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辛文化遗址

 梦泽赤子 2016-10-09

 北辛文化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薛河故道的北辛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古代先民从事生产活动的理想的区域。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文物普查队来滕县(今滕州)考查,发现了北辛遗址。1978年秋、1979年春对北辛遗址进行了两次历时85天的发掘。发掘面积2583平方米,获得十分丰硕的成果,发掘中获得的含碳标本经同位素C14测定,其年代距今7300年,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母系氏族社会趋向繁荣的发展阶段。

北辛文化遗址


 
     北辛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工具和粟类颗粒。从翻地的石铲、鹿角锄、播种用的尖状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镰,脱粒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出土的陶器来看,其工艺较为原始,陶质有夹沙陶和泥质陶两种,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指甲印纹等等,手工业在北辛时期也出现了萌芽。遗址中还发现了家猪型的头骨,刷新了我国的养猪史。由于北辛文物独特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1982年向全世界公布并编入历史教科书。

北辛文化遗址出土文物(鹿角化石)


   
   北辛遗址的发掘与“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区,新石器时代的一次重要发现,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她将山东的始前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北辛文化遗址陶器

http://www./detail.aspx?node=344&id=2703



北辛文化遗址发掘情况简介

2009-03-05 19:26:27

阅读(214)  评论(0)

系统分类:文化     个人分类:默认      关键词: 北辛 遗址 简介 发掘 文化 情况

      在滕州市官桥镇的北辛村北,薛河故道北岸突起的土岗上,发掘一处原始社会遗址。有田名“寨墙里”,即遗址的中心部位。遗址东依龙山,三面被薛河环抱,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古代居民从事生产活动的良好地区。1964年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会同县文化馆,对本县境内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00米,面积5万平方米。遗址堆积层厚达1.5米以上。1978年秋和1979年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山东队和县文物部门对遗址共同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的遗迹有窖穴和瓮棺葬;遗物有陶器、石器、骨、角、牙器等。遗址收集的标本经过放射性同位素碳14测定,约为7300余年,证明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这里就是一个氏族部落的聚居地,从遗物和建筑遗迹看,均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被国家命名为“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处于母系氏族社会趋向繁荣时期,其居住建筑属庐居形。 
  从房屋的结构造形和营建技术分析,其建筑均为木骨泥墙锥形屋顶,平面呈椭圆形,每一居室面积约5平方米,为半地穴居式,地面以下部分穴坑挖深60~70厘米,坑底经过夯实,为保持穴坑干燥均经过了陶烧。沿坑穴周围发现有柱基,从残存的腐蚀质遗物分析确定为木柱,一般为6根,柱距约80厘米,柱子洞距穴坑边沿一般为20~30厘米,直径20~30厘米,柱基深40厘米。柱洞从纵剖面看洞底呈弧状,据分析鉴定,底部的土层均曾用木棒或石棒砸捣夯实,夯土层上一般尚存有20厘米厚,经过夯捣的砂砾石基础;也有的是仅挖深20余厘米的柱坑,洞底只铺设一块约5厘米厚的石片,有的仅是夯实的土基柱洞。地面以上柱子高度约200~250厘米。 
  从发掘的红烧土块看,有两木棒垂直或斜交用草绳绑扎的痕迹。据分析北辛人在周围柱子顶上,用草绳绑扎横木棒联接,而两柱间用树条编笆里外糊泥形成墙壁。屋盖是用草绳绑扎在木柱上的斜木杆形成圆锥顶,上面结扎树枝糊泥草苫。房屋建造虽不太坚固,但能起到遮风避雨防止野兽侵袭的作用。 
  居室门一般是南向,也有北向或斜向的。据分析这是在人类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由许多小屋,环绕着中心一座公用大屋的格局。有些南向小屋亦可能是一对配偶的居住用房。 
  从门口进入室内,有的是二至三级阶梯式台阶,亦有外窄里宽的斜坡式台阶。门外均有曲尺形挡风墙,一般开口向东。 
  北辛人处在原始社会,火种已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的希望,所以,房屋中间均设有用石块堆砌成的火塘、深20厘米以上,面积一般为30~40平方厘米,用于烘烤、烧煮食物和取暖。 
  北辛遗址的居住建筑为单体房屋,这与其时期相近的河南仰韶、庙儿沟遗址,陕西半坡、姜寨遗址相比较,北辛遗址比它们早1000余年。其相对年代也早于大汶口文化。 
  在发掘的北辛一号房基偏西北方向,有一根柱子往里凹进,房外留出的空地为陶棺葬穴,坑穴为椭圆形,面积约0.35平方米,残存深度一般在35厘米上下。从中发掘一具陶棺,这是用陶器埋葬死婴之地。 
  在发掘的窖穴中,有积存的碳化谷物,厚度达15~20厘米,是当时人们砌筑的储粮仓囤。其形状一般为椭圆形,径长40~60厘米,深度一般在150厘米上下,最深的一个不超过200厘米。 
  在发掘出的有两具完整小猪骨骼的地方,有圈养遗址,似是利用自然坑洼地作为猪圈,因而平面形状不规则,但也进行过修葺,有放置工具的土台,有供猪避雨的壁洞。猪圈的深度一般为1米多,有一处最深的达3米,较浅的猪圈地面以上埋有木柱绑扎成栅栏。为便于饲养,圈坑有加工的供上下的坡道。由此可见北辛人的石制工具和木瓦石工技术且已用于家庭饲养建筑上了。
http://blog.cctv.com/10520954-276054.html



