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沉思|当我们终将面对亲人的离去如何保存最后的尊严和平静?

 智能人做超人 2016-10-09

10月8日是世界临终关怀和缓和医疗日。或许每个人都会经历亲人重病,在医院度过的最后一段日子,当生命自然地走向终点,面对注定即将到来的死亡,应该如何面对?

病人继续痛苦地活着?家属在救与不救间如何抉择?现在,越来越多的即将离世的病人及其家属将从这些人那里获得帮助,平静地与生命告别。

今年五月,尹珊的父亲由于肠梗阻住进北京协和医院的老年科病房,一个月后在这里离世。父亲去世三周后,她特意制作了一面锦旗,感谢这里的医生在自己最无助的那段日子里对父亲和自己的陪伴。

尹珊:半年前我在思考父亲可能会出事的时候,我总觉得我可能在急诊门口的走廊里,一个人蹲在墙角哇哇大哭。我爸在抢救室里会经历种种特别痛苦的过程,然后人就这么走了。这是我很长很长一段时间的想法。还好有这个团队、这些医生,他们帮我把这一路走完。

尹珊说的这个团队就是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这里的医生陪着病人经历疾病、衰老、临终、离世,一直走到生命的终点。他们的使命是运用“缓和医疗”,让面对疾病终末期折磨的病人能够有尊严地离去。

缓和医疗不是“安乐死”

“缓和医疗”由临终关怀发展而来,它的服务对象大多是那些疾病进入终末期的人。医生用医学专业和人文精神,帮助患者和家属平安度过那段艰难时光。

缓和医疗不是“安乐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解释,缓和医疗特别考虑人在“躯体、精神心理、社会和灵魂”方面的需求,“把濒死认作正常过程”,“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只是在人的生命末期,“提供疼痛的缓解服务”,“提供支持系统以帮助家属处理丧事并进行抚慰”。

面临病人终将离去,救与不救的两难抉择,目前美国、台湾、香港等地方的普遍做法是,推广生前预嘱和缓和医疗,让病人自己选择生存和死亡的方式,尽量少些痛苦,平静而自然地离去。

10月8日的“世界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日” 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世界临终关怀与缓和医疗联盟(WHPCA)于2004年在全球推行,至今已获得77个国家相关组织的积极响应与大力支持。

让去的人走得有尊严 让活着的人不会太痛苦

宁晓红曾工作的岗位是在协和医院的肿瘤内科,两年前从肿瘤内科调到了当时并不太热门的老年医学科,在这个科室推广缓和医疗。

记者:缓和医疗真的能让他们的这种痛苦减轻吗?

宁晓红:我认为,缓和医疗是当病人非常痛苦的时候,还有一个专门学科可以帮助他们。

记者:帮助他们什么呢?

宁晓红:陪着他们去经历这些痛苦,一直陪他们走到生命终点。那是一个谁都不愿意讨论的问题,却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26岁的赵伟是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一位在读博士生。在老年医学科轮转实习时担任尹珊父亲的主管大夫。在他并不长的从医经历里,每当自己主管的病人离世,他都会陷入一次难以自拔的挫败感,但这次赵伟有些特别的感受。

赵伟:当医生会有情感浩劫,就是陷入一种孤独和无力感。但我唯一庆幸的一点是,我能让去的人走得比较舒服,有尊严。让活着的人能够比较安心,不会太痛苦。这是唯一让我感觉欣慰的事情。

做病人和家属的依靠 度过人生最坏时期

疾病到了末期,死亡已不可避免地近在咫尺。此时痛苦症状会逐渐加剧,而减轻痛苦和维持生命的体征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矛盾,比如吗啡类药物,可以减轻痛苦,但同时也有可能会引起呼吸抑制,进而加速死亡。这个时候到底如何选择,医生也会陷入困惑。

记者:这是会让你纠结的事情吗?

赵伟:会。给他镇痛药物,老爷子因此呼吸消失了的话,该怎么办呢?

