蓉楼崔传富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成功举办!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在认真、仔细看过网络展作品图片后,崔老师的书法作品如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了我,崔老师的书法作品,让人赏心悦目,留恋不已,真可称得上当代书法大家。崔老师作为青年书法家,确实当之无愧,也让人佩服、崇敬。相信,通过此次网络展,崔老师会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记住。

    从崔老师展览的作品来看,崔老师在书法创作中以一颗敬畏先贤的心,用前贤的做人和传统笔法、墨法来养育自己,把修养和笔墨合为一体,使作品到达一定的高度。已经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较为明显的个人面目,彰显出强烈的书法特点。个人觉得,主要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也是本人特别喜欢的特点。
    一、书写形式别具一格。崔老师的此次展览,以精美的花笺纸为书写用纸,在美妙绝伦、各种各样底纹的纸张上尽情挥洒笔墨,给人以强烈的美的视觉感受。同时,在书写内容上,崔老师将主写的金文篆书作品、内容注释以及落款进行了变化安排,在经意不经意间展现了形式多样的效果。从展览图片来看,有的主写篆书内容在前,注释在后;有的注释在前,篆书内容在后;有的简略了注释。然而,从效果上来看,每一幅作品都十分精彩,并从整体上创造了形式多样却不繁杂的效果,让人看后,爱不释手,留恋再三。
    二、笔墨功力极其深厚。此次崔老师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以金文篆书为主写书体,可以看出金文为崔老师的主攻书体,“术业专攻”,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专精程度来。崔老师的篆书作品,以扎实的临帖经验,深得古人书法精髓,在通过对传统金文拓本深入临习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新,作品苍劲有力,韵味深远。形成了笔墨均匀、字体平衡、凝练劲挺的篆体特点,在用笔上,笔墨持重稳定,点画交代清楚;在结构上,作品气脉贯彻紧密,字体工整规范、法则森严,并且做到了颇有神韵,毫不懈怠,展示了较强的临帖功底。作品字体停匀优美,笔墨苍劲庄重,清爽美观、寄有奇趣之感。从崔老师的注释及落款来看,崔老师的行书和章草也很有功力,崔老师的行书作品,潇洒俊朗,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造力,书作博大清新,纵逸豪放,字与字之间体势相连,意气融通,注意字的错落有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古代大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作品彰显了强烈的美感,较好地表现了古人风貌,让人叹为观止。
    三、作品意境高雅有味。从崔老师的作品看,处处显露出高雅的韵味。崔老师的作品追求一种淡雅的含蓄美,这也是文人志士所追求的韵致。颇具特色的花笺书写作品,从整体上具有一种流畅感,如行云流水,无呆滞阻塞之感。结字温润、笔圆韵胜、格调高雅,姿态万千,端庄中夹杂流丽、刚健里含有婀娜,具有较强的个性特点和多样的风格。细品每字,又能够做到章法严谨,具有完善的形式美感,没有长枪大戟式的长撇长捺,没有乱石朽木式的长横长竖,有的只是流畅自然的笔墨,有的只是笔到意到的韵味,绝少丑怪,绝少狂妄。同时,刻意将花笺图案予以保留,将花笺图案与书写笔墨同时展示,展现出双重美感。
    四、展览考虑周全细致。此次展览,崔老师在展览作品的同时,将书写的百首唐诗作品进行了详细注解,让网友在观赏作品的同时,对书写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网友们一边欣赏着精美的书法作品,一边领悟着唐诗的美妙意境,可以说是得到双重享受,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崔老师能够深入理解和准备把握传统与创新,植根于传统,从传统中吸收营养进行创新,在书写时能够自然流露真情。相信崔老师定会借展览的有利契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坚实脚印,书写更美好的篇章。

 