北辛文化
2015-04-30 10:22:43 来源:网络

    摘要:北辛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被认识,开始于1978年至1979年对山东滕县北辛遗址的发掘。它是黄河下游一种原始社会较早期的文化遗址,根据北辛遗址发掘的碳—14测定为距今7300一6300年,它的发现与确立不仅解决了大汶口文化的渊源问题,而且对中国原始社会早期的中国原始社会早期的农业、手工业及渔猎生产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和线索。

   北辛文化时期的海岱地区 一.北辛文化

  1、发现与分布:1964年4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在滕县北辛遗址调查中,采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风格不同的陶器,称之为“北辛类型”。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两侧一带,包括了除胶东半岛以外的山东省大部分地区。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

        2、典型遗址:北辛文化发现以来,经过发掘的遗址有滕州北辛、邳县大墩子、兖州王因和西桑园、汶上东贾柏村、泰安大汶口、邹平苑城、临淄后李官庄、章丘王官、青州桃园等10余处。

  3、文化特征、分期与年代: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建筑,墓葬流行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无葬具,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蚌器十分发达,制作工艺以磨制为主。一般认为北辛文化的年代在距今7300—6100年之间,早期约在距今7300—6800年,中期距今6800—6400年,晚期距今6400—6100年。

  4、地方类型:可分为北辛类型和苑城类型。

  5、社会经济与社会性质:农业、饲养业、手工业和陶器制作业均有所进步;社会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所有制形式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转化。

  二.白石村类型

  1、发现与分布:白石村类型的遗址共发现近40处,分布区域限于胶东半岛地区。近80%位于海边或距海很近的河口两岸,并多为贝丘遗址。

  2、典型遗址:比较重要的有即墨南阡和北阡、莱阳泉水头、长岛大钦东村、乳山翁家埠、福山丘家庄、烟台白石村、牟平蛤堆后和姜家庄、威海义和、荣成河口和北兰格等。其中白石村、丘家庄和河口三处经过发掘。

  3、分期、特征与年代:白石村类型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的遗迹仅在白石村灰沟中发现3具人骨架,晚期的遗迹以柱坑柱洞发现最多,尤以较大的柱坑引人注目;年代在距今6500—6100年前后。

  4、文化性质:白石村类型与北辛文化,尤其是与苑城文化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苑城类型与白石村类型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命名

      北辛时期的经济以农业为主,遗址出土了配套齐全的农耕工具和粟类颗粒。从翻地的石铲、鹿角锄、播种用的尖状角器,到收割用的蚌镰,脱粒用的石磨盘,石磨棒等,对研究当时的农业生产状况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出土的陶器来看,其工艺较为原始,陶质有夹沙陶和泥质陶两种,纹饰有附加堆纹、划纹、指甲印纹等等,手工业在北辛时期也出现了萌芽。遗址中还发现了家猪型的头骨,刷新了中国的养猪史。由于北辛文物独特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1982年向全世界公布并编入历史教科书。

