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叹为观止的古代艺术——叠涩

 木头1018 2016-10-09


春暖花开
叠涩是一种古代砖石结构建筑的砌法,用砖,石,有时也用木材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 叠涩法主要用于早期的叠涩拱,砖塔出檐,须弥座的束腰,墀头墙的拔檐。常见于砖塔、石塔、砖墓室等建筑物。
叠涩和壳穹窿有很大区别. 叠涩顶形式很多, 有对角脊, 多角形和圆形穹窿等.以砖或石料层层向外出跳跨空的砌筑方法,也指用此法砌筑成的构件。常用来砌筑檐口、须弥座(见石作)、门窗洞口和穹窿等。
早在公元前14世纪建造的阿托雷斯宝库所运用的就是一个直径为14.5m的叠涩穹窿。中国叠涩砌筑方法的最早实例见于河南襄城茨沟汉墓墓顶。当时以此法砌成外形与拱壳穹窿相同的顶盖,情况与亚平宁半岛上古代埃特鲁里亚人用叠涩砌法摹仿拱券和穹窿类同。
唐、宋、辽、金时期普遍采用叠涩墓室顶盖。从北魏到金代一直是用叠涩方法砌筑砖石塔檐口。在砖塔的门窗上也有用叠涩尖拱的做法,如五代末期的苏州云岩寺塔(虎丘塔)、宋代开封祐国寺塔等。明代清真寺的窑殿中也仍沿用叠涩穹窿。
叠涩还用于砌筑砖建筑的室内天花藻井、塔顶和室内外承托装修的部位。也有学者认为,叠涩穹窿是人类对扩大室内空间要求的反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