冯春宝(湖南):
    崔传富先生是中青年实力派书家。其书艺取法广、功力深、学养厚。展示的篆书艺术熔古铭文的清逸,钟鼎文、石鼓文的雄浑于一炉。可谓熔古铸今,兼收并蓄、继往开来。值得关注、值得推介。
    崔传富篆书瘦劲坚挺、古雅静穆。运笔迟涩而又灵动,苍劲而又洒脱,墨色变化丰富,润枯相生,字态古雅,讲究劲健之中寓古拙,平实之中出险绝,凝重之中显流畅。可谓,神采敦朴,气骨清高,烂熳多姿。
    其篆书深得刚劲、雄健、灵气之精髓,中锋落纸,起笔与收笔圆融、灵动。结体寓巧于拙,意态古雅,率真烂漫。并以奇峭的结体,优雅而富有弹性的线条,浓枯相生的墨色变化,错落有致,开合有度,呼应自然。品之,有一种古雅迷人的静穆,一种飘逸流美的灵气,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暗香弥漫的大美。
    其篆书通过起笔、运笔、使转、收笔等娴熟技法,使之在端庄中起舞,在整齐中律动,又在变化之中求得一种动态平衡。观之,厚重而不乏流畅,古雅而不失稳健,素朴而不无险绝。章法疏朗大气,字字独立,却又错落有致,变化多端,相互呼应,形断意连。墨色变化丰富,润、枯交替自然,使得先生的篆书艺术笔酣墨活,质朴明丽,弥漫凝重古媚的金石韵味。真可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整体看来,雄浑之中见性情,创新之中见传统,将传统之法植于个人情趣之中,妙不可言!

 

吴伟平(福建):

                      川夫管窥小记

    川夫,山东人氏,好书法,爱诗词。今之书法网展,可窥功力甚深,非笔秃千管墨研万锭不能致也。

    写篆者,心必高古。川夫君遍尝甘苦,铅华洗尽,心与古人合。上古及清季,无一家不心摹手追,终会笔意。故用笔迟涩内韧,中锋为主,侧锋显其灵动,线质浑厚,方圆兼备,紧密有致,藏露分明,不事雕琢,亭亭然有芙蓉之高洁,又有金石之古味。予观夫其书,从从容容,不做媚态,委婉深厚,淳正朴茂,郁郁乎有神采。恰似暮秋行于苍茫大山,林木萧索,百草凋零,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环顾四周,竟觉大气磅礴,兀自不生愁,与万化暝合。拥一襟唐诗宋韵,且行且吟,上善若水,一如高山隐士,万缘放下,心无挂碍,自是有清气奇气。忽喜极长啸,空谷传响,鸟飞兽散,叶落归根,还自本来面目。

    纵观百幅作品,篆与行楷合,漫然成趣,顾盼生辉。其行书气息润雅,水墨华滋,格调高雅,娓娓而来,竟得几许风流,一如皓月当空,枕石听泉,暗香浮动,松涛阵阵,不觉心驰神移。其楷书规矩平整,一丝不苟,不徐不疾,字字珠玑,妙不可言,恍若平原阔步,绿茵献翠,清风拂面,爽爽乎得惬意。

    书法之路,寂寞者之甜酒,需博采众长,又需入古出新。离经而不叛道,破体而不弃法。否则终是书匠。而书之要道,在于归根,在于气韵生动,在于得意忘筌。古有语技进乎道也。道在人心,有诚者必得之。川夫满腹诗书,心胸磊落,诚意方殷,故落笔洒脱,不为技所缚,不为世俗所易,难能可贵。

    是日,冬阳如炉,山菊烂漫,如披黄金甲,灿灿然,如其人,如其书。

 

禾冰羽(山西):

    此次书展内容为唐诗七绝,使读者有更大的学习空间,熟悉的诗歌用古老的文字表现出来,是展览的一大亮点。
    作品有意境,笔墨有韵味,简单大方,沉着古朴,有这种思想不易,表现于笔下更难,但崔老师却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情感简约的显现了出来,可谓妙造自然,当今书体趋同性比较多,这样有趣味的作品还是很有意义的。把难懂的篆书用熟悉的诗词表现出来,使我们能够系统的学习,真是一件幸事。
    能感觉到崔老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思想活跃,假以时日,会有更大的成就展现给世人,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祝福!

