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石楼主忆先师:黄宾虹、顾坤伯、周昌谷如何成就曾宓的写意山水艺术

 广东黄汉光 2016-10-11


拍卖公告


【中国书画第301-305期】

拍卖时间:10月10-10月14日

客服电话:400-894-6060

预展|拍卖地址:

美术传媒拍卖网(www.mscmpm.com)

百度输入“美术拍卖网”收索



曾宓(1935-)福建福州人,号三石楼主。196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美协会员,浙江画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1984年调入浙江画院为专职画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考了三次终上美院


“曾先生,上世纪五十年代,您怎么会从福州赶来浙江报考美院?”我曾经直截了当地问过曾宓。


“我的兴趣是绘画。以前国内就只有两所美术学院:中央美院和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一般北方考生报考中央美院,南方考生就报考中央美院华东分院,这样,方便些。”曾宓的回答往往比较直率。没有我预想中的从小就敬仰华东分院的林风眠、黄宾虹、潘天寿,幼小就有一个进入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学画的梦想之类的话语。


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就是现在位于杭州南山路上的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


人间天堂杭州,是一座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美术史上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这“南宋四大家”为代表的南宋院体山水画也诞生于此。承千年艺术风流,摄西湖山水灵气,1928年,卓越的教育家蔡元培、林风眠选址西子湖畔,创建了我国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一一“国立艺术院”。艺术院兼容中西艺术、弘扬中华文化,是当时最前卫的艺术学校。


抗战时期“杭州艺专”从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一路迁徙的艰辛,学院曾经六易其名:1928年,国立艺术院。1929年,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浙江美术学院。1993年,中国美术学院。



曾宓《藏乡情》48×48cm


这所院龄比曾宓的年龄还大五岁的艺术院校,曾经聚集和造就了一大批中外闻名的艺术家,林风眠、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都曾经在这里撒播艺术的种子,留下耕耘的足迹。


1955年,曾宓就开始报考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可是,好事多磨,他报考了三次才终于如愿以偿。1957年,曾宓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其时,曾宓已经25岁。曾宓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绘画。一次次的报考,是因为曾宓对美术的钟爱,他对自己最为了解:除了绘画,别无选择。这很使我联想起清代篆刻名家吴熙载的一方印章:“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授业于顾坤伯教授


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的彩墨画系,在五七年初“反右”之后刚改为中国画系,曾宓当时就在中国画系。选择学业时,他把山水画作为主攻方向。


曾宓非常喜欢大自然,自然山水中那种原始的、未经雕琢的野趣,常常使曾宓产生一种要把它画下来的激情。他当时的想法很单纯,选择画山水,就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模山范水,亲近自然。


这一年,美院华东分院校址也由西泠印社所在的孤山罗苑、三贤祠,迁至柳浪闻莺斜对面的南山路,中国画系设在西大楼。当时中国画系山水、人物、花鸟尚未采用分科教育,现在活跃于画坛的人物画家吴永良、山水画家童中焘都是曾宓的同班同学。




曾宓上美院读书时,一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先生已归道山。任课老师是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周昌谷、顾坤伯等一批在美术界赫赫有名的教授。


山水画家顾坤伯先生也是1957年开始来浙江美术学院担任美术系教授的。顾坤伯先生山水画传统功力极深,他涉猎历代名家,尤其对明代吴门画派沈周厚重的笔意与清代金陵画派龚贤雄浑滋润的墨彩颇有心得,并且师古而能化。顾坤伯主张“先师古人,复师造化”,因此,在教导学生传统经典以外,还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生活,创造性地用传统技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作品达到了新的境界。


曾宓曾经随顾先生去雁荡山等地实地写生,扎实的传统功底和取舍自如的写意画实力,使得曾宓笔下的雁荡山岩阿峥峥,墨气淋漓,已经很有点晚唐诗僧贯休“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的那种神韵。