记者:这个发生的概率有多大?

赵伟:10%。它没有具体的概率,只是说有不良风险。

记者:你会怎么办?

赵伟:我在接触每个患者时,都会把自己打开,全身心地面对他。根据他的反馈来调整我的治疗策略。如果他对是我百分之百的信任,我会冒更多风险去帮助他。

尹珊说,她父亲走之前,赵医生上的吗啡之类的药,有些医生可能是不敢用的,但为了减轻她父亲的痛苦,都会帮忙上药。

令赵伟同事感慨的是,赵伟作为一个很年轻的医生,却获得了病人及家属特别的信任。

赵伟:两个方式,一个是通过我的专业知识让他信任我;另一个就是通过医疗之外的。因老人需要人照顾,病人家属没人能依靠,我就跟家属说,医疗内的事或医疗外的事情,都可以让我来做。

记者:你希望能够当病人家属的一个依靠?

赵伟:对,我知道病人的病是治不好的。我需要做一些别的事情去让病人走得安心,让他的家属也能度过这段人生最坏的时期。

尹珊说,赵伟当时跟她说这两天他都会在,“我感觉真的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会有一个医生在我旁边,不会一个无依无靠。”这个医生和这个团队会成为她最坚实的靠背。

走?还是留?帮临终患者作医疗决策

帮助临终患者作医疗决策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一些大夫迫于压力不参与决策,而帮助家属决策恰恰是缓和医学不能回避的问题。

患者和家属没有做决策的能力,他们没有医学上的能力,更多的只是情感上的。用情感来决定这样的医学技术是不合适的。

记者:这个时候如果一点都不照顾他们的情绪,好像又是有点不尽人情的。

宁晓红:照顾,其实在这个环节中挺难,遇到这个事很难,我们要照顾很多人。

尹珊在父亲临终前作出的最重要的一个医疗决策就是在宁晓红的帮助下完成的。

尹珊:宁医生告诉我说,你要想清楚,这个事情是自然发展的规律,这一把把他拽回来了,他一样也会走。我父亲到最后,整个脏器都已有了一定损失,就算把他拽回来,可能也就是几个小时,或是几天,其实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种残忍。

记者:可是医生帮助患者做决定,这本身也是有风险的吗?

宁晓红:医生跟患者共同决策。医生决策什么?告诉患者,这个病是什么,这个药是什么,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听懂了吗。如果听懂了,你的决定是什么?

尹珊表示,家属其实是需要医生给个很专业的建议。他们用这种专业的知识体系帮助患者和患者家属一起去做这个决定。

由于有了宁晓红大夫的专业帮助,尹珊没有给父亲做临终抢救。也正因如此,她才有可能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看着父亲安然地离世。

报告显示:中国将有更庞大的缓和医疗需求

2015年底,《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一项《全球死亡质量排名报告》,结果显示,在80个国家及地区中,英国排名第一,中国大陆地区则排名第71位。

报告指出,中国是少数几个处于低收入国家分组,但对缓和医疗需求较高的国家。2012年,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已占中国人死亡原因的80%以上,2020年中国将有13%的人口达到65岁以上,这意味着中国将有更庞大的缓和医疗需求。然而现状是,目前的医疗条件只能满足0.3%患者此方面的需求。

平静地离去 直视死亡

离世意味着告别,如何才能安心告别,是缓和医学关注的重点。

宁晓红觉得,病人在死亡过程中,家属受到的痛苦更多。对于缓和医疗来说,病人是照顾对象,家属也是特别重要的照顾对象。很多时候病人能够接受,但家属不能接受。因为家属想的事情更多,更复杂。所以要给家属一个肯定和支持。

缓和医疗就是让病人平静地离去,让家属能够心安。有人说死亡像太阳一样,太晃眼睛了,无法直视,缓和医疗就是要直视死亡。尊重生命的逝去,尊重病人的感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