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吴简展开长沙生活画卷

 孟溪ProbeT连山 2016-10-09
文/范亚湘

  国庆长假期间,长沙简牍博物馆吸引了很多市民和游客前去参观。前不久,“纪念走马楼三国吴简发现20周年长沙简帛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爆出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孙吴长沙的面貌已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今人面前。

  老百姓扶老携幼赶来参加“算人”,3-5口之家占绝大多数

  秋天的长沙赏心悦目。

  在235年的那个秋天,长沙郡临湘县(今长沙)城里开始热闹起来,全县的老百姓扶老携幼,纷纷向县城赶来……他们这是要做什么?

  1996年,在长沙市五一广场走马楼街的平和堂商厦建筑工地,出土了10万余枚三国简牍。这些简牍是吴国长沙郡府、临湘县及临湘侯国的文书。其中一枚简牍提供了答案:原来,这是参加一年一度的“算人”活动。

  219年,荆州重归孙吴后,长沙被牢牢地掌控在孙权统治的吴国之下。孙吴统治长沙60年,稳定的长沙,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观,经济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老百姓安居歇业,出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落款时间为“八月二十六日”的吴简是临湘县下辖东乡劝农掾向上级报告辖区内州吏及其父亲兄弟户籍情况的文书。汉魏时期实施“八月算民”的制度。《后汉书·皇后纪序》云:“汉法常因八月算人。”这个“算人”活动,说白了就是进行人口和户籍普查。

  走马楼吴简中有大量以户为单位记载着当时人们姓名、性别、年龄的“户籍簿”,他们并非是正史列传中出现的著名人物,而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故此,有学者从吴简中发现了15个新的姓氏,这些姓氏甚至连最全面的汉语词典也没有收录进去。

  走马楼户籍简按户登记人口,在对每户各成员情况逐项登记之后,还要对该户的人口总数、算赋、家赀等做一个统计。根据记载,其时,最小户仅1人,最大一户有21人。3-5口之家占绝大多数。专家统计,当时一户人家平均人口约为5人,多为小规模家庭,即家庭成员由一对夫妇及未成年子女组成。

  从战国到魏晋,传世文献中关于里(村)规模的记述大同小异,或称“百户”,或称“五十”。但东吴长沙的里(村)的规模却要大得多,吴简中有一枚乡计简,上有“右小武陵乡领四年吏民一百九十四户,口九百五十一人……”的记载。大量人口的聚集,这枚乡计简足以说明,那个时候的长沙已是“宜居之地”了。

  这枚乡计简记载了嘉禾四年(235年)临湘县小武陵乡吏民缴纳口算钱的情况。根据简文,小武陵乡嘉禾四年领户194户、951人。研究人员对小武陵乡户籍简进行整理后,发现小武陵乡包括吉阳里、高迁里、东阳里、平阳里、安阳里五里(相当于今天的社区或村),并有确切记载的户数和人口,其中吉阳里36户、173人,高迁里38户、180人,平阳里36户,安阳里约186人。平均算来,每里38.8户、190人。

  有人取名“狗”“鼠”,“黄朝再拜”名刺简为长沙最早的名片

  孙权、周瑜、张昭、鲁肃、陆逊……三国时期,很多人都是单名,这有点像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不再用“卫国”“拥军”“支农”等取名,代之以“睿”“曦”“妍”等单名。

  不过,当你走在大街上,忽然有人高喊“张狗”“黄鼠”,你一定会觉得莫名其妙。但东吴长沙街头却很普遍,根据吴简户籍简记载,其时,长沙老百姓多以“鼠”“狗”“虎”“牛”“豸”等动物名称给人取名或以“野”“奴”“黑”“婢”等难听的字取名。或许名字真的只是一个代号,那个时候的长沙人对这个“代号”并不是太在意。李鼠、邓鼠、黄鼠在长沙街头乱窜,牛狗、马狗、鸡狗在长沙街头穿行,不是奇观亦胜似奇观。

  但是,那时的“士”层却要比老百姓“前卫”得多。“弟子黄朝再拜,问起居。长沙益阳,字元宝。”这枚被称作“黄朝再拜”的名刺简,其实就是现今发现的长沙最早的一张名片。其意为:弟子黄朝恭敬地拜见您,向您请安。我是长沙益阳人,字元宝。

  “名刺”是一种类似于现代名片的文书简,兴于汉末,流行于六朝,以魏晋最盛行。如刘备“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就首先要递上“名刺”。这类东西原只是用于汉朝官场,官员详细写上自己姓名、爵位、籍贯等内容,在一些场合互相投递,以便结交、问候,后来在“士”层逐渐流行。这枚“名刺”简说明,孙吴长沙“士”层社会已很“前卫”。