顾坤伯教授在曾宓班上教学五年。他非常喜欢曾宓,经常为曾宓详细讲解传统山水画的要义,从范宽、郭熙的宽博与宏深,倪瓒、王蒙的简约与缜密,沈周、仇英的厚实与清丽,直到清代的石涛、龚贤的天真野逸与淋漓酣畅,顾先生虽不尚言教,却讲解的深入浅出,有时他一边讲,一边作山水树石示范,曾宓一直精心珍藏着这些课徒手稿。


文革期间,因为受到迫害,曾宓坚壁清野,提前把这些珍贵的手稿寄存在美院校友、画家包辰初先生处。包先生在报社工作,为人厚道随和,文革中一直没有受到运动的冲击。阴霾过后,云开日出,包辰初将顾坤伯教授的画稿完壁归赵。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热衷于美术的莘莘学子,曾宓就把这些饱含着师生情谊的画稿交由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顾坤伯树石专集》。以顾坤伯教授精深的传统功力和他多年跋山涉水对山水树石的观察领悟,顾先生的石法和树法,自然有别于仅从临摹和仿古得来的刻板与生硬,这本专集对当时山水画学子无疑是久旱的甘霖。



曾宓《礼佛图》73×68cm


名师亲炙 悄悄临摹黄宾虹


得遇名师,是一种缘分。当时的美术学院,一届学员,大多都只有一两个班级,而每个班级,最多也就只有十来个学生,曾宓后来所在的山水班仅只有两个学生。这样一个类似于“现代私塾”的学习条件,与老师的交流自然就非常容易,这种优雅的学习环境,可称是受到名师亲炙。


美院早期毕业出来的学生,现在很多都已经成就卓著。这固然有学校的培养、学生的努力,我认为有一点也不容忽视,就是当时招生的少而精。千百个应考生中,才录用一两个,几个老师在着力培养一个学生,能不出精品么?



解放之初,福建是写意画的荒蛮之地。在考入浙江美院之前,曾宓不知道中国还有一位黄宾虹,更没有见过他的原作。由于种种原因,曾宓在美院读书时,自然十分喜欢黄宾虹的画。


黄宾虹的山水画浑厚华滋,笔墨老到而随意,这是一个由必然王国走入自由王国的境界。但是,这些对一个初学者、美院学生确实是很难完全能够理解的,因此,当时学院并不提倡学生学习黄宾虹,这是生怕学生在没有领会到黄老先生的笔墨精髓之前,就已经充满了习气。课堂上没有安排临习黄宾虹的画,曾宓就在星期天,自己悄悄地临摹,慢慢地体会。


那是一个周一的上午,曾宓有一张临黄宾虹的习作,挂在教室墙上忘记取下来。大清早,一个颀长的身影在教室里踱来踱去,是潘天寿院长!潘天寿在曾宓临黄宾虹先生的习作下停住了脚步,默默地注视了一会。曾宓与同学们一阵紧张,这下准会挨批评了。但这位作画,治学一向十分严谨的人,嘴角边竟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看了这幅画后,潘天寿讲了一句使曾宓也使在场的同学深感意外的话:黃宾虹的画,曾宓倒是可以临习的。


由此可见,在当时,曾宓已经对黄宾虹的画由喜欢而开始理解。这张在美院教室里挂过的习作,曾宓一直小心的保存着。如果哪一天曾先生想在这幅画心上端添加“诗堂”,或者在画上加盖一方闲章,我这里先提供“曾经寿者法眼”六字,以备候选。




曾宓《湖滨独行》1988年 68×46cm


勾勒与积墨 师法黄宾虹


与孤山隔湖相望的栖霞岭,是漂泊一生的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最后的归宿。1948年,年届85岁的黄宾虹应国立杭州艺专之聘,从北平欣然南归。在《栖霞晚眺》、《宿雨初收》等代表作的画面上,我们已经非常熟悉这个使画家走完他漫长人生最后七年的地方。1955年黄宾虹逝世后,第二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于栖霞岭32号故居筹建画家纪念室。


