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文化是一种狭义文化,包括人生对种种虚荣的追求,变异着的不健康心理,以及不合理的政治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性的遮蔽,是属于‘非人的’东西…… 举凡与朴素、真实、自由相背离的东西,都是真人生的行头,而且是丑陋的行头,都是没有真实意义的,不必要的。真实的人生就是要勘透个中的虚假,走自己的路,不为世俗文化所鼓吹的‘价值’所动,即使面临了孤独。事实上,在许多当下时刻,孤独者往往是最丰富的”(好搜百科)。功利心与虚荣心同为世俗化的核心思想,它不仅表现在前面所述的种种虚假心态方面;而且,世俗化更强调和推崇唯利是图的处世观念方面。 世俗化大体有五大特征:一是功利心理;二是奢侈享乐;三是攀比浮夸;四是贪婪;五是虚伪。盲目崇拜、妒忌、蔑视、攀比、争强斗胜等都属于由世俗化衍生出来的社会心理现象。 一些吹拉弹唱等以休闲娱乐为主的世俗文化,这大体上是好的。有利于调节人的情绪和打发无聊及消遣时间。发展经济的思想行为不仅没有错,而且是件有利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好事情。可是,如果片面和极端地追求生存与发展,这就落下跟人类这一属性的本质相违背了。比如,在某一饥饿的情境下基于生存需要猎人以相食之,或为了发展经济而不顾侵害他人或无惮忌地破坏和污染环境等行为。 虽然虚伪的人情世故是暂时调协人际关系僵硬对立的粘合剂,可是,正因为世俗化的功利心才导致人们关系如此紧张的源头。 因为随意智力的发展和自我的强化是人分离感的开始,是个人自私的起源。而人的分离感和自私心,人们就会竞相争夺各自的利益,破坏了原来天然的融合关系状态,如猿类在对待同类态度方面就没有人类那般的冷漠、残酷和暴虐。另一方面,在人虚荣心的攀比下,世俗化必然会演绎成一个“对富裕者吹捧和眼红,对贫困者蔑视与嘲笑”冷漠的市侩场所。因此,世俗化下的人际关系能否可以避免僵硬和对立化? 个人一味追逐功利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为节省成本制造商产生各种各样有毒食品等。可是,当某合格产品因无红包时处处遭到难,而不合格产品因为有了红包却反而变成了合格——同样属个人功利心使然。然而,在体制的默许并予以配合下,那就是无所不有、无所不在的无节制功利心运作在整个社会上泛滥成灾。因为这些普遍官吏的做法总体上都是该体制所赋予的,否定,必不会失控酝酿成普遍灾难。 吃饭解决肚子的问题乃出自人肌体的本能需要,而非世俗文化,甚至一个民族餐桌上传统摆放什么食谱都是根据该生存环境中的特产而定。譬如,海边的民族以海鲜为主菜谱,而山里人则以山野动物及植物为主菜谱。这种情况是环境条件限制所特定了的,亦非世俗文化的因素。 在衣着及修饰品方面而言,一方面是人审美观的反映,如衣服上的图案及头发上的插花等;另一方面又是表现了人们的世俗观,如以金银宝石来呈示自己的宝贵心态。人如果以纯碎角度来欣赏美的这就是审美,如若是以衣着华丽来衡量和崇尚其是否为富贵的才属于世俗。这就是审美与世俗的本质区别。假如两者心理皆有者则审美与世俗结合下的混合心态,以其中哪一方因素占主要来判定其性质。对于他人的富贵,我们不是不可以去追求,只是在保持自己本性不变的端正态度方可。如果为了追求富贵而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和尊严的话,那么,这就是错误的思想行为,这就世俗化。论语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富贵本身是件美好的事情,至少是无谓正误的东西,对错的关键就在于人们对其持有什么样性质的心态上。有人以求学创造发明而获得富贵,这是属于正常的现象;而那些为达到富贵不惜一切手段和突破人道德底线来获取的,这就是错误甚至是犯罪的行为。 功利心作为世俗化的核心,一方面有利人类发展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却反而危及人类本身的生存。如一个人或一群体为了某利益皆不顾道德底线,这必然构陷成一个互投毒的死局。一个野心勃勃的民族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而不断去猎占和侵略他国,甚至是企图占领统治全世界,这就必将整个人类拖进点燃了战火的炼狱。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上,功利主义虽然也起到一些积极作用,如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等,即创造发明在某些方面是为了提高人类工作效率的发明。然而,创造发明并不全然为功利心所驱动,求知欲的探索和创造欲的冲动仍占据整个人类文明的相当重要一部份;而出自功利心的创造大体上集中在工具创造方面。总体上说,人类对文明的发展却主要集中在那些纯碎追求创造发明人身上。