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心雕龙:关于我国现行中、西医学现状与发展的几点浅见——高爽

 369蓝田书院 2016-10-11

关于我国现行中、西医学现状与发展的几点浅见

高 爽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摘要:文章从对我国现行中、西医学现状浅析和中医学未来的发展预期的几点想法两部分论述。第一部分分析了中医学整体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无法突破的原因、中医学与西医学特征类比、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我国现行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优势与瓶颈等问题;第二部分则从中医古籍研究、现代中医临床数据库研发、中医疗法的现代化以及中医养生治未病领域继续深入研究4个方面讨论中医学未来的发展预期。

关键词:中医学;西医学;现状;浅析;发展预期

基金资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共卫生专项资金(No.SATCM-2015-BZ)


Analysis of current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GAO Shuang

( First Teaching Hospit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CM, Tianjin 300193,China )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the expected development of TCM were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In the first part, TCM holism concept, the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 not being broken characteristics analogy between TCMand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advantages and bottleneck problems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were discussed. In the second part, the expected development of TCM was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research on ancient books of TCM, development ofmodern clinical database of TCM, modernization of TCM therapies, research onTCM health prevention and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Expected development

Funding: Public Health Special Funds of State Administration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SATCM-2015-BZ)

 

十九世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千百年来医疗卫生体制与中国传统医疗文化[1]。从此,中医学与西医学在中国并行不悖,呈现出一番西医与中医同处于主流医学体系的独特景象,而中、西医学的共同发展之路却没有范本可借鉴。

我国现行中、西医学现状浅析

1.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最为鲜明的特点?中医的整体观念的内涵是将人体本身、人与他事物视为不同的整体,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十分重视不同整体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中医将这种整体观念一以贯之于人的健康、疾病问题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2]。中医学临床实践顺应了人体各个部分、情志活动以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联系,在对养生、病因病机、治则等认识上充分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而且其应用依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及临床指导作用。

2. 中医学理论体系至今无法突破的原因?中医学理论两千多年来一直无法突破,究其原因,一是中医学传统理论框架的抽象性、概括性与普适性,加之类比、推理、思辨的思维方式和灵活应变的能力被娴熟地运用其中,为临床医疗实践中各种问题的辨析留下了回旋的空间,这些问题总能被中医学传统理论圆满解释。二是创新的学术思想被湮没于中医学体系之中。例如,提出“戾气说”的温病学派鼻祖吴有性、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学家与医学家王清任,他们创新的学术思想并没有被发扬光大,而是以最大的宽容性加以改造,从《黄帝内经》中找寻近似的理论依据[3]。究其背后的真正成因,笔者认为首先是中医药临床实践规模萎缩,中医药再也无法回到对国人医疗一统天下的霸势,不仅如此,中医药对现代医疗管理体系的应对将是中医药发展史上面临的最大挑战;更重要的是,中医学想要稳固国内甚或国际医疗市场份额,需要一大批有创见、有胆识并且真正热爱中医的医者踏踏实实做临床、搞理论。

3. 中医学与西医学特征之类比?见表1。中医学属于经验科学,崇尚整体观念,擅长辩证逻辑思维,往往采用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等方法,将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丰富中医基本概念、理论的外延。在认识人体生理病理时,重视动态功能,轻视实体结构,相应地在治疗时根据人体反应性,采取顺应性治疗,临床上具有灵活、实用等鲜明的特点。而西医学则属于实证科学,20世纪末循证医学的兴起绝非偶然,这是西医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近年来,虽然西医学也开始引入系统论的观点看待医学问题,但多年来机械观、局部观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西医学采用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思维规律,以实验的方式解决学科中发现的新问题,笃信结构决定功能,依据生物致病性,更多的是进行对抗性或替代性治疗。从临床到研究都体现了科学、规范的特点[4-5]


