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红楼梦》中楹联的作用

 江山携手 2016-10-09

《红楼梦》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学的集大成者。作者曹雪芹继承了我国楹联的优秀传统,自然纯熟地在小说中融合了大量的楹联文化,成为《红楼梦》肌体的组织和细胞,在艺术结构上起着突出主题和人物结构的作用。

《红楼梦》中的楹联,前八十回里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作者的身份或第三者的角度写的,一类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写的。这两类楹联内容有咏物抒情,有人生哲理,有做人准则。不管是什么,都是作者为小说主题的需要而进行的独具匠心的安排。作者用各种不同的形式,为书中人物唱出凄凉的挽歌,最后汇成一幅令人荡气回肠的封建社会没落的长卷。

“太虚幻境”的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在《红楼梦》中曾两度出现,第一回是甄士隐在梦幻中所见,第五回是贾宝玉在太虚幻境所见。可见作者对这副楹联的安排有深意,从人物的遭遇、命运来看:甄士隐一生曾享尽荣华富贵,最后家道变故、遁入空门,这是甄士隐一生的变迁。作者借贾宝玉见到这副楹联,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隐示着他一生道路的缩影。从作品的创作手法上来看:所叙述的人、事、情节,真假兼具,令读者品味、猜想。这副楹联阐述了“假”、“真”,“有”、“无”的哲理,也是对读者在读《红楼梦》时的提醒。这副楹联概括了《红楼梦》创作手法的某些规律。

贾雨村中举升官后因贪酷徇私被革职,在林如海家作家塾教师。一日外出郊游,见一座破庙,匾额题为“智通寺”,门旁有一副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副楹联语浅而意深,对破寺老僧所处的荒凉之景的描绘,实际是对宁荣二府未来衰败之景的暗示,是《红楼梦》中主要人物贾宝玉最终图景的预兆。从这一点上看,这副楹联在作品中既切合作品内容,又具有人生的普遍意义。

第五回,贾宝玉随贾母等到宁府赏梅,倦怠欲睡午觉,侄媳秦可卿先领他到上房内间,宝玉见室中挂着一幅《燃藜图》,“心中便有些不快”,又见了一副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纵然室宇精美,铺陈华丽,亦断断不肯在这里了”。这副楹联表达的是儒家的传统观念,画与楹联相辅相成,实为劝学“仕途经济”的楷模和格言,个中哲理,颇令人读后玩味不已。贾府寄希望于贾宝玉荣宗耀祖,他们采取种种手段强迫他读书,盼望他在仕途上能飞黄腾达,而他却偏偏“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诽谤”。所以贾宝玉对于劝人勤学的《燃藜图》和劝人学“仕途经济”的格言楹联不屑一顾,充分表达了贾宝玉的思想情操,显示了这个封建叛逆者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贾宝玉未来的人生路。

此外,小说中还有描写贾府大观园中景物的楹联,写得也是别具匠心。书中第十七回,大观园工程告竣,贾宝玉题沁芳亭联: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这副楹联是写“水”的,但妙在没有一个“水”字,全是借“绕堤”、“隔岸”去反衬出溪水,借“三篙”、“一脉”反衬出水深与溪形,把水色、水质和四周环境氛围合在一起写,构成一幅映溪成碧,花落水流红的极富有诗意的画面。还有潇湘馆联: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这副楹联把潇湘馆周围绿色景物写得堪比沁芳亭又别有洞天。大观园藕香榭联: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全联动静结合,各具其妙,字字句句都蕴含着无限美好的情趣,读罢令人怡然。这些楹联透露出作者作为文人的性情与志趣,向往着过一种接近自然,与世无争,闲云野鹤的生活,作者把这些都寄托到《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身上,聊以慰藉自己的内心。

第五十三回,写了一段排场宏大的“除夕祭宗祠”的情节。作者从第一次到贾府的薛宝琴眼里写出下面三副楹联。祠堂大门楹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仪仰蒸尝之盛。抱厦的楹联:勋业有光昭日月;功名无间及儿孙。正殿前的楹联:已后儿孙承福德;至今黎庶念荣宁。三副楹联表明了贾府祖先地位之高,可以想见其当年炙手可热的权势。这也预示着秦可卿托梦给王熙凤所云“盛筵必散”“树倒猢狲散”的结局,“落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下场,预示着整个贾府离败亡也为期不远了。

曹雪芹没有把楹联独立地插入到小说中,而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人物发展做预示,为故事结局做铺垫,让楹联成为小说中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浑然天成的楹联创作手法,也令《红楼梦》中的楹联已经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同时也为八十回后的人物命运结局留下了重要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