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安出土的汉代玉器(图)

 天宇楼33 2016-10-09

西安出土的汉代玉器(图)

 

    长安是西汉的国都,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十心。西安地区作为国都所在地,出十的汉代玉器较为丰富,这些玉器反映了汉代西安玉文化的面貌。其品种大致分为凹部分:礼器、佩玉、随葬器和实用器,现选部分介绍如下: 
 

    图16. 玉小带钩微弧形腹,侧面雕刻细线,下有椭圆形钮,青白玉质。玉带钩是由钩首、腹及钮组成,战国时期出现,当时还有铜质带钩。钩首有兽头、鸟头等。腹有琵琶形、螳螂肚形、棒形等,一般腹部刻纹饰,也有光素的。
  

西安出土的汉代玉器(图)


  图17. 嵌玉弩机弩机为铜质,由廓、望山、牙、钩心、悬刀及键组成,长方体边框。键可固定各部件于廓上。弩机安在弩臂上,牙可勾挂张开的弓弦,待望山瞄准敌方后扣悬刀,弦上的箭就射出。此弩机的悬刀上嵌玉,玉质为青玉。

 

西安出土的汉代玉器(图)


  图18. 玉覆斗形印高1.3厘米。底正方形,边长1.5厘米。覆斗形,顶上凸起台,台面为长方形,侧面有一穿孔,为两面对钻,底面正方形,阴刻篆书“宋珩印”三字,属私印,玉质为青玉。

 

西安出土的汉代玉器(图)


  图19. 玉瓦形钮印高1.8厘米。底台高0.6厘米,底面正方形,边长1.3厘米。印台为正方体,上有瓦形钮,印面刻篆书“陈乐成”三字,玉质为青白玉。玉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供钤在封泥上作封识用,汉代流行,形体较战国时期大,印文多为阴刻,篆书体。西汉最有名的是“皇后之玺”印。印钮以覆斗形多见,还有瓦形,西汉中期以后盛行螭钮。
  

西安出土的汉代玉器(图)


  图20. 玉辟邪高3.6厘米,长2.5厘米,宽l厘米。巨目宽鼻,方平口,双耳后抿,顶有独角,头右侧斜视,短尾,立于方形台座上,有土沁斑。西安市南郊沙坡汉墓出土。

 

西安出土的汉代玉器(图)


  图21. 玉猪枕长25厘米,高9厘米。扁圆体,一端收,顶平,顶面横一道为猪嘴,上刻两小圆圈及小孔表现眼与鼻,椭圆形隐起为双耳,前后腿曲卧,后端臀平,刻有小尾,从整体看是玉枕,玉质为碧玉,有白色斑纹。西安市北郊汉城公社高庙村南出土。


  图22. 片形玉猪长11.5厘米,宽4.4厘米。片状,长嘴,合口龇牙,菱形长眼,细长眉,双耳后抿,四腿曲卧,短尾,脊有鬃毛,耳旁及颈毛用排列短阴线表示,整体造型雕刻简单,仅刻出轮廓,用细线阴刻纹概括表现细部。西安市长安县茅坡出土。


  图23. 料鸟立体圆雕,展翅飞翔状,尖喙,圆目,昂头挺胸,双翅展开,尾平飞行,以阴线勾勒翅与尾上的羽毛,造型简单概括,生动古拙,极为传神。此器在吴大《古玉图考》中有记载,但属玉质,造型雷同。料器战国时期流行,一直到汉代。从考古资料中发现较多,如本文所述的料衣片就是一例,常见的有玉含、握玉及剑饰等。料器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色泽近似于玉,分乳白色、淡蓝色、蓝色等。它的表面常见到有五色光晕,硬度较玉差,易受腐蚀,多数有土沁痕。
  
  图24. 玉蝉长6厘米,宽2.7厘米。扁平体,正面微隆,双目突出,有双翼,以斜刀压地隐起,腹部交叉阴线与横线腹节。刀法刚劲,形象生动,白中泛青,温润细腻。玉蝉属葬玉,是放置在死者口中,故称玉口含,因不忍死者“空口而去”,遂有“饭口之礼”。古人视蝉为吉祥动物,认为有“文、清、廉、俭、信”五德。目前从考古资料得知,玉蝉有三种类型,上述类型较为常见。第二种类型雕刻较简单,一端方,一端尖,其截面为三角形,在背部,头与身之间以一凹槽为分界。第三种类型雕刻较为细致、写实,将头、翼、腿均雕刻出来,特别是翼纹阴刻“游丝毛雕”线。河北省满城汉代中山国靖王刘胜夫妇墓出土一件属此类型。首尾间有一纵贯孔。

 
  图25. 玉猪长11.8厘米,高3.3厘米。整体呈柱体,底平,曲肢伏卧,近菱形目,长眼睛,长嘴,嘴后刻两道横阴线,双耳后抿,短尾,其耳、腿部以斜压地隐出,其为轮廓形,在嘴下与臀上部有一凸起,各钻有一孔,用绳系于死者手上。从考古资料看,玉猪也分三种类型,上述类型较常见。第二种类型极简单,柱体,平底,一端收,平顶为嘴,以阴线刻五官与腿,另一端为臀部,质粗,有的为石质。第三种类型雕刻精细,写实型,西安市南郊三门口汉墓出土一对玉猪(图26),长13.5厘米,高5厘米,造型略有异。圆雕呈奔跑状,长嘴,大耳竖起,肥体短尾,嘴以两条凸阳线表示。眼与耳也是铲地凸起,眼为椭圆形,眼稍长,圆目,耳“打凹”。一猪前双蹄齐奔,后腿蹬地,另一只前两腿一前一后,后腿蹬地,双耳竖起,尾贴身,将肥胖急奔的形象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玉猪,又称握玉。
  
  图27. 玉片西安市北郊枣园西汉墓出土,共101件,均为长方形,分为玉饰片与穿孔玉饰片。玉饰片(97件)均用残玉璧加工而成,上有纹饰,为原玉璧的纹饰,有谷钉纹、卧蚕纹、兽面纹、绳纹等,大小略有差异。均出土于墓室。
  
  料片 1997年于西安市南郊财政干部培训中心基建工地清理一批古墓,在 M33汉墓出土79片料片,有七种类型,长方形、不规则长方形、璧形、菱形与不规则形,角或边际上均有小孔,孔为喇叭形。有的上有纹饰,有柿蒂纹、云朵纹、龙纹等,内填金箔。该墓因盗,料片被扰乱,根据研究,断定为“玉衣片”。其尺寸多为长5.8厘米,宽4.4厘米,厚0.32厘米,也有略厚的,璧形直径6厘米,厚0.36厘米等。


  以上的玉片或料片是制作玉衣所用。玉衣又称玉匣,是由尸体局部使用的丧葬玉演化而来的,属于葬玉,罩在尸体之外,当时人们认为玉可使尸体不腐。在上世纪70年代初,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其妻墓中出土两件,以后在各地也相继有出土。一件玉衣一般由数千件玉片组成,通过金丝,或银丝,或铜丝把玉片的四角穿孔相连制成玉衣,按社会地位不同的,使用不同质地的丝编制。到三国时玉衣不再使用。《三国·魏书·文帝纪》载,曹魏黄初三年魏文帝曹丕因“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镂,骸骨并尽”不用玉衣。当然也与当时连年战争,经济衰退实行薄葬有关。西安地区到目前为止,即西汉长安城遗址地区周围没有发现完整玉衣出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