芙蓉楼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网友评论(四)

(2012-11-27 08:49:48)
标签:

杂谈

谢吉昌(吉林):
                         诗心随笔墨

               ——崔传富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观后

    自古诗心最难得!何为诗心?便是浪漫,便是古雅,便是情怀……在精雅花笺之上,崔传富先生以篆书抄写唐诗一百着。皆随机生发,因花笺上花卉山水之图景不同,而诗文应画,而章法布白又不同,一篇一境界,一页一如来!如是集“花笺之美,古诗文采之美,崔先生书法之美,章法形式之美”而成“四美”!随翻读即可入景境,一如漫步苏州园林一般,美轮美奂而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绝无安排和乏味雷同,大有流连忘返。
    崔先生的篆书远取三代金文,近法吴昌硕、黄宾虹,作品用笔坚定而沉着,结构精心构筑,气势恢宏,姿态、线条有夸张适度,气息高古,意境悠远。从作品可见先生注重线质锤炼和厚重大气风格的把握,避免和摒除作品中浮躁、虚狂、做作之气,最求自然真实、格调高雅的意境和气息。先生所书法度严谨而不失清秀俊逸之姿,蕴籍含蓄,内韵毕现,古意昂然。法度精准严谨,高质量的笔法和线条,尽现先生深厚的书写功力,不由得令观者叹服。传统功力极深,显现出极深的文化底蕴,同时又突破传统。四字吉语,章法相近,却能做到一幅一境界,可见马先生对作品整体风格把握之精能。
    解读崔传富先生的作品,我们看到崔先生娴熟地驾驭笔墨,抒写心胸。重要的是,他善于把握“以技入境”的关键,力避了纯技术的炫耀,而终归于人文气息的营造,这是先生的过人之处。他用心经营每一幅作品,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内蕴,一切都上升到诗意的层面,体现出一种难得的雅意。
    在这个白雪皑皑的冬季,读崔传富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感到的是一种温馨,体会到一丝浪漫,让人陶然,然后随崔先生的诗意书写去盛唐一游……

李晓冬(吉林):

                        崔传富先生书法观感

                                (一)
                           石鼓金鼎奏争鸣,
                           奇姿异态尽所能。

                           无意安排却生奇,
                           造法自然化天成。
                                 (二)
                           拟古博参汲所长,
                           一品多元无俗腔。
                           雅致精深遍古面,
                           异曲同奏蕴意藏。

    崔传富先生书法取法高古,让人观后觉有一股正大气象!用笔爽利简洁,结构奇趣生姿,可以感觉到崔传富先生把个人的艺术天赋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充分发挥到作品之中,使作品更具艺术欣赏性!崔先生的作品每每加以文人化和传统相糅合的个性化书体文字加以点缀,作品更凸显书卷气,让观者沉醉其中、感同身受!大境界也!

 

冯光永(广东):

    当今书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繁荣一片。尤其是各种大展的竞相举办,将书法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先生正是这大潮中涌起的一朵浪花,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风姿。
    众所周知,当今书坛,人才辈出,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价值取向的不断转变,使得书法艺术不但是功力的展现,更是创造力和才情的展现。只有功力和创造力、欣赏取向的高度结合,才能为时代所接纳,才能真正成为时代的艺术宠儿。而先生本次展览的作品正体现出这一时代需求,因而使得先生的书法艺术非同凡响。
    船夫先生作为齐鲁大地天柱山下崛起的青年书家,以别具风格的篆书名扬书坛。先生篆书,充分吸收钟鼎、战国器铭、石鼓文等前贤精髓,尤其得益于毛公鼎、石鼓文,并将之巧妙、有机地融合而形成自己雄强厚重、苍茫质朴、烂漫多姿的篆书风格,具有强烈的个性特点和古穆之韵,富有一种古典艺术之美、典雅之美、烂漫之趣。先生的篆书不受前贤篆书的羁绊,一任自然,以我心写我意,以我笔抒我情。结体变化丰富,注重单字的沉稳和整篇作品的协调统一,用笔自然洒脱,变化多样,方圆兼备,中侧并用,使得线条变化丰富,粗细得宜,痩劲适度,厚重沉稳,章法上呼应自如,错落有致。将篆书与行草书或楷书巧妙融合在一起,尤其是形式上的多样变化,因而使得作品灵动与厚重、苍茫与质朴融为一体,更增添了作品的金石韵味与大气磅礴。诚然,部分作品篆书主体与行草书或楷书注释在主次上难以分明,同时在篆书用墨上如多些枯、焦墨的运用,或许会使得作品更加富有一种古韵苍茫和赏读性、艺术性。 