4. 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都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当然西医学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延展了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观察能力。中医辨证实质上是对人体功能异常的分析、正名,因此,特别强调要依据病证之空间或时相性的“本”,遣方用药、针灸推拿,治疗没有固定模式,加减变化十分灵活,往往“效如桴鼓”,一旦人体功能状态改变,“本”变了,治疗也就不同。这既是中医的优势,注重实用,灵活变通,但也反映出长于“思辨”、短于“循名责实”的保守与惰性。而西医学探求本质的精神和注重实证的特质,决定其不会滞留在疾病的临床表现,而是明确诊断后,借助实验手段挖掘疾病病因病理,锁定疾病发生的关键物质结构,最终针对靶点规范治疗,临床疗效肯定,尤其是在急症、危重症治疗方面的卓越表现有目共睹。可以说这是另一种意义的“治病必求于本”。总之,不论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对疾病的认识角度、理解程度、治疗手段等有何差异,二者在临床思路上是一致的,即摸清疾病的本质,明确治疗原则,选定适宜的治疗手段,最终都是以治疗疾病、恢复健康为目的。

5. 我国现行中医学的优势与瓶颈 ? 中医学的优势:①中医学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独特认识,开启了认识人类自身奥秘的另一扇大门。如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称经穴-脏腑相关理论“揭示了人体表反应与内脏器官变化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的秘密”。②中医对于病因与人体反应性之间的动态化认识,即对人体发病“现时”异常功能状态的独特诊治思维。③中医“天人合一”“形神统一”的系统整体生命观,以及“以人为本”“治未病”等理念,顺应了现代社会对医学的需求。④中医学几千年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安全有效,从卫生经济学角度亦有优势。

中医学的瓶颈:①中医学理论体系至今无法突破;中医学中大量医学理论、临床实践经验的叙述简约抽象,加之大量医学典籍年代久远、文法有别,导致后人对此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且目前仍然没有验证或判断的科学方法。②中医学临床有萎缩的趋势,很多患者主观地认为西医疗效好、见效快;临床上绝大多数的中医师都是现代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传统中医濒危。③对中医未来发展的认识有两种“倾向”:中医不再是当前医疗领域的主流,而作为西医的附属或辅助进行发展;“搞中医的人对中医没信心,稍微碰到一点难题,就急着上西药,或是在西医的常规治疗上加一点中医做样子”[6]。而另一种则是对中医有盲目的狂热,却没有深入的认识,排斥西医,想要无条件地发展纯中医。这两种对于中医发展的分解式认识,很可能以“发展中医”的幌子,反而成为中医现代化道路上的绊脚石。

6. 我国现行西医学的优势与窘境?西医学的优势:①善于“拿来”,借助现代科技提升自身基础学科,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超越了五官感知和医学经验的范围。②探求真理的执着,敢于跟自然作斗争,各种治疗方法先进、大胆、精准。抗生素、激素的应用,使人类摆脱了感染性疾病和内源性紊乱性疾病的威胁;面对急症、危重症时,敢于与“死神”展开较量,手术技术在急症、危重症抢救方面不断突破,将“回天无术”的绝症变成“起死回生”的奇迹[7]。③先破后立,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推翻过去的错误,不断更新自己。

西医学的窘境:①将现代科技应用于人体,可谓先进、大胆,也盲目,因为这些药物、疗法远期疗效及副作用在很长的时间内才能逐渐显现。例如,滥用抗生素、超级致病微生物、药物成瘾性等医源性问题不断显现。②西医学医疗手段先进、精密,新药研发成本高昂,造成医疗费用居高不下,高额医疗费用阻碍了其造福全人类的步伐。③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西医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快速、有效,除了受限于现在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及医疗技术水平外,机械化的生命观、病理学因果观[6]等理论指导的缺陷可能也是原因之一。

对中医学未来发展预期的几点想法

医学发展的目标“以人为本”,是为了预防疾病与虚弱,恢复人的身心健康,延长寿命,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中医学的发展目标与整个人类医学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中西医学各有优势,但是中医学发展的瓶颈和西医学目前面临的窘境都说明,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不可能独立实现医学发展的目标,因此,任何一个都不会是人类医学最终的发展模式。因提出“耗散结构”理论而荣获1977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的普利高津认为:“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眼于自发自组织世界描述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8]。但是只有那些适应周围环境、具有发展前途、逐步占据优势并代替旧性状的,才是新事物[9]。中医学想要屹立于未来医学之林,想要在未来医学中占有更多的比重,关键看它将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如何在与西医合作时扬长避短。