上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对绘画作品的市场经济意识远没有像现在那么浓烈。就是名家的作品,借阅用以学习、临摹也还是比较方便。


曾宓经常在星期天上栖霞岭拜访黄宾虹旧居,观摩虹庐遗墨。因为去的次数多了,黃老先生的家属已经有点熟悉这个勤奋好学的年轻人,因此,曾宓有时候还会向黄宾虹先生的遗孀宋若婴女士借阅几张黄宾虹光生的山水画册页真迹,带回学校,用于临摹。



曾宓《嘉木远山图》1991年 96×45cm

当时,在栖霞岭黄宾虹故居,能看到的许多黄宾虹墨迹,绘画作品,山水、花卉都有,以册页居多。现在拍卖市场上动辄几十万元、上百万元人民币一平方尺的黄宾虹真迹,在当时的环境下,居然可以让一个美院青年学生很方便的借去临摹,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世风,现在听来,已经有点如同空谷足音了。


黄宾虹长期从事美术编辑和美术教育研究工作,眼界既高,所作山水画洗练凝重、浑厚华滋,山水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所谓“黑、密、厚、重”如同夜山的风格,正是黄老先生特色所在。曾宓在黄宾虹的笔墨上下了很深的功夫,尤其是勾勒与积墨。现在,曾宓的宿墨与积墨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他能够用笔墨表达他的情趣和感受。


融汇中西 “曾式”山水呼之欲出


在钻研黄宾虹笔墨技法的同时,曾宓对艺术史、艺术理论上也下了很深的功夫。一流的画家许多都是艺术史论家,如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等,黄宾虹老先生更具有典型意义。黄老80岁前,经常有美术院校请他去讲艺术史,当时有许多人(包括美院的画家),竟然不知道老人家在讲述艺术史的同时还能作画。


曾宓很注重对艺术理论的研究,他读了大量的艺术理论书籍,并且做了详尽的读书笔记,也把自己对艺术的感悟记录下来。我详细翻阅过几十本曾宓的艺术笔记,这些笔记本纸张泛黄、大小不一、形式多样,充分体现年代的痕迹。曾宓在他的艺术笔记上记录着许多中外艺术家对视觉艺术构成、色彩等论述的要点,也记录着许多哲学、心理学、接受美学的最新成果。一些比较有创意的、他在阅读之后感兴趣的提法,他都会剪切、摘录下来。同时,也大量记录了曾宓自己在读书以后的札记随感,许多观点十分精辟。(详情见《曾宓艺术札记》、《三石楼主谈艺录》)



曾宓《笔趣图》1994年 136×68cm


难能可贵的是,除了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及理论,曾宓还很注意对国外画家的学习与研究。我想,这可能也是他从事水彩画创作所带来的一大好处。


在两门学科、两个门类的交汇处,往往能够成就别人难以成就的事业。


曾宓在美院读书期间,当时的环境,是学习苏联现实主义绘画,其绘画语言严峻、色彩简单、形式率直、结构简练,给曾宓有很大的影响。


相比之下,曾宓更喜欢印象派绘画。印象派绘画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在技巧上对光和色进行了探讨,研究出用外光描写对象的方法,并认识到色彩的变化是由光色造成的。因此,印象派画家为了充分表现自然景物在阳光照耀下的鲜明色彩,他们基本按照“光谱色”选择颜料,使作品因色彩的闪烁而独具魅力。


接受这些观点,对于有着深厚水彩画基础的曾宓来说,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由此,曾宓也就更关注身边的景物,关注杭州西湖及其周边山水的晴、雨、晨、暮景色,同时也更加深切领会了黄宾虹在一场突来的暴雨中,坐看青城山风雨以及题画“北宋多画阴面山,如夜行岩壑间”的真谛,曾宓悟到了如何用笔墨表现光影、表现虚实关系的微妙之处。



