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味文学 走近中华文明发源地—磁山

 好了明理 2017-08-13

历史文化游

百味文学 走近中华文明发源地—磁山

走近中华文明发源地—磁山

申礼成 张海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卓越辉煌。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洪水图腾蛟龙,

烈火涅槃凤凰。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着,惟我无双;

和天一地共存,与日月同光。

百味文学 走近中华文明发源地—磁山

北京,中华世纪坛,沿圣火广场北面台阶而上,一条长262米用青铜铸成的甬道中央3米宽的青铜板由南向北携刻着距今300万年前人类出现到公元2000年的时间纪年,凝练的文字记述着中华民族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重大历史事件。漫步甬道,犹如穿越漫长的时间隧道,体味中华民族的风雨沧桑和辉煌历程。在公元1972年这块铜板上,赫然标示着“河北省武安县发现磁山文化遗址”。

磁山文化遗址位于太行山东麓,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东约1公里处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东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7公里,是我国最初发现的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总面积14万平方米,分上下两个文化层,文化层厚1至2米,不少窖穴深达6至7米。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为寻找我国更早的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贵的线索。1972年冬,当地群众在开挖水渠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沉睡在地下的原始村落—即现在的磁山文化遗址。后经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多次发掘,发现和出土了大量的遗迹和遗物。除发现房基、灰坑及粮食窑穴外,还出土了约五千余件陶、石、骨、蚌器与筒形直壁盂,鸟头支脚等器物和大量的家禽、家畜骨骸,炭化粟、核桃。这个遗址是一个新石器文化遗址,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新石器研究的空白,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原始文化类型。

如果说,在8000多年前,地球上许多地方还是鸿蒙未开的话,而这里的人们已经种植谷物,饲养家禽,制作生产、生活用具,烧制陶器……进入了人类最早的文明。我国已故著名考古专家夏鼐先生指出:“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它为研究和探索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丰富、宝贵的地下实物资料。

考古专家鉴定:磁山文化遗址是我国北方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距今约7500年—10000年,正是原始文明盛世伏羲神农时代。它的发现不仅填补我国新石器时代时期文化的空白,也为农业的起源提供了大量直接证据。

因它位于发现地武安市磁山村,遗址中出土文物,内涵丰富,有一个新的组合特征。1976年按考古文化命名以第一次发现地命名的惯例提出“磁山文化”概念。随后,1986年12月,在全国磁山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定出土文物发现为“磁山文化”,故命名为“磁山文化”得以公认。1988年1月13日,磁山文化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磁山文化的发现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它汇聚了古老而神秘的黄河文化和伏羲神农时期原始农耕文化文明为一体,它是东方文明文化发祥地的摇篮。您知道谷子是什么时代培育成功的吗?你知道家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您知道核桃的故乡在哪里吗?·····这些在磁山文化遗址中都能找到答案。因而被中外考古界誉为“中华文明源圣地”。

遗址中的坑穴,有圆形的、有椭圆形的、还有长方形的。较大的圆形坑,还保留有柱洞和门道,据考证,那原是磁山先民当时用茅草盖顶的半地穴式居住房屋;那引人注目的长方形坑穴,是当时储藏粮食和食物的窑穴。据考古专家估计,粟谷的贮量在十四万斤以上。那些圆形的和不规则的坑穴,是当时人们用来存放生活用品的地方。在发现的88个窖穴(灰坑)内有堆积的粟灰,一般堆积厚度为0.2-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达2米以上,数量之多是惊人的。这些粮食刚出土时,尚有部分颗粒清晰可见。这一发现,把中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八千多年前,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农业史中对植粟年代的认识。磁山遗址粟的发现,推翻了以往公认的“粟”是从埃及、印度传播而来的结论,改写了历史。磁山不仅是世界上粮食作物—粟的最早发源地,也是世界上家鸡的最早饲养地,还是中国家猪和中原核桃最早的发现地。出土的家鸡骨说明,早在公元前54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家鸡,比世界上认为家鸡起源于印度(公元前2000年)早3000多年;遗址中发掘出土的炭化胡桃,比史书上记载的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核桃早5000多年。

