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武门政变前夕,长安城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等待MYLOVE 2016-10-10

高成 时拾史事

玄武门政变前夕,长安城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玄武门政变在唐宫爆发。在政变前夕,李渊决定支持何方?李世民的处境如何?优势还是劣势?李建成运用了哪些手段?……

玄武门政变前夕,长安城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随着太子与秦王的矛盾逐渐激化,李渊这个当父亲的尴尬了,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是自己的嫡子,都是自己的功臣,手心手背都是肉,他该何去何从?不管哪一方走向毁灭,都是他不愿意看到的。齐王李元吉曾请李渊杀秦王,李渊不同意,别说虎毒尚且不食子了,秦王立有大功,杀了他寒了人心,以后谁还愿意替朝廷效力,“彼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听罢,李元吉不甘心,再次请求,说秦王派人在洛阳那边收买人心,还违背您老的敕令,这不是谋反是什么!李渊听后依然没有同意。

玄武门政变前夕,长安城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影视剧截图

为了保全二儿子,李渊还想让李世民外出避祸,他说:“观汝兄弟似不相容, 同处京邑, 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 居洛阳, 自陕以东皆主之。仍命被建天子族旗, 如汉梁孝王故事。”结果李世民不愿意走,太子和齐王也不愿放走秦王,如果他在长安城里,还容易解决;要是到洛阳,形成割据势力,则尾大不掉,容易诱发内战。到那时,再想限制他就难了!

失势:政变前后的李渊

李渊到底偏向于谁呢?史书中有说法,认为李渊此时不认可太子,更倾向于李世民,他曾邀请秦王当太子,结果被秦王婉拒了。这种说法应该不是史实,因为玄武门之变后,太子、齐王已死,如果李渊倾向于秦王,直接把太子之位给李世民不就行了。可结果呢,在政变之后,李世民派了“擐甲持矛”的尉迟敬德去见李渊,把人家李渊吓个半死。按理说,你一个武将见皇帝,为了安全起见,绝不能让你拿着武器的,可是尉迟敬德却能,这明显是皇帝身边的武装已经被解除了,李渊已经在掌控之中。李世民可以派长孙无忌去见李渊,也可以派房玄龄,可是派谁去不可以,偏偏派尉迟将军,还是全副武装的,这明显是逼宫。要是李渊和李世民是一条心的,怎么可能上演这么不和谐的一幕!

再看看李渊当太上皇以后的生活,也可以窥见一斑。贞观六年,监察御史马周上奏,说太上皇把他住的地方让给你,自己搬到了“尚为卑小”的大安宫,居住环境不如以前,是不是“宜增修高大,以称中外之望”,还有,陛下您去京师三百里外的九成宫避暑,却不带太上皇,把他留在炎热之地,我们这些做臣子的都很困惑,“愿速示返期,以解众惑”。李世民对父亲的做法,大臣们都有些看不下去。

为了消除大臣们的疑虑,两年后,李世民开始“亡羊补牢”,他得知李渊患上风疾,便多次邀请父皇去九成宫避暑,李渊闻讯后,就是不去,九成宫是隋文帝去世的地方,我健康的时候你不叫我去,现在身患重病了,你却这么积极,什么意思啊!实在是太不吉利了。不久,李世民又下令给病中的太上皇造大明宫,太上皇不是房子太小,避暑不便嘛?那就给他造!不得不说,李世民会挑日子,早不造,晚不造,偏偏这个时候造,李渊都快七十了,又老又病,哪能活到入住的那天,果然,宫殿没造好,他就驾崩了。

李渊生前的亲信裴寂,也早被李世民罢免,直接撵回家,唐太宗曾对裴寂说:“武德之际,货贿公行,纪纲紊乱,皆公之由也”,武德年间朝纲紊乱,都是你的错!虽然矛头指向裴寂,但间接体现出了对父皇的不满,朝政混乱,李渊作为皇帝,难辞其咎,绝对是是第一责任人。

太上皇驾崩后,李世民听从房玄龄的建议,丧事从简,降低献陵的封土高度,次年,长孙皇后也病故了,在为皇后和自己修坟时,虽然说要节俭,但出手相当阔绰。他还在皇宫搭了个高台,用以遥望昭陵,表达对皇后的思念之情。有一次,他邀请魏征一起登台,魏征揣着明白装糊涂,说不知道昭陵在哪,李世民就给他指了指。随后,魏征话中带刺,故意说了一句:“臣以为陛下望献陵,若昭陵,臣固见之矣。”,心里只有爱妻,少有父皇,可见李世民对李渊的态度。

