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年阅读计划详解26:从学而不思则罔谈起

 addccde 2016-10-09

昨天给大家讲了五则《论语》,其中有一则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让我想起叔本华的一段话:


读书时,作者在代我们思想,我们不过在追循着他的思绪,好像一个习字的学生在依着先生的笔迹描划。我们自己的思维在读书时大部分停止了,因此会有轻松的感觉。但就在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了他人思绪驰骋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甚多,或几乎整天在读书的人,虽然可以借此宽松脑筋,却渐渐失去自行思想的能力,就像时常骑马的人渐渐失去步行的能力一样。有许多学者就是这样,读书太多反而变得愚蠢。


读书而不思考,就不可能心领神会,得到的浅薄印象往往稍纵即逝。就像我们所摄入的食物只有五十分之一能够被身体吸收,精神食粮也只有小部分真正成为大脑的营养。 


况且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好像沙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但如果要知道他在路上究竟看见了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有些家长经常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孩子读了很多书,写作能力却不见提高?阅读能力也不见提高?其实原因很简单,读书不在多,关键看有没有“思考”。


写作和深层次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思考二字,而不是光读书就可以的。


最近我们搞的这个三年阅读计划。有个急性子的家长问我:老师,为什么你不带我们啃大部头,而是专找小文章、小故事来读?


原因是,我们这个阅读计划,跟其他任何读书活动可能都不大一样,这计划服务于我们网校的一贯宗旨:培养高级思维能力,培养高水平的思考者。而提高思维能力,最切实的办法不是啃大部头,而是读懂小文章。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就像我以前练乒乓球的时候,开始根本就无法上球台,就是对着镜子在那里练习挥拍。思维能力的提升,也要从基本功抓起。就像我们昨天讲的另一则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先扎根,然后再应用。


现在许多孩子在做什么呢?疯狂阅读,几乎没有思考。


为什么疯狂阅读这么流行呢?因为太容易。太简单。太好操作了。就像英语学习中磨耳朵流行,读经活动中死记硬背流行一样。前者家长只需要丢给孩子一本本的书,后者只需要按按复读机。


而这种粗陋阅读以及学习的结果,就像叔本华所言:得到的浅薄印象稍纵即逝、了无痕迹。无论再好的书,里面的精华也难以吸收,最终读的越多,反而越营养不良。


教育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不要幻想,用最粗陋的方法就可以达到高水平。


但是,一定会有人迎合你的这种偷懒的需要。给你灌一脑子迷魂汤,以为真的就是只要不停的买书,只要不停的按下播放键,孩子就能如何如何,甚至出现什么神奇的效果。这都是糊弄你的。别人可以忽悠你,你自己不要忽悠自己。


在教育方面,谁想偷懒,谁就要做好一无所获的准备。


最近随着我们三年阅读计划的展开,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张口嘴,试着与孩子交流。以前不知道怎么跟孩子交流。现在有了我们不停的讲解与示范,大家开始找到门道,尝到甜头了。交流是所有教育手段中最高级的一种。是教育中的奢侈品。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整天带着孩子参加各种阅读班、作文班、思维班诸如此类。孩子在里面上课,家长在外面枯等。他花了很多钱,但不知道,你放弃了给孩子奢侈品的机会,却花大价钱,让孩子接受粗陋的教育。


把胡萝卜当人参高价买来,却把自家的人参闲置。这是很多家庭的现状。


其实,家长一小步,孩子一大步。


家长如果学点东西,把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充分利用,对孩子的帮助极大。交流是最高级的教育,高级到有些奢侈,只有父母才有这样的便利去给孩子这样奢侈的教育。


教育是高级的智力活动。涉及到方向的选择,方法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涉及到如何扎根,如何走上积累,如何处理好大特长、小特长与应试的关系。如果家长不投入的学点什么,就想自动获得这些高级能力,几乎没有任何可能。


学而不思则罔。先从自己的思考能力以及孩子的思考能力抓起。你不必担心要学的太多,时间来不及。你只需要比孩子领先一步就好。你边学边用,跟孩子一起进步。


总之一句话:不要等到你跟不上孩子的脚步之后再着急。


萧愚 2016-9-20


PS:三年阅读计划系列文章请看本公众号的菜单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