百味文学 走近中华文明发源地—磁山

遗址内农业生产工具和粮食加工工具的使用,以及粮食堆积的大量发现,证明磁山人已经摆脱了蒙昧状态,已经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并种植粟类作物。农业的发展,为饲养家畜提供了物质条件,而遗址内出土的狗、猪、鸡等家畜骨骼,又是当时人们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佐证。

考古专家的鉴定和学术论证认定:早在8000多年前磁山先民就已经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形成了相当稳固的定居部落,并由自然采食发展为以农业经济为主,即种植粟,黍等作物,并驯养少量家畜和进行渔猎。这是人类经济生活的一项巨大变革,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告别饮血茹毛旧时代,开创种谷养畜新纪元。

磁山遗址发现的房子为椭圆形和圆形两种。半地穴,深约 1.2米,长3米,宽2米。前有一坡道或台阶。房内堆积很多,芦苇压印的烧土地当是房子墙壁或屋顶的遗存。窖穴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等几种,以长方形为最多。有的窖穴底部有一块大砺石,周围散布很多石块、石片、残石器和石器成品,可能是当时石器加工场所。有的底部发现在石磨盘和石磨棒旁放一陶罐。粮食窖穴形状多长方形,深度在3~6米之间,底部有腐朽的粟灰堆积,厚度一般在0.5~2.5米之间。另外还发现近百处由石磨盘、磨棒和陶盂、支架、三足钵、小口长颈罐等成组器物堆放在一起的迹象,最少 3件,多者达20余件,它的性质还有待研究。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骼及植物果实。陶器多手制,火候低,陶质粗糙,造型简单,器形不规整,器壁较厚,以夹砂陶为主。羼和料有石英、粗砂、细砂和云母。颜色有红、褐和灰褐 3种。据出土红陶样品的测定,烧成温度为 700~930℃。器表多素面,纹饰以浅细绳纹较多,还有编织纹、附加堆纹、剔刺纹等。泥质红陶胎厚,火候低,光洁度差。器形有倒靴式支架、直壁平底盂、三足钵、小口长颈罐、漏斗形器、舟形盆、罐、圈足罐、豆等,以支架、盂最有代表性。另外还发现一些微型陶器,可能是祭祀用的冥器。石器有斧、铲、锛、凿、镰、磨盘、磨棒等。以斧的数量最多,有通体磨光,也有局部磨光,器形一般都较小。出土骨器数量较多,有铲、针、笄、镞、鱼镖、梭、锥、匕、饰等。蚌器有铲和装饰品。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包括兽类、鸟类、龟鳖类、鱼类、蚌类等 5大类、23种。家畜家禽有犬、猪和鸡。

磁山遗址大量陶器,石器出土文物,有其独特典型特征:陶器、石器制作粗糙,具有一定原始性。敞口直壁平底夹砂红褐色陶盂、陶支架是作炊具用的,是磁山文化陶器群中代表性器物。同时,还发掘出大量加工粮食用的,长约半米,端部稍尖,底部常有四足或三足,琢制石磨盘,和与之匹配的石磨棒,还有琢制不精舌状扁平石铲,断面椭圆形石斧、石锛以及大量的敲砸器、研磨器等生产工具。

国内外易学专家还考证磁山文化与伏羲画八卦是同一时代。磁山先人,建筑半地穴房屋,门朝南方或东南,修置的台阶皆为三阶,房居相当于离巽二门。到科学发达的今天,中华大地的台阶都是单数;陶蓍草器:它是“立竿见影”,以测“日影长度”,掌握方位、节令,以指导农作陶制祖形器;磁山遗址出土大小陶丸,是计算粮食产量和库存的“筹码”,形成了后来的易经术数,为八卦之源。从磁山文化出土遗物来看,充分体现了先民的聪明才智,充分证明了当时就有了数字,创造了八卦符号,用他们的智慧趋吉避凶,平安生存。

磁山文化——中华文明源。

百味文学 走近中华文明发源地—磁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