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被引分析看MOOC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蒋旭v5 2016-10-11

  作者以CNKI引文数据库有关MOOC的被引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对被引状况作了详细的梳理。结果发现,我国MOOC研究的现状主要表现为:1.呈现出快速、持续的增长态势;2.研究成果在形式上多为描述性的,缺乏深入探讨,在内容上尚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3.MOOC研究的地区分布呈现出既分散又集中的不均衡现象;4.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在MOOC研究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同时可以预见,我国MOOC研究将呈现出如下趋势:1.从“浅层描述”向“深度应用”转换;2.从“教育视角”向“教育 技术”视角转换;3.从“资源建设”向“学习者”自身转换。


  MOOC的出现被喻为教育史上“一场海啸”,“形成了一场真正的教育革命” ,“正在改变着教育景观”。其结果是,MOOC正在成为或已经成为今日教育的“流行话题”,参与讨论的学者众多,且有诸多研究成果问世。引文分析是国际通用的一种评价科学研究成果的计量方法。论文被引用,说明它包含的信息或知识被人利用了,被引用的多少则可看做是对论文学术价值和水平的测度。本文以MOOC相关的被引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对被引状况作一个梳理,以期折射出MOOC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现象。


数据来源、统计内容和工具

  本文以CNKI引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选取“被引题名”为检索入口,以“MOOC”或含“慕课”为检索条件,不限检索时段。检索时间为2016年1月19日,共检索出相关文章1146篇。然后对这些论文进行逐一核实、筛选、甄别,剔除非学术类(咨询、报道、笔谈、综述、文摘等)、与本研究主题不符的论文,最终选出986篇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的内容包括:被引论文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主题分布、被引次数分布、作者发文被引篇数情况、作者地区分布、作者单位分布等。数据统计采用EXCEL软件。


论文被引情况统计与分析

  1.被引论文的年代分布

  年度文献被引用的数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科(领域)研究的进展状况、某个时间段的研究水平。经统计,986篇被引论文分布在2012—2015年间,分别为4篇、81篇、617篇、284篇,如图1所示。


图1  2012—2015年MOOC研究被引论文的时间分布图


  从图1可以看出,MOOC相关的被引论文的统计起点出现在2012年。这与《纽约时报》将2012年称为“MOOC元年”相吻合,但被引数量很少,仅有4篇。随后便迅速增长,到了2013年被引数量达到82篇,增加了20多倍。2013年是“MOOCs在中国的本土化元年”,先是清华和北大加盟edX、复旦和上海交大加盟Coursera,随后国内多所高校也开始了MOOC行动。因此,也就不难理解这一年的被引论文出现大幅增长的原因了。2013—2014年间MOOC相关的被引论文又呈现出更加快速、持续的增长态势,说明MOOC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MOOC研究进入了热点时期。2015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要求建设一批以MOOC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认定一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同时,对课程的应用、推广与引进、师资培训、学分认定等方面做出了规定。这说明我国政府对MOOC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必将MOOC研究推向另一个新高潮。然而,2015年的被引数量为284篇,呈下降趋势。美国科学家、科学计量学奠基人普赖斯的研究表明,“文章被引用的峰值是该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年。即当年所发表的文献,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大部分都是前两年发表的。”因此,2014年开始被引数量出现下降的态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论文的被引峰值尚未到来。

  2.被引论文的期刊分布

  被引论文的期刊分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学科(领域)论文的空间分布情况,确定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从而为该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源。经统计,986篇被引论文分布于417种来源期刊中,平均每种期刊载文2.38篇。被引论文的期刊分布极其广泛,说明MOOC已引起不同学科、不同研究背景的学者的关注。表1列出了被引论文数达到10篇及以上的12种期刊,总被引论文209篇,占被引论文总数的21%。显然,这12种刊物刊载的MOOC相关的研究论文的数量较多,质量较高,可视为MOOC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或核心期刊,可以为MOOC的研究人员提供高质量的参考资料。



  3.论文被引次数分布

  一般情况下,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其学术水平越高。因此,被引用次数的多少可看作是对论文学术价值和水平的测度。经统计,单篇最高被引次数为327次,有345篇论文只被引用了1次,被引100次以上的高频被引论文,共10篇,它们是MOOC研究领域中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从时间上看,这些论文都发表于2012—2014年之间;从作者上看,多为高等教育、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研究领域的学者;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于MOOC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与研究现状,以及MOOC对各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可以说,这些内容大多是该领域的学者普遍关注或亟待解决的问题,且具有相对的超前性与一定的研究深度。

  4.被引论文的作者分布

  (1)作者发文被引篇数情况

  在被引的986篇论文中,按第一作者统计,共有891名作者的相关论文被引用,人均被引论文1.1篇。其中有1人的7篇论文被引,约占作者总数的0.1%;有1人的5篇论文被引,约占作者总数的0.1%;有1人的4篇论文被引,约占作者总数的0.1%;有12人的3篇论文被引,约占作者总数的1.4%;有54人的2篇论文被引,约占作者总数的6.1%;其余822人的1篇论文被引,约占作者总数的92.2%,说明多数作者对MOOC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的延续性还有待加强。我们将被引3篇以上的作者视为核心作者,列为表2。