未来,中医学可能会从中医古籍研究、现代中医临床数据库研发、中医疗法的现代化以及中医养生治未病领域继续深入研究:①中医古籍研究:是传承中医宝贵遗产的最直接方式,基于古代辨证论治理论与临证医案,引入文献分析及统计学研究方法,一方面总结归纳古人辨证思维模式[10];另一方面探讨古代处方在现代临床适用性及变化趋势[11]。②现代中医临床数据库研发:中医临床医疗与科研信息共享系统的建立,设计专门数据库实现5大功能——患者病情结构化信息的录入与质控,辨证与治疗经验关键数据的提取、评估、分析、总结,临床病例问题解决方案查询,临床实践疗效及特殊情况信息反馈,实效的疾病新证型与辨证新思路总结[12-14],将使名老中医、高年资中医师以及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学或经多年中医实践确有专长者临证经验共享以及临床实践可重复性反馈成为可能。③中医疗法的现代化:中医治疗方法的标准化,中医疗法作用机制与关键作用靶位与效应研究,中医行业产学研结合的大趋势,都会进一步推动中医疗法现代化进程,可能会研发出一大批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使用安全、性能稳定、疗效肯定的治疗方法、技术、医疗器械,甚至是医疗用交互人工智能。④中医养生治未病:随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出台,以及基层医疗机构“治未病”服务工作协作组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协作组的运行,中医治未病领域的各项工作,如中医治未病的定义、治未病的范畴、中医治未病临床指南、中医治未病教学、中医治未病临床与科研等将全线铺开,而导引与内丹术、药膳、针灸推拿等很可能成为治未病领域最具中医特色的亮点。

一门科学没有发展和创新实际上就是倒退和停滞[2]。中医学的发展是自身的需要以及医学发展的必然;但是中医学要发展,必须破除瓶颈,要学习和借鉴西医学探求真理的精神、善于“拿来”的本事,敢于挑战权威、推翻自我的勇气。鉴别、保护与发扬传统,创新与突破核心理论,继续发挥临床优势,如此一来,中医学必然恢复往日的生命力。明代杨慎在《〈古文参同契〉序》中说:“苦思精索,一旦豁然,若有神悟,离章错简,雾释冰融”。到那时,中医学能更好地展现自身存在的意义,用效益和事实说话,在未来医学中陈力就列。

 

参  考 文  献

[1] 刘祺.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1840-1911)—医术、文化与制度的变迁.天津:南开大学,2012

[2] 何裕民.发现中医.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77-80

[3] 何裕民.中医学方法论:兼作中西医学比较研究.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40-41,44,15-26,86-96

[4] 张其成.模型与原型: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医学与哲学,1999,20(12):25

[5] 裴正学.裴正学医学笔记.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5-19

[6] 刘力红.思考中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7] 杨光芳.从西医面临的挑战看中医发展的契机.亚太传统医药, 2010,6(4):1-2

[8] 湛垦华,沈小峰,编译.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6

[9] 廖建义,齐只森.哲学基础知识.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7:45

[10] 萧焕明,罗国亮,池晓玲.古代不同时期黄疸证治规律探析.中医杂志,2012,53(23):1998-2001

[11] 宋佳,傅延龄.从明代医家临床用药剂量谈经方剂量变化趋势.中医杂志,2012,53(18):1531-1533

[12] 刘保延,张润顺.利用中医临床医疗与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开展真实世界临床研究.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13] 王兴娟.同层面的辨证模式是探索疾病证型规律的关键——从PCOS不同中医证型规律的研究中启示.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0):1413-1415

[14] 李敬华,储戟农,卜宪峥,等.医案信息化发展探讨.中医杂志,2012,53(23):1991-1993

(收稿日期:2015年12月13日)

 

通讯作者:高爽,天津市南开区鞍山西道314号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邮编:300193,电话:022-27432639,E-mail:jennifergao1982@126.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