  “前卫”的不仅仅是“士”层人物的交往,还包括老百姓的婚姻生活。通过对嘉禾四年—六年(235—237年)吏民簿所见夫妻年龄差的研究发现,在低龄段(30岁以下)夫妻龄差小,但随年龄段增高,龄差在扩大,到夫50岁后比妻大10余岁的例子屡见不鲜。夫妻在30岁以下龄差小,而在30岁之后龄差开始扩大,这说明再婚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男性50多岁、女性40多岁,大多是因丧偶或者离异而再婚。“桥大妻曲,年卅八,桥小妻仕,年卅”。从这枚吴简可以看出,一夫多妻习以为常。

  东吴长沙人做买卖等经济活动也较“前卫”,几乎每买卖一次田地都要签一份“合同”。“嘉禾吏民田家莂”是走马楼吴简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共出土2141枚,用杉木制作。“莂”就是可剖分的契约文书,一式两份或多份,用于记录农户租佃田地、收取租税等情况。“嘉禾吏民田家莂”可以堪称中国古代最早、最完整的经济券书,详细记载了孙吴长沙郡临湘县佃户租佃土地的数量及向官府交纳钱粮、布匹等赋税的数额。

  “嘉禾吏民田家莂”如同现代常用的两联单,将佃农租地情况、纳税数量等数据一式两份书写,在顶端大书一个“同”字或作为“同”字简写的几条直线。然后从中间一剖为二,一份留在官府备案,一份由租佃田地的农户保存,官府要核对时,将两份木简合在一起,核对顶端的“同”字能否合准,这也是今天“合同”一词的来历。

  流行20多种疾病其中不乏“怪病”

  但“巨妾”活到了102岁

  在今人看来,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古人的寿命都不会太长。然而,1700多年前,孙吴长沙就有一人活了102岁。

  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人是谁?在古代传说中,最长寿的人是彭祖。据《史记》《国语》记载,彭祖活了八百多岁。那么,彭祖到底是何人呢?据传彭祖是上古五帝中颛顼的玄孙,他先后经历的尧舜禹,夏商诸朝,直到殷商末纣王时,已七百六十七岁,相传他是世上最懂养生之道、活得最长的人。

  毕竟,彭祖是传说中的“仙”,人哪敢和神仙相比?但孙吴长沙有一人实实在在地活成了“仙”,走马楼吴简中,一片竹简上就有“巨妾一零二岁”的记载。

  这个发现,重新改写了长沙百岁老人的记录。

  “石子男成,年五岁,苦腹心病”,“子男惊,年卅六,苦风矢病”……根据走马楼吴简记载,东吴长沙时流行着20多种疾病,其中,不乏“肿足”“腹心病”“盲目”“雀足”等一些奇怪的病例。这些病到底是什么病?吴简中并没有进一步详写,不过,现代医学家通过细致论证,对其中一部分已经确诊。如“盲目”就是眼睛失明;“风矢病”,长沙气候历来“卑湿”,该病即为今天的风湿病;“腹心病”即由血吸虫病所引发的一种后期人体内脏疾病;“雀足”,两足短小或缺失,走起路来像鸟雀一样摇晃,显然是晚期血吸虫病造成青壮年侏儒症的身体特征。这也说明,地处洞庭湖南边的水乡泽国长沙血吸虫病相当严重。东晋医学家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内篇》中就记载了吴楚之地血吸虫疫情。长沙马王堆汉墓中,辛追夫人的肝脏、直肠中发现了血吸虫等寄生虫成对的虫卵。

  在专家看来,这些流行的疾病无疑是孙吴长沙临湘县地域所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不但影响了老百姓的健康状况,而且也是导致老百姓不能长寿的直接原因。令人不解的是,可临湘县的老百姓并非就今人想象的那么短命。“佃父公乘廷,年八十二”“母大女魏年九十五”“母老女□年九十一”……吴简吏民簿中记载有不少高龄者,甚至可以见到一名超过百岁的人:“巨妾一零二岁。”

  关于东吴长沙高龄的人数,有专家集成的185例夫妇中,夫70岁以上的夫妇有25例,最高龄的一对夫妇是夫92岁、妻83岁。据此,专家推测,东吴长沙高龄者不在少数,可能与长沙一带的自然环境、气候有关。“南方阳气之所积,暑湿居之”,根据“泽气多女”等自然现象,这种气候环境往往有利于女性的健康长寿。男字是田字下面一个力字,有人说,男人生来就是在田里劳动的。由于男性长时间地在田里耕作,接触水域和感染血吸虫的概率远远要高于女性。加之战事频发,不少男性血洒疆场。因而,孙吴长沙时“母大女魏年九十五”“巨妾一零二岁”也就不难理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