玄武门政变前夕,长安城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昭陵

因此,从李世民登基前后的种种表现看,父皇已经走向了他的对立面。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李渊做出选择,他决定支持李建成,李建成是嫡长子,具备一定的能力,已经当了好些年的太子,处理政务时没有太大的过错。要是因为李世民军功大就立他为太子,不利于皇位继承的稳定,当初所以有这个制度,是为了维持统治集团上层的和谐,如果后世子孙看到皇位是可以抢来的,肯定会尔虞我诈、不择手段,介时骨肉相残,流血牺牲就史不绝书了。十几年后,当李世民处在同样的位置,深深明白了这一点,他废黜了爱子魏王李泰,借机告诉人们,太子之位不是能争来的。

抉择:李渊更倾向于太子

武德末年,李渊纠结的最后,决定在保证李建成太子地位的前提下,削弱秦王的势力,最终废掉他的权力,但同时也要保全李世民的生命。从权力斗争的角度看,李渊的所作所为明显不利于秦王一边,李世民早就招募人才,发展势力,有主宰天下之心,怎么可能甘居人下,当父皇成为了自己的政敌,李世民对他就不会有好脸色了。接下来我们看看李渊支持李建成的具体事例。

武德七年,与太子关系密切的杨文干被人告发,理由是运送铠甲、私募壮士,与李建成图谋不轨。李渊闻讯大怒,亲笔写下诏书,让正在长安监国的李建成到仁智宫来。李建成心里非常害怕,担心摊上大事了。太子舍人徐师谟趁机劝李建成起兵,詹事主簿赵弘智则劝李建成向父皇请罪。李建成一点都不傻,要是听从了后者的建议,造反就坐实了,他是太子,李渊年老,天下迟早是他的,何必去造反?要是真这么做了,李渊肯定会让同行的李世民带领大军镇压,如此一来,他招架不住,李世民就要取他而代之。

太子快马加鞭来到仁智宫,叩头谢罪,深深忏悔,父皇怒气不减。不久,李渊派李世民征讨杨文干,承诺事成之后,立秦王为太子,并将李建成贬往蜀地,孰料李世民前脚一走,李元吉、封德彝、嫔妃立马求情,李渊就变卦了。前面说的通通不算,李建成仍然是太子。可见李渊前面说的是气话,心平气和后,心里更认同的还是李建成。嫌疑解除,“复遣建成还京师居守。惟责以兄弟不睦”,把太子的近臣王珪、韦挺都予以流放,当替罪羊。

有人怀疑此事是秦王的阴谋,告密者其实被李世民收买了,目的是激怒李渊,借刀杀人,但最终被封德彝等人识破,才没有得逞,在流放的名单中,不仅仅包括王、韦二人,竟然还有杜淹,他可是李世民的人呀,表面上看,李世民并没有过错,为什么要流放杜淹呢?他扮演了什么不可告人的角色?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李渊对李世民的印象应该更坏了。

玄武门政变前夕,长安城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后来又有人对李渊说,突厥之所以屡屡进犯关中,是因为人口财富都在长安,如果我们把长安城付之一炬,突厥肯定就不会进犯了。李渊以为然,派人到湖北一带考察地形,准备迁都,相比长安城,还是命更重要。李建成、李元吉、裴寂纷纷表示支持,皇上太英明了。李世民则坚决反对,李建成听后挖苦道:“昔樊哙欲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秦王之言得无似之!”认为李世民太自不量力了。这时李渊与李建成站在一起,与秦王政见不同。

疑点重重:太子直接谋害秦王?

史书上说李建成在此期间,心狠手辣,多次谋害李世民未果。对于这样的记载,史书自己都承认有问题,《资治通鉴》在介绍贞观十七年的历史时,曾提到唐太宗对房玄龄编撰的国史不满,要求他和许敬宗等人修改。尤其是对玄武门之变的记录,不能写得遮遮掩掩,要“直书其事”,避免后人猜疑。有人就会问了,李世民既然要篡改,为什么不把李建成这个人物直接从历史中抹去呢?原因很简单,根本做不到,李建成是李渊起兵以来的重要人物,还当了九年的太子,天下百姓可能不知道州县长官是谁,但稍微有点常识的都会知道皇帝和太子是谁,众所周知的事情,如何能够抹去?

