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城镇化——乡村文化的没落

 风平浪湧 2016-10-10
  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空心化、乡村凋敝的趋势越来越突出,“以前到处种满了庄家和蔬菜,现在到处都是荒地野草;以前村庄规划有序,中间空地是孩子们的乐园,现在私搭乱建成风,一些村民搬走后房屋倒塌,一片颓废”,类似的景象频频见诸各种版本的“回乡笔记”,令人不胜唏嘘。中央提出,城镇建设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所有这些反哺农村、保护乡村的努力,都是为了保护我们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让城乡居民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更多认同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是一个以家庭血缘为基础的“礼俗”社会,重视“法礼”和崇尚自然是传统的中国乡村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它构成了延续中国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精神支柱。这种文化的认同,既形成了指导和制约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即通常所说的乡规民约;又形成了在构建乡村核心与精英阶层特质——文化、道德、技能上的权威,表现为“重德不重法”“重义不重利”“重教不重罚”三个文化特质。这种文化和价值观与城市完全不同:城市是法治社会,靠法律和警察维护社会治安,而农村是靠人与人的关系来维护村庄的和谐,农村可以不要警察,而城市一天没有警察就彻底瘫痪。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于工业化、城镇化大背景下的当代乡村建设运动,使这种底蕴深厚的传统乡村文化逐渐被快餐式的城市文化取代,重伦理、尊乡仪、敬老爱幼、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扶困济贫的传统价值认同被视为守旧、封建或不思进取;自我、冷漠,甚至唯利是图被视为当代人生存方式的新宠。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逐渐被人为地割裂,甚至遗忘。在乡土社会中养成的生活方式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处处发生流弊。于是“土气”成为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还乡的去处。另外,农村人财物的不断流出,尤其是农村精英人物从农村流出,也极为致命。传统的乡村社会,是官绅双管的“双轨”模式,乡村精英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人和道德标杆,对乡村社会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当下即便是留在乡村的那些有文化、有知识、有影响力的群体,要么走向老年,要么热衷于经济而淡漠政治。

  乡村文化认同的逐渐衰亡,经由这“一进一出”两个路径造成,两者叠合在一起的结果是维系传统村庄秩序的制度被破坏,而新的制度又生长不起来,新的村庄共同体无法建立,经济协作无法达成、无力抵抗地痞、无力解决社会共同面对的道德难题……在村民原子化的基础上,内生村庄秩序没有根基,在所谓的民主选举程序下产生的许多农村的基层架构,因不适应中国乡村这块土壤而无法对乡村社会的维护实施有效的管理,村庄越来越不能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秩序,也越来越不适宜居住。

  同时,“漂移中的中国,流动中的农民”开始在乡村引发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离婚率急剧上升,几千万留守少年儿童由于亲情的长期缺位,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此外还有难以计数的空巢老人。“去精英化”的状况进一步削弱了村民对于村庄的心理认同感,文化生活的萎缩和现代传媒带来的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又在这本就散漫的个体中竖起了一道道高墙。

  农村正在走向一种缺乏有效组织管理的散漫状态。 (沿溪村 姚德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