  北辛遗址的发掘与“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区,新石器时代的一次重要发现,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发展的源头,她将山东的始前考古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历史起源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北辛文化得名于北辛遗址,北辛遗址得名于官桥镇北辛村,北辛村地处于薛河故道南岸。薛河是古薛一带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东夷妊薛氏族,因此也就孕育了北辛文化,孕育了东方最早的农耕文明。 北辛遗址是196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薛河两岸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1978年冬和1979年春,由中央考古队和滕县博物馆联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发掘,清理了一批灰坑、窖穴、墓葬,发掘面积约2600平方米,出土有各类石器、陶器、骨器、蚌器等文物2000余件,经碳14测定为距今7300年~6300年左右,属于山东省新石器时代的最早时期,也是母系氏族社会最为繁盛阶段,比大汶口文化早一千多年。由于北辛遗址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面貌,代表了一定的历史时期,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1982年被国务院正式公布并编入国家教科书;1992年被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又被国务院定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辛遗址的发现和北辛文化的命名,揭示了七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此定居并繁衍生息的生活情形,为中华东方文明找到了渊源。

一、从出土的石铲、石斧、石磨盘、石磨棒、鹿角锄、蚌镰和窖藏的谷物来看,当时的农耕生产从耕作、播种到收割、加工已有一套较为完备的工具,原始农业已初具规模

二、通过出土的家猪型动物骨架和鸡、狗等动物遗骸来看,当时的家畜驯化已经开始,畜牧养殖业已近雏形。

三、从出土的陶网坠、鱼镖来看,当时的捕鱼技术已相当高超。

四、从出土的骨针、石纺轮来看,当时开始用野生纤维和动物绒毛进行纺线或编织,北辛先民由身披兽皮过渡到穿衣的文明阶段。

五、从出土的骨器、牙器、蚌器来看,当时的生产工具中截、劈、削、刮等器物已初步成型,制作石器、陶器已有专门分工,手工业已较为发达。

六、从出土的盖鼎、红顶钵、指甲印纹钵、红陶壶来看,当时的制陶烧陶技术已比较先进,这些器物不仅讲究生活的实用性,而且还讲究审美的艺术性。特别是红顶钵,据考古学家说,为东方的彩陶找到了渊源;在一件陶器的底部还发现了一对酷似鸟足的刻画符号,被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誉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因此说,北辛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文明。

  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及江苏淮北地区,目前已发现60多处。作为北辛文化的发祥地——北辛遗址。1982年春,官桥镇政府在此建立纪念碑亭一座。此后,滕州市政府将原城郊乡更名为“北辛街道办事处”,将北留路更名为“北辛路”。按照规划,下步还要建设北辛遗址博物馆,开发原始部落民俗村旅游区,让更多的人来此参观学习,感悟历史。

特征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表现在北辛文化中的农业特征,一是粟粒碳化颗粒的发现,二是大量磨制生产工具的出土。

      在一些窖穴的底部,发现了粟类作物的颗粒,这些碳化了的粟颗粒,是中国北方发现较早的农作物之一,这说明了农业生产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定居生活赖以生存的重要保障。粟是耐旱作物,从地理环境、土质和气候方面观察,北辛文化所处的地带是非常有利于古代人类的居住和古老的农业生产的。因为这一地区的降水量集中于夏季,不及南方年降水量平均,所以,北辛文化的居民很自然的选择具有耐旱早熟之特点的粟作为主要农作物。它的发现不仅证实了中国有发达的原始农业,同时还证实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 