曾宓《葛岭秋色》2007年 142×96cm


周昌谷及时点拨 如醍醐灌顶


曾宓年轻时代的黄宾虹情结,直到受到周昌谷先生的提醒,才解脱了出来。周昌谷先生觉得曾宓当时受黄宾虹的影响太深了,如果再不跳出来,以后就很难会有自己的面目。他语重心长地对曾宓说:“历史上只能有一个黄宾虹。你即使画得比黄宾虹更好,人家也只承认黄宾虹,而不会承认你。既然你喜欢色彩,就可以结合林风眠等画家的新颖画风走出自己的艺术路子。”


大道以多歧而亡羊,在美术院校学习艺术,最大的优势就是有老师的指引,在求知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及时地得到指点。一个画家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关键处,老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能够及时得到这种点拨,很有可能从此便误入歧途。


曾宓听了周昌谷老师的话,猛然反思,是啊,曾宓不只是某一位名家大师的后继者,也不是某一流派的传声筒。怎能步趋在名家之后?自己的绘画风格究竟在哪里?曾宓同时想起了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一段对话:桓公少与殷候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周昌谷先生的话,使曾宓醍醐灌顶。



曾宓《葛岭秋色》(局部)


周昌谷,这位浙派人物画大师不但人物画精到,诗文、书法、篆刻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的代表作《两只羊羔》1957年曾获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


周昌谷先生对曾宓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80年代初期,正当石壶、黄秋园以盛世遗贤在画坛盛传,那时的曾宓对石壶的画很感兴趣,也是周昌谷先生对他说:“你学石壶有些可惜了,石壶确实也不错,有一些想法,但大多是一些小趣味。学画,一定要学大师,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从此,曾宓在一段时间里彻底放弃了原来的路数,改弦更张。曾宓听从周昌谷老师的意见,花精力仔细研究林风眠的绘画以及他的”调和中西”的绘画主张。



曾宓《葛岭秋色》(局部)


林风眠的彩 黄宾虹的墨


林风眠看透了中国传统绘画,认为元明清三代六百年来绘画的创造,比起前代来实在相当于是一无所有,所得到的,只是因袭前人传统与摹仿的观念而已。林风眠的看法,使曾宓在传统功底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了他的现代追求。


曾宓的中国画开始注重色彩、用笔,同时,还有意识地开始研究水墨在宣纸上的不同效果,把水彩画的某些手段、效果运用到中国画的创作中来。而且,依然同时兼画水彩画。



曾宓《葛岭秋色》(局部)


我有幸欣赏把玩过几张曾宓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水彩画,《开镰》《留下道中》《初秋》等,这些画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水彩画,大小如同中国画的册页,色调和谐,而且比一般水彩画家所作的水彩画,更注重线条的运用,那幅《初秋》画中的女孩,后来成了曾宓的夫人,而当时她还只有十六岁。这一时期,曾宓的《柳浪闻莺》作品还选送参加1958年在苏联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早年在吴启瑶先生那里,曾宓有扎实的水彩画基础。他对水彩画与中国画、林风眠的用色与黄宾虹的用墨,作了认真的分析研究与灵活运用,加之后来受到德国表现王义艺术的启发,曾宓的画风因此而出现了明显的转变。


艺术创作,需要有一种新鲜的时代感,贵在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曾宓认为,好的作品,应该有这样一种能力,它能从一般化的程式、题材、直至艺术趣味中独自解脱出来,把读者带进一个既陌生又能接受得了的新天地中去……本文摘自《容我漫索 ? 三石楼主曾宓评传》 李仲芳 著

本期曾宓拍品推荐



曾宓 观瀑

年代:2006
尺寸:68×44cm(约2.7平尺)
材质:水墨纸本画心

起拍价:60,000

拍卖时间:中国书画 第302期(10月11日 9:00-17: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