如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就是人求知欲而非人的功利心。况且,人进行某一创造发明,虽然有些是基于功利因素,但是,更大的则属于创造欲和求知欲的驱动。因为如果是出自功利的话,对于一些毫无功利的基础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以及因难重重、艰巨无比的发明却是持功利心者所无法进行到底的难以想像的事情了。因此,人类文明的发展总体是建立在人求知欲和创造欲层面之上,而非仅仅为功利心的基础上。 如果人交朋友是以功利来衡量的,那么,这种交往就不是友情了,而是利益,至于后来的所谓日久生情说,那是另一回事——酒肉朋友有时也是一种长期的交往。为什么总是屡屡会有一方面落难,而另一方却弃而不理的呢?甚者还会“落井下石”?世俗化就是以衡量功利来表现在这种人际关系变化层面上。 在人际交往中的礼尚往来、贸易中的等价交易、改善生活条件等世俗文化,这些不仅是没有错,而且是有利于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如若世俗社会以功利来衡量一切事物的话,那么,这就必然会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和潜伏巨大的危机。其一,以功利来作为评判事物的唯一标准,这人世间必无谓正义与邪恶之分,必然是一个“胜王败宼”的意识混沌世界。如此,“弱肉强食”就成为该社会的生存法则,人类社会便坠落为跟动物一般的野蛮世界。其二,崇尚和追逐功利至上的社会,自然是一个拜金主义和拜权主义的唯利是图的道德普遍沦丧社会。为了追逐个人利益,世俗人就会变得疯狂而不顾一切: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和良知,不顾侵害他人突破人类道德底线,如什么瘦肉精、三聚青胺、苏丹红、工业膨胀剂和酒精等,甚至是毒药都可以加署到人类自己的食谱上;更为隐蔽者则变相采取种种美丽借口来掠夺众人财富和权利。而那些赤裸裸者就明摆着直接杀人放火来谋财害命。其三是,世俗化的人际关系,仅仅维系在一丝脆弱的功利纽带上,人与人之间除却亲情外,便无谓感情存在。假如说有感情,那就是功利情感;利益纽带一旦断裂,往日情感关系即不复存在。用俗话说:“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因为市侩者所重视的只为势利,而非是真感情。说到亲情,世俗人亦会为利益而父子反目、兄弟姐妹即刻逆转沦为仇人。其四是,在受功利心驱动下,为了追逐利益更会无节度地开采自然资源,大破坏和污染环境,特别是污染环境乃变相的对众生投毒是也。如此无休的变本加厉,是否不会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地球上的其它物种为什么会不断地加速被灭种了? 攀比加速了人虚荣心的攀升,市侩者无疑更是促成人攀比的促进剂。因为在市侩者的崇拜权势、蔑视弱势贫者的氛围下,更加奠定了世俗人一味朝富贵看齐的决心。可是,对人类文明贡献最大者却是那些无视富贵,一生孜孜求索建立各门学科基础学者和科技创造发明者。只追求个人利益者那会能够静下心来进行研究和创造发明的?创造发明的基础主要更在于个人的求知爱好上,而非仅仅是纯碎的功利心。 艺术主要产生自人的审美观及情感的表达。如诗歌、绘画、音乐等。这就决定了纯碎艺术并非世俗文化所能比拟的,纯艺术可以给你心灵的安慰,世俗文化只能给人一种暂时的搞笑或快感罢了,如那些歌功颂德的肉麻诗句便可以给独裁者一种虚幻的精神快感——自慰。 唯有挣脱世俗化的束缚及影响,人才拥有获得做一个能保持自己本性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存在可能——真人。实际上,我们也不应当将那些已迷失自己者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其准确的称谓应当为:人类中的迷茫者或变异者——类人类。因为人类的属性是良知、理性及博爱。动物也存在着爱,但其爱仅仅只是亲情,至多蕴含着一点友情;它们一旦涉及到切身利益时,亲情便马上演变成骨肉相残。如老虎成长后便其母虎被驱逐,否则便会演绎一出争夺领地的无情战争。世俗的核心为功利,而建立于此基础上的迷茫者——世俗人正是因为迷失了本性,在其心中唯利益为是,早已抛弃了属于自己性质中的良知与理性,因而,他们也就蜕变为人类中的变异者所在——类人类,至多将其称为世俗人。此外,作为世俗人的另一特殊——虚荣心,将建立在虚幻的心理满足发展为极至,整个世俗社会无处不遍流攀比之风,以此来决定个人的优劣。在功利心驱使下,一切唯势利至上,完全无视其利益来源是否为正当? 王朔说:“中国文化沉淀大量腐烂变质垃圾,造成中国人性格致命缺陷,不诚信,说话办事不靠谱;不守法,拿法律当儿戏;爱耍小聪明,缺乏大智慧;爱占小便宜,往往吃大亏,爱好窝里斗,视同胞如寇仇;缺乏独立思考,集体无意识;没有信仰,价值观倾斜,有钱便是爹;恪守中庸,没有是非观;冷漠缺少人情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