  (2)被引论文作者的地区分布

  统计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所在地,可以揭示出各地区MOOC研究水平的高低。由表3可以看出:被引的986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布于全国30个地区,另有5篇来自英国,1篇来自加拿大,1篇来自美国,1篇来自比利时,分布比较广泛,说明我国学术界对MOOC的研究十分活跃和普遍。然而,被引论文地域分布却又呈现出不均衡现象。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六地的作者被引论文篇数较多,共被引论文462篇,占总被引篇数的46.9%,而青海、贵州、甘肃、新疆均只有1—2篇论文被引用,西藏和宁夏更是1篇也没有被引用过。分析其原因,排在前列的地区一般都是我国经济、科技比较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教育信息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如北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均是首批加盟MOOC的高校,在MOOC研究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3)被引论文作者的单位分布

  分析被引论文作者的单位分布,可以了解MOOC研究的队伍分布状况,从一个侧面评价该领域内具备较强科研实力的单位。通过统计,得出了被引次数在100次以上的单位,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不仅在被引用论文数量上名列前茅,而且在被引用的次数上也占有优势。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尽管被引论文的数量不大,但是被引次数却遥遥领先。究其原因,清华大学不仅首批加盟edX,自主开发了中国版的MOOC平台,而且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还成立了“MOOCs与在线教育”研究团队,专门针对MOOC的相关话题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所发表的研究成果从整体看来具有较高水准。

  5.被引论文的主题分布

  对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获取我国MOOC研究的进展情况,了解当前该领域研究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通过对986篇被引论文的题名、关键词、摘要等进行分析与整理,列出表5。



  从表5可以看出,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MOOC概述(内涵、类型、平台、发展趋势、支撑理论等)、MOOC与高等教育改革研究、MOOC与在线教育研究、MOOC的教学模式研究等方面,这四个方面的被引论文数量占总数的83%。另外,MOOC也吸引了部分图书馆研究人员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诸如MOOC与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创新研究、MOOC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也逐渐占据了一席之地。


MOOC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通过对2012-2015年MOOC研究领域被引的986篇论文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出MOOC研究的一些现状和发展趋势。

  1.MOOC研究的现状

  (1)如果将2013年视为中国的“MOOC元年”,那么我国学者对MOOC的研究仅有3—4年的时间。然而,在这段不长的时间内,我国的MOOC研究却呈现出快速、持续的增长态势,其研究已经开展得较为系统、全面,从MOOC的内涵、类型、平台、发展与趋势、支撑理论到MOOC与各类教育的改革、MOOC的教学模式,还深入到MOOC与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创新研究、MOOC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冲击与保护问题、MOOC的营销等方面。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正是我国MOOC研究的热点时期,其发展方兴未艾。

  (2)根据前文的统计,被引1—2次的论文占据一半之多,而人均被引论文仅为1.1篇,这表明我国MOOC研究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虽然MOOC相关的研究成果数量颇丰,但是重复性现象比较严重,大量论文只介于对MOOC的基本介绍。典型的如,很多学者在描述MOOC的内涵、类型、平台、发展趋势、支撑理论等方面乐此不疲,其研究成果在形式上多为描述性的,缺乏深入探讨,而在内容上尚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总之,真正在理论上有所创新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3)被引论文作者的地区分布呈现出既分散又集中的不均衡现象,大部分论文集中在某几个经济、科技比较发达的地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建立起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因此,西部地区和边缘地区的研究者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加入到我国MOOC行动的行列,围绕MOOC的共建共享与应用推广,走出一条适合本地区情况的研究道路。

  (4)从被引论文作者的单位分布可以看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在MOOC研究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是我国MOOC研究的核心力量。相关研究机构可以加强与其交流与合作,促使我国MOOC的建设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2.MOOC研究的发展趋势

  (1)从“浅层描述”向“深度应用”转换。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关于MOOC内涵、类型、平台、支撑理论、发展趋势等问题的探讨(占被引论文总数的32%);二是关于MOOC与各类教育的改革研究(占被引论文总数的51%)。然而,总体来讲,偏于介绍和描述的论文所占比例较大。另外,即使有部分论文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也多是参考了国外的相关研究。MOOC属于新生事物,属于“舶来品”,在研究初期参考国外的文献,做一些介绍性和描述性的工作,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认为,后续的研究必将迈向“本土化”,即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MOOC的深层次发展与应用。按照“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边建设”的模式,走出一条MOOC背景下我国教育深层次变革的本土化道路。

  (2)从“教育视角”向“教育 技术”视角转换。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被引论文大多是基于教育视角而展开的,且其作者也大多具有教育学背景。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MOOC时代下的教育不再局限于让学生跟随知名教授学习,还在于它通过对海量用户数据进行精密分析后的结果反馈、课程完善、应用生成、个性化教育发展,这才是MOOC对传统教育的颠覆之处,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智能教学系统。”[7]因此,在对MOOC未来的研究中,不仅需要教育学背景的学者,更需要计算机专业的学者加入进来。由于MOOC平台上承载着海量学生与平台交互的数据,因此,数据挖掘技术、学习分析技术在推动MOOC的深度发展与有效应用方面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从“资源建设”向“学习者”自身转换。伴随着MOOC行动的一路高歌与突飞猛进,其质疑声也日渐四起,其中较为显著的无疑是较高的辍学率。Zhang P&Sun HS指出,为支持生产力发展而设计出的信息技术,只有被接受、使用以及持续使用,它们的价值才能显现出来。因此,MOOC能否让学习者投入其中以实现其教育成效,关键在于学习者的认知、接受和持续使用等行为问题的解决。因此,未来的研究也许会更加关注MOOC中的学习者,如研究学习者注册课程的动机、期望和体验,研究学习者完成课程的促进因素和阻碍因素,等等。(作者:周书贤,江苏省电化教育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