 

成栋(山东):

                    笔酣墨畅承传统遗韵

                    字秀人雅继前贤清风
             ——芙蓉楼崔传富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简评


    首先,热烈祝贺山东老乡芙蓉楼崔传富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成功举办!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在认真、仔细看过网络展作品图片后,崔老师的书法作品如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了我,崔老师的书法作品,让人赏心悦目,留恋不已,真可称得上当代书法大家。崔老师作为青年书法家,确实当之无愧,也让人佩服、崇敬。相信,通过此次网络展,崔老师会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记住。

    从崔老师展览的作品来看,崔老师在书法创作中以一颗敬畏先贤的心,用前贤的做人和传统笔法、墨法来养育自己,把修养和笔墨合为一体,使作品到达一定的高度。已经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较为明显的个人面目,彰显出强烈的书法特点。个人觉得,主要有四个明显的特点,也是本人特别喜欢的特点。
    一、书写形式别具一格。崔老师的此次展览,以精美的花笺纸为书写用纸,在美妙绝伦、各种各样底纹的纸张上尽情挥洒笔墨,给人以强烈的美的视觉感受。同时,在书写内容上,崔老师将主写的金文篆书作品、内容注释以及落款进行了变化安排,在经意不经意间展现了形式多样的效果。从展览图片来看,有的主写篆书内容在前,注释在后;有的注释在前,篆书内容在后;有的简略了注释。然而,从效果上来看,每一幅作品都十分精彩,并从整体上创造了形式多样却不繁杂的效果,让人看后,爱不释手,留恋再三。
    二、笔墨功力极其深厚。此次崔老师篆书唐诗七绝百首网络展,以金文篆书为主写书体,可以看出金文为崔老师的主攻书体,“术业专攻”,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专精程度来。崔老师的篆书作品,以扎实的临帖经验,深得古人书法精髓,在通过对传统金文拓本深入临习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创新,作品苍劲有力,韵味深远。形成了笔墨均匀、字体平衡、凝练劲挺的篆体特点,在用笔上,笔墨持重稳定,点画交代清楚;在结构上,作品气脉贯彻紧密,字体工整规范、法则森严,并且做到了颇有神韵,毫不懈怠,展示了较强的临帖功底。作品字体停匀优美,笔墨苍劲庄重,清爽美观、寄有奇趣之感。从崔老师的注释及落款来看,崔老师的行书和章草也很有功力,崔老师的行书作品,潇洒俊朗,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造力,书作博大清新,纵逸豪放,字与字之间体势相连,意气融通,注意字的错落有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古代大家相比,也毫不逊色,作品彰显了强烈的美感,较好地表现了古人风貌,让人叹为观止。
    三、作品意境高雅有味。从崔老师的作品看,处处显露出高雅的韵味。崔老师的作品追求一种淡雅的含蓄美,这也是文人志士所追求的韵致。颇具特色的花笺书写作品,从整体上具有一种流畅感,如行云流水,无呆滞阻塞之感。结字温润、笔圆韵胜、格调高雅,姿态万千,端庄中夹杂流丽、刚健里含有婀娜,具有较强的个性特点和多样的风格。细品每字,又能够做到章法严谨,具有完善的形式美感,没有长枪大戟式的长撇长捺,没有乱石朽木式的长横长竖,有的只是流畅自然的笔墨,有的只是笔到意到的韵味,绝少丑怪,绝少狂妄。同时,刻意将花笺图案予以保留,将花笺图案与书写笔墨同时展示,展现出双重美感。
    四、展览考虑周全细致。此次展览,崔老师在展览作品的同时,将书写的百首唐诗作品进行了详细注解,让网友在观赏作品的同时,对书写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网友们一边欣赏着精美的书法作品,一边领悟着唐诗的美妙意境,可以说是得到双重享受,可以说是受益匪浅。崔老师能够深入理解和准备把握传统与创新,植根于传统,从传统中吸收营养进行创新,在书写时能够自然流露真情。相信崔老师定会借展览的有利契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书法艺术道路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坚实脚印,书写更美好的篇章。

 