那能不能把杀死兄长的事情抹去呢?这个也基本做不到,政变当天直接参与的人有几千人,结束后,东宫、齐府瓦解,李世民为了笼络人心,稳定政局,下令对余党不予追究,这么多人进入民间,虽然不能明着说,但可以私下说,一传十,十传百,也是瞒不住的。所以李世民给此事定了个基调,即“周公诛管蔡”,在史书上,写是要写的,但要把将权力之争改写为正邪之争,将李世民塑造成大义灭亲的英雄。既然唐太宗已经是正面典型了,玄武门发生的事情当然就可以光明磊落的写出来了。

如果真的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房玄龄他们如实写就是了,何必有所顾忌?李世民又何必让他们重写?毫无疑问,在当年夺位的过程中,李世民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制度与伦理道德,他需要美化自己,丑化李建成。比如毒酒事件,事情发生在武德九年六月,说李世民到李建成那里喝酒,结果李世民喝完,肚子剧痛,吐血数升,幸好有淮安王李神通搀扶,才勉强回到宫里。李渊得知后,没有做任何调查,也没有任何惩罚措施,只是告诫李建成:你弟弟向来不善饮酒,以后不要找他喝了。

此事可以说是疑点重重,都这个时候了,离玄武门之变只有几天,两人剑拔弩张,都视对方为最大的对手,马上就要对砍了,怎么可能相邀一起喝酒?李世民就不怕太子有诈?还有,李建成既然想杀秦王,以他的地位、势力,连个像样的毒药都拿不出来?周围就不会布置伏兵?真动了杀心,李世民绝对出不了东宫的门。而且秦王吐了这么多血,身子骨受得了嘛,当时又不能输血,他身体受到这么大的打击,怎么在几天后的玄武门前,又表现得如此生龙活虎,还亲自搭弓射箭,送哥哥上路?无需赘言,漏洞太多了,堪比故事会。

乾陵鸵鸟

还有一个烈马事件,李渊在城南狩猎,太子、秦王、齐王都去,李渊让三个儿子比赛,看看谁更棒。正巧李建成有匹胡马,“肥壮而喜蹶”,于是就让李世民骑,想要暗害他。结果李世民骑的时候,马蹶多次,李世民也上马多次,最终安然无恙。此事也是有疑问的,双方的明争暗斗都到这份上了,李世民怎么会放心骑李建成的马,他有昭陵六骏,又不是没有好马?他打了这么多仗,连马的好坏都看不出来?马蹶一次,知道是害你了,李世民怎么还上去好多次?这场比赛是在父皇面前进行的,太子敢当着李渊的面用这种拙劣的手腕,害自己的弟弟?秦王善于骑术,万一没害成,自己反倒说不清楚,落人口实。

当局的招数:老虎拔牙

要是李建成真的想直接终结李世民的生命,史书照实写就是了,何必虚构些荒谬的事例呢?由此可见,李建成跟李渊的态度一致,并没有直接杀死李世民的意思。他要做的,是先削弱秦王府的力量,让李世民陷入单打独斗,然后废掉他的权力。秦王身边的人才被赶走了,李世民就好比是被拔了牙齿的老虎,毫无攻击力。至于事成之后,杀不杀李世民,不得而知。李渊在位时应该不会杀,等李建成登基了,杀或者不杀都有可能,想知道,哪天穿越回去问问他。秦王府的文臣武将里,太子最为忌惮的,主要是尉迟敬德、程知节、房玄龄、杜如晦,前两人勇猛无比,后两人“房谋杜断”,都是眼中钉、肉中刺。

玄武门政变前夕,长安城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尉迟敬德像)

为了收拾他们,李建成、李元吉给尉迟将军送了一车金银,送礼的同时,还附带一封书信,上面说:“愿迂长者之眷,以敦布衣之教。”怎么样,交个朋友吧。孰料尉迟敬德敬酒不吃吃罚酒,强硬地拒绝了,说我绝无二心,李建成勃然大怒,派刺客去刺杀,刺客也知道尉迟敬德的水平,看他在屋里躺尸,不敢进去。一计不成,再来一计,又让李元吉诬陷尉迟敬德,尉迟敬德下狱,判死刑,李世民坚决反对,才没有杀。朝廷还把程知节外放康州当刺史,把房玄龄、杜如晦都驱逐出秦王府,翦除李世民的羽翼。

不久突厥进犯,李建成又建议由李元吉代替李世民出征,秦王府的那些将领、精锐之师都要听齐王调遣,高祖同意了。像任免官职、派将出征这样的大事,没有皇帝的许可是做不到的。程知节等人的背景,李渊又岂能不知。他批准这些事的目的,就是帮李建成减小威胁,控制秦王的势力。

力量对比:李世民处于下风

此时局势对秦王来说岌岌可危,在长安城里,李建成占据上风,秦王处于劣势。

从制度层面看:李建成是嫡长子,又当了将近十年的太子,有治国理政经验,父皇已经六十多岁,在当时算高寿,时日已经无多,只要没有意外,由李建成继承皇位,是合情合理的。

从支持者的角度看:李建成背后有父皇的默默支持,又笼络了后宫的嫔妃,替自己在龙床上吹枕头风,李渊总共二十二个儿子,其中有十七个是五十多岁以后生的,可见其晚年颇为好色。李渊是宝刀不老,但他的嫔妃却年轻漂亮,如今李渊年老,用不了多久便呜呼哀哉了。皇帝驾崩后,她们依靠谁呢?为自己后半生的幸福考虑,当然要跟太子搞好关系,帮他说说好话。李建成身边还有魏征、薛万彻这样的文武人才,都是当时的俊杰。