      发现的农业生产工具,石制的有斧、铲、刀;鹿角制的锄等。斧多为打制,主要的平面呈梯形或长方形,是开垦荒地砍伐树木的工具。铲,体形扁薄,平面有呈长方形的,梯形和舌形的,有呈圃角方形的,有呈横长方形的,有的在其刃部遗留有使用痕迹,通体磨光,是翻土播种的工具。石刀,分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的大多利用石片加工制成,略呈长方形;磨制的有略呈长方形的,半月形的,可能作为一种收割工具。鹿角锄主要是利用鹿角的分叉处,把短枝的一侧磨成斜面刃,长枝的一侧为柄部。另外,还有的截取鹿角的一段,将上部进行修整,可安柄。这种鹿角锄,可能为种植时开沟播种或挖坑点种用,也可以作为中耕松土之用。石磨盘、石磨棒和石磨饼为配套器物,是一套粮食加工工具。磨盘的形状有方形的,有近似鞋底形下有矮足的,经过磨制而成,有的盘面因经长期使用作弧形下凹。这些工具都是在原始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这样就为原始农业的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北辛文化的陶器以夹砂黄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有少量黑陶。夹砂陶火候较低,陶胎较厚;泥质陶火候较高,质地细腻。全部陶器都是手制的,尚处在原始阶段,出土的器皿种类单调,造形简单,主要有鼎、釜、罐、钵、壶等。这些陶器均为当时人们的生活用具。 编织、缝纫和制骨等手工业也有了初步发展,在出土的两件残陶器的底部清晰地印有规整的席纹。磨制精细的骨针和陶纺轮的出现,使利用野生纤维和动物毛绒纺线编织,缝制穿着成为可能。因此可以说当时的北辛人们已由身披兽皮、腰围树叶的时代进入了穿衣阶段。北辛文化的人们除对农业生产劳动外,狩猎、捕捞和采集仍是不可缺少的生存手段。遗址中出土的骨镞、鹿角矛形器、弹丸、骨鱼镖、陶网坠、骨梭,以及数量相当多的兽骨、鱼骨和贝壳,经鉴定,有猪、牛、梅花鹿、獐、四不象、貉、獾、鸡、龟、青鱼、丽蚌、中国田螺等种类。这些动物除猪已经是人工驯养外,其余皆为野生动物,都反映了这一事实。综上所述,在距今7000多年以前的时代,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都与现在有着很大的差异,我们的祖先在那样的条件下。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用粗笨的生产工具发展生产,过着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北辛遗址发现后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于199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陶器
北辛文化

  北辛文化黄褐陶鼎,炊器。

  夹砂黄褐陶,火候较低,质地粗疏,手工制作。通高37.5厘米。口径23.5厘米。口微敛,腹深微鼓,下收成尖底,圆锥状高足。口沿外有一周锯齿状窄条堆纹和两两对称的四个小鼻。有盖,呈覆盆状,上置弧形提手。盖与腹部均饰短窄条堆纹组成的曲折纹,壁上残存加工时所留细篦状痕。器形朴实,装饰简练,为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1979年滕州市北辛遗址出土,藏滕州市博物馆。 指甲纹红陶钵,盛器。

  泥质红陶,手工制作。高7.7厘米,口径20.8厘米,底径7.5厘米。器内外施红陶衣,打磨光滑。口微敛,腹微鼓,下部内收成小平底。通体饰指甲印纹,排列有序。制作精巧,纹饰新颖,为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1979年滕州市北辛遗址出土,滕州市博物馆收藏。

  钵形鼎,炊煮器。

  夹砂红褐陶,质地较粗疏,手工制作。通高16.3厘米,口径20.5厘米。敞口,圜底,呈钵形。口沿外侧饰附加堆纹,三足侧扁形,外缘饰齿纹。是新石器时代白石村一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1981年烟台白石村遗址出土,藏烟台市博物馆。

  鸟形规鬲,炊煮器。

  泥质灰褐陶,手工制作。长24.4厘米,高19.1厘米。通体仿鸟形,引颈昂首,尖喙,小圆耳。腹宽肥扁圆,底平,设三矮足,前二后一。脊背两侧各有一小扳金,呈翅形。尾竖起,呈上阔的喇叭形,是为流口。1983年长岛县北庄遗址一期文化层出土,藏长岛县博物馆。




北辛文化遗址

北辛文化发祥地——北辛遗址

北辛遗址位于官桥镇北辛村北部,距滕州市城区约28公里。遗址地处薛河故道南岸的高地上,三面临水,这里是丘陵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相对平坦,土地肥沃。海拔高度127~131米。遗址东西长500多米,南北宽约100米,总面积为5万平方米。