冯春宝(湖南):
    崔传富先生是中青年实力派书家。其书艺取法广、功力深、学养厚。展示的篆书艺术熔古铭文的清逸,钟鼎文、石鼓文的雄浑于一炉。可谓熔古铸今,兼收并蓄、继往开来。值得关注、值得推介。
    崔传富篆书瘦劲坚挺、古雅静穆。运笔迟涩而又灵动,苍劲而又洒脱,墨色变化丰富,润枯相生,字态古雅,讲究劲健之中寓古拙,平实之中出险绝,凝重之中显流畅。可谓,神采敦朴,气骨清高,烂熳多姿。
    其篆书深得刚劲、雄健、灵气之精髓,中锋落纸,起笔与收笔圆融、灵动。结体寓巧于拙,意态古雅,率真烂漫。并以奇峭的结体,优雅而富有弹性的线条,浓枯相生的墨色变化,错落有致,开合有度,呼应自然。品之,有一种古雅迷人的静穆,一种飘逸流美的灵气,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暗香弥漫的大美。
    其篆书通过起笔、运笔、使转、收笔等娴熟技法,使之在端庄中起舞,在整齐中律动,又在变化之中求得一种动态平衡。观之,厚重而不乏流畅,古雅而不失稳健,素朴而不无险绝。章法疏朗大气,字字独立,却又错落有致,变化多端,相互呼应,形断意连。墨色变化丰富,润、枯交替自然,使得先生的篆书艺术笔酣墨活,质朴明丽,弥漫凝重古媚的金石韵味。真可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整体看来,雄浑之中见性情,创新之中见传统,将传统之法植于个人情趣之中,妙不可言!

 

吴伟平(福建):

                      川夫管窥小记

    川夫,山东人氏,好书法,爱诗词。今之书法网展,可窥功力甚深,非笔秃千管墨研万锭不能致也。

    写篆者,心必高古。川夫君遍尝甘苦,铅华洗尽,心与古人合。上古及清季,无一家不心摹手追,终会笔意。故用笔迟涩内韧,中锋为主,侧锋显其灵动,线质浑厚,方圆兼备,紧密有致,藏露分明,不事雕琢,亭亭然有芙蓉之高洁,又有金石之古味。予观夫其书,从从容容,不做媚态,委婉深厚,淳正朴茂,郁郁乎有神采。恰似暮秋行于苍茫大山,林木萧索,百草凋零,风霜高洁,水落石出。环顾四周,竟觉大气磅礴,兀自不生愁,与万化暝合。拥一襟唐诗宋韵,且行且吟,上善若水,一如高山隐士,万缘放下,心无挂碍,自是有清气奇气。忽喜极长啸,空谷传响,鸟飞兽散,叶落归根,还自本来面目。

    纵观百幅作品,篆与行楷合,漫然成趣,顾盼生辉。其行书气息润雅,水墨华滋,格调高雅,娓娓而来,竟得几许风流,一如皓月当空,枕石听泉,暗香浮动,松涛阵阵,不觉心驰神移。其楷书规矩平整,一丝不苟,不徐不疾,字字珠玑,妙不可言,恍若平原阔步,绿茵献翠,清风拂面,爽爽乎得惬意。

    书法之路,寂寞者之甜酒,需博采众长,又需入古出新。离经而不叛道,破体而不弃法。否则终是书匠。而书之要道,在于归根,在于气韵生动,在于得意忘筌。古有语技进乎道也。道在人心,有诚者必得之。川夫满腹诗书,心胸磊落,诚意方殷,故落笔洒脱,不为技所缚,不为世俗所易,难能可贵。

    是日,冬阳如炉,山菊烂漫,如披黄金甲,灿灿然,如其人,如其书。

 

禾冰羽(山西):

    此次书展内容为唐诗七绝,使读者有更大的学习空间,熟悉的诗歌用古老的文字表现出来,是展览的一大亮点。
    作品有意境,笔墨有韵味,简单大方,沉着古朴,有这种思想不易,表现于笔下更难,但崔老师却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情感简约的显现了出来,可谓妙造自然,当今书体趋同性比较多,这样有趣味的作品还是很有意义的。把难懂的篆书用熟悉的诗词表现出来,使我们能够系统的学习,真是一件幸事。
    能感觉到崔老师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思想活跃,假以时日,会有更大的成就展现给世人,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祝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