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诗

 老刘tdrhg 2016-10-10

三国诗

 曹操

 
  汉末群雄割据,在乱世之中,曹操、孙权、刘备逐渐崛起,经赤壁之战,成三分之势。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即帝位,国号蜀;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由此,三国鼎力正式形成,及至280年晋灭东吴,才又一统中国。
 
  在汉末混战到西晋统一的这短时间里,虽然政治上三国鼎立,纷争不断,但在文学方面,文人骚客辈出。而在诗歌方面,汉乐府余韵犹存,五言诗更是不断发展与成熟。
 
  五言诗的起源
 
  在汉乐府中,《铙歌》中有杂言中夹以五言的诗句,《相和》、《清商》中亦有不少纯粹的五言诗。除此之外,西汉流行的歌辞皆杂言中夹五言。这些虽不能证明五言诗起源于哪里,但却可以看出在西汉时,五言诗已经处于酝酿期。及至东汉,应亨、班固、蔡邕等文人的出现,则代表着五言诗创作的开始。一般将班固的《咏史》看作是最早的完整五言诗,而《古诗十九首》则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而这也为三国乃至魏晋五言诗的发展与成熟做好了铺垫。
 
  从汉末混战到西晋统一,大致可分两个时期:一是建安时期,一是正始时代,。而在这两个时代,在五言诗的创作方面,皆涌现出了不少有才学之士,建安时期以“建安七子”、“三祖陈王”为代表,正始时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
 
  建安时期
 
  1.“建安七子”。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七子”之称,始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在七子中,王粲、刘桢的地位较高。诗歌方面,孔融的《杂诗》两首,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徐干的《室思》皆脍炙人口,但刘桢《赠五官中郎将四首》中的第三首,以及王粲《七哀诗》的“西京乱无象”一首成就较高。
 
  2.“三祖陈王”。 在诗歌方面,除了七子较为出众外,“三祖陈王”的成就亦较高。沈约在《谢灵运传论》里说:“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三祖陈王咸蓄盛藻。”“三祖”指的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以及魏明帝曹叡。而“陈王”指的是曹植。
 
  (1)曹操,字孟德,著有集三十卷,逸集十卷,存诗二十二首,皆为乐府。这些诗既有拟乐府而作,亦有曹操自己的创作。代表作《步出夏门行》、《短歌行》。
 
  (2)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著有《典论》,存诗四十四首,半为乐府,半为徒诗,其中《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与《清河作》较佳。
 
  (3)曹叡,字元仲,曹丕之子,有集七卷,今存诗十一首,诗作成就不高,《长歌行》尚可。更多古诗词学习内容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
 
  (4)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曹植的作品,编集较早,版本也较多。其诗作既有徒诗,又有乐府。曹植的人生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段从公元192年至211年,主要是“诵读诗论辞赋”之时,这时的曹植的创作只有一篇《感甄赋》;
 
  第二段从211年到220年,主要是被任命官职,从政之时。创作了《离友》等十二首徒诗,五言诗中赠送应玚、徐干、王粲、丁仪的诗七首较佳;
 
  第三段从220年到226年,这一时期曹操卒,曹丕称帝,曹植受到曹丕压迫,创作较少。较好的诗作是《七步诗》和《赠白马王彪》七首。
 
  第四段从226年到232年,曹丕去世,其子曹叡即位,曹植闲散以终老。创作的诗作也较少,仅《杂诗》六首尚可。而其乐府诗,虽存诗较多,但因年代已不可考,故未进行时间的划分。《悲歌行》,《白马篇》、《妾薄命》是其杰作。
 
  (以上所述,详见于陆侃如、冯沅君所著《中国诗史》)
 
  正始时代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人。在这七人中,阮籍和嵇康成就较高。阮籍以其八十二首《咏怀诗》著称于世;而嵇康的代表作是《幽愤诗》和《赠秀才入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