北辛遗址是196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队沿薛河两岸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当时采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风格不同的陶片,推测其年代可能要早于大汶口文化。在1978年秋至1979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队与滕州市博物馆联合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清理了一批灰坑、窖穴、墓葬,发掘面积共计2583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和角器。经碳14测定为距今7300—6300年左右,大约延续了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文化,与大汶口文化有着直接的承袭关系,是大汶口文化的源头,北辛遗址以其独特的文化面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

北辛遗址的石器种类很多,分打制和磨制两种,打制石器制作虽较简单,但器形相当完整,有斧、铲、刀、敲砸器和盘状器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器身扁薄、平面略成梯形、横剖面为扁椭圆形的石斧,用于砍伐树木或开垦耕地,是一种用途较广泛的工具。磨制石器通体磨光,制作比较精致,有铲、刀、镰、斧、锛、凿、磨盘、磨棒、磨饼、杵和匕首等。磨制石器中铲的数量最多,形状各异。石铲器形较大,以硅质灰岩为主要石材,质地较软,容易打磨,这种石铲安柄后成为一种翻土工具,有的刃部长有约7厘米的纵直磨痕,说明这时期的翻土深度还是相当浅的。从遗址中发现的一些由残石铲改制的石器,可知当时的人们很珍惜磨制石器,努力做到物尽其用。加工粮食的工具有磨盘、磨棒、磨饼,这里的磨盘为圆角长方形或鞋底形,还有长三角形,以后者居多,下部有矮足的磨盘甚为罕见,仅发现一件。另外,还发现了翻松土地用的工具鹿角锄。从这些遗物中可以看出7000年前的先民在原始农业生产劳动中,已经创造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耕耘、播种、收割、脱粒等工具,说明当时的原始农业初具规模,已经进入锄耕阶段。在一些陶钵的底部,还发现有粟糠的遗物,充分说明了农业生产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定居生活得以巩固的重要保障。

其它出土的生产工具也颇丰富,如骨器、角器、牙器还有蚌器,制作精致,形式复杂,制作过程一般经过截、劈、削、刮等方法制成器物雏形,最后打磨表面。器形除镞、鱼镖、鹿角锄、蚌铲、蚌镰等与农业、渔猎有关的器物外,还有凿、锥、匕、针、笄、梭形器等。这说明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只靠农业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还要靠狩猎、捕捞、采集来补充食物,这些生存手段也是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北辛时期,手工业生产开始萌芽,出土的器物中以陶器最具代表性。北辛文化的陶器均为手制,多为黄褐色或红褐色的夹砂陶,泥质陶较少,一般为红色。夹砂陶多为在粘土中夹细砂,少数掺碎蚌片,能降低陶坯的变形与破裂。因此夹砂陶器又常用作炊具,种类主要有鼎、釜、深腹圜(huán)底罐、小口罐、钵、碗、盆、盘、壶和支座等。大的陶器多采用泥条盘筑法,器形不甚规整,手制痕迹比较明显。陶制工艺尚处在原始阶段,陶器的形制与装饰花纹集中体现了北辛文化时期的造型艺术,陶器的纹饰有堆纹、篦纹、乳钉文、压划纹、指甲纹、锥刺纹、席纹等。其中的盖鼎、指甲印纹钵和红顶钵为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

纺织、缝纫和制骨等手工业也有了初步发展,在一些陶器的底部清晰地印下了规整的席纹,主要采用一经一纬的人字形编织法,还有的多经多纬,原始的编织已经出现。纺轮及网坠的发现,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利用野生纤维和动物毛绒为原料进行纺线和织网,证明还存在纺织这类家庭副业。遗址中还出土了一定数量的骨针,这些骨针磨制精细,尾部有穿孔,说明人们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细的纤维给自己缝缀简单的衣裳,可以说北辛人已进入穿衣阶段。

此外,不止一次地发现了成堆的动物骨头,经鉴定是“家猪型”成年猪,同时还发现了狗、鸡等动物遗骸,由此可见北辛先民已开拓了养殖业。猪的饲养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需要粮食加工后,产生的糠皮作为饲料,反映了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家猪饲养业也兴旺起来。