再从兵力的角度看:李元吉有自己的卫队,总数一千人左右,李建成有四方骁勇之士两千人多人,号长林兵。东宫诸坊里,兼有燕王李艺友情赞助的突骑三百。东宫与齐府能够调动的部队加起来至少两千人。那么李世民有多少人呢?尉迟敬德透露过:“且大王素所蓄养勇士八百余人,在外者今已入宫,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安得已乎!”由此可见,相比于太子府和齐王府,秦王虽然在洛阳积蓄力量,但远水救不了近火,在长安城里,能调动的打手只有数百,光论人头数,处于绝对下风。

玄武门政变前夕,长安城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在劣势面前,秦府上下惴惴不安,许多人缺乏信心。李世民想要通过正常渠道获得皇位,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可能性,他必须采取非常手段,孤注一掷,拼个鱼死网破。而且太子和齐王的实力强于秦王,硬碰硬的话,成功的几率不高,东宫、齐府卫队,高手如云,一比一都未必能赢,更何况人数还处于下风。为今之计,唯有智取,通过突然袭击的方式,擒贼擒王,先把李渊劫持,再把太子和齐王杀死,这三个人控制住,胜算便有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必须达到“快狠准”的要求

准:准确控制李渊,确保李渊不能调动宫廷卫队帮助太子,并且在事成之后,逼迫李渊下诏,解除东宫、齐府部队的武装,然后把大权加上太子之位悉数奉上。在杀大哥和弟弟时,也要做到精确打击,不能是放走、打伤,只有人头落地,方有胜算。

狠:不能因为他们是你的父亲、兄弟就心慈手软,权力斗争面前,亲情总是脆弱的。

快:而且速度要快,要是纠缠不清,打个半天还没把人杀死,东宫的大部队就要来了,凭秦王府的人,恐怕顶不住。可目的要是达成了,真能把李建成和李元吉杀死,那么东宫部队尽管来了也失去了意义,主子都死了,还争个什么呢。

说是这样说,但做起来谈何容易,在整个秦王府,弥漫着一种焦虑与不安,该不该发动政变呢?真的能成功吗?生死就在一念之间。可不发动政变,手头上的人才都被调离,然后再解除武装,这辈子就休想当皇帝了,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换作你是李世民,肯定也是相当纠结,谁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呢。眼前的诱惑太大又太危险了,进一步,九五之尊;退一步,万劫不复。让我们来看看玄武门之变前夕,秦王府的众生相。

政变前夕:秦府众生相

尉迟敬德:“大王不用敬德之言,敬德将窜身草泽,不能留居大王左右,交手受戮也!”尉迟将军力劝秦王发动政变,他甚至表示,如果秦王不发动政变,他就走人,你李世民想束手就擒,他可不想,因为之前已经得罪了太子。

长孙无忌:不从敬德之言,事今败也。敬德等必不为王所有,无忌亦当相随去,不能复事大王矣!”长孙无忌的态度跟尉迟敬德差不多,敦促秦王起事;否则他也走人,不跟你干了。

房玄龄、杜如晦:“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李世民取所佩刀授敬德,说:“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而来。”房杜都是有宰相之才的人,他们对于形势的把握应该是相当准确的。李世民要见他们,商讨对策,他们都不敢来,最后还是被尉迟敬德拿刀架过来,穿道士服进府,说明他们心中确实没有信心,想翻盘,难度太大了,有明哲保身的意思。

时间越来越紧了,甚至有人密报,说东宫、齐府那边准备先下手为强。李世民心里很犹豫,找人占卜,被幕僚张公瑾发现,他说:“卜以决疑;今事在不疑,尚何卜乎!卜而不吉,庸得已乎!”难道占卜的结果不利于你,你就不发动政变了嘛!李世民虽然年纪轻轻,但也久经沙场,能捕捉战机,什么时候可以杀敌,什么时候不能,心里非常清楚。连他这样的“老将”都要去占卜,可见他心里非常忐忑,没有把握。

终于,他还是下定了决心。

……

(未完待续)

玄武门政变前夕,长安城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昭陵俯瞰)

上一期:电视剧害死人,李建成:我才不是窝囊废!

更多文章关注微信公众号:historytalking

翻新古代鬼故事- 毕令女

恋尸癖女王是真疯还是假疯?

没有老中医,古代治疗不孕不育哪家强?

陈子昂:老子有钱任性! | 我唐日常(六)

没有胸罩内裤和维密的年代,古代女子穿啥?

玄武门政变前夕,长安城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投稿: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时拾史事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读者群号 53585837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