北辛文化墓葬发现很少,婴儿使用瓮棺葬,瓮棺葬用两件相对的深腹圜底罐或鼎为葬具,掩埋在居住区的附近或房基下面。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亦盛行这种瓮棺葬,有的还在葬具的一端凿一个小孔,意思是可以让孩子的灵魂自由出入。成人葬式为仰身直肢,少数墓有一两件随葬品,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水平的低下和物质生活的贫乏。

北辛文化主要分布于泰沂山系南、北两侧一带,包括了山东大部分地区,还有江苏淮北地区,甚至河北等地都有同时期的遗存。1992年,北辛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桥镇政府于1992年3月在遗址处建起了“北辛文化遗址”纪念碑亭。

http://mp.weixin.qq.com/s?src=3×tamp=1476014539&ver=1&signature=4lGkgANpcLCFC1QgNcETsEyN-lrenu7O1gnhHmPW5t2p*X2sUUxLNnNAR00BC0vcSjI4vsEsSib7f-A9E7VqQSUqQsCQhzY2K8Y*9*S7tfX-7JDtd8F491eCNvPir41F93PbTTJ0oPTFdKojAlZXGMy5o0bTgu0*iEZ758eApOk=





潍坊发现北辛文化遗址 居住历史向前推进2000年
2009年11月26日 08:18   来源:齐鲁晚报   记者 张焜 孙国祥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宫德杰指着一段土墙说,遗址就是从这里发现的。孙国祥 摄

    前段时间结束的潍坊文物普查传出重大发现,考古人员几个月前在东上林村和吴家辛兴村附近发现的古遗址,日前被专家认定为是距今7000多年的北辛文化遗址。这块国内罕见遗址的发现,将临朐有人居住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2000年。 


    神秘石头现身刻有奇怪图案 

     2009年4月份的一天上午,临朐县博物馆研究员宫德杰和同事来到临朐县龙岗镇吴家辛兴村西的农田中进行文物普查。农田里一块有刻痕的石头令他的眼睛一亮,这块石头有一位成年女性的拳头大小,厚约0.1米,表面明显被打磨过,已有断裂残缺的痕迹。 

    这个时候,同事的声音从对讲机中传出。同事在附近发现了很多陶片,和在临朐以前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里的陶器不同,年代应该还要早。 

    随后的两天里,宫德杰和同事们几乎一直在吴家辛兴的田地里转悠,不断找到陶片、石器等古物。 

    赴省城找专家确认北辛文化 

     2009年5月27日上午7点40分左右,宫德杰又和同事们来到龙岗镇东上林村附近普查。在观察高出路面1米多的河边台地断崖面时,他就发现断崖层里有一些纹路很奇特的陶制品残片。将陶片挖出后,他发现这些陶片与4月份他在吴家辛兴发现的很类似。他和同事们推断,在东上林村和吴家辛兴村附近,可能存在同一个时期的大量遗址。 

    果不其然,馆员们陆续发现了很多陶片、石器以及墓葬。宫德杰跟博物馆馆长衣同娟商量后,带着一大堆标本赶到了济南,拜访了山东大学考古专家栾丰实和方辉教授。当看到那个刻有放射形线条的石器后,专家们都变得异常兴奋。7月份,专家们在细致的现场勘查之后,初步确定在龙岗镇存在着大量较为完整的北辛文化遗址。在此之前,在临朐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是由距今约5000年的中晚期大汶口文化遗址。也就是说,临朐有人居住的历史被整整前推了2000年。 

    遗址面积之大全国非常少见 

     11月21日,跟着宫德杰,记者来到临朐县东上林村,从1米到3米不等高的河边台地断崖中,记者看到了不少北辛文化遗址。宫德杰说,遗址大多位于东上林村东南的河边台地上。遗址西南部断崖处暴露有文化层、灰坑、墓葬、壕沟、红烧土等遗迹遗物。由断崖观察,北辛文化层厚约0.5至2米不等。 

    对于这块埋藏在地下近10万平方米的北辛文化遗址,山东大学考古专家方辉说,这些遗址是目前他知道的在临朐境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后李文化是山东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约8200至8500年,之后便是北辛文化,这样的遗址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非常少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