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子战略思维境界观之二:知战境界观

 大道至简64382 2016-10-11

前些日子给警察培训班上课的时候,讲到知战境界,我和学员有这样的互动。

学员:“老师,有一次我们出警时,就运用了您讲的这个知战境界问题”。

教员:“是吧,那说来听听。”

学员:“那天,我们接到一个报警,说某酒店有人吸毒。于是,我们出警。到达酒店后不是直接到涉毒人员所在的房间,而是先调取监控。通过监控了解到这些情况:房间里共两男一女3个人,而且没有携带武器等危险器物。这些情况了解清楚后,我们就设计了抓捕的方案,顺利地完成了抓捕行动。”

教员:“是的,有点这个意思,先了解情况,做到心里有数。根据情况制定行动方案。”

学员:“是呀,如果不是调取监控,我们就不知道房间里面有几个人,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带武器,如果贸然行动,行动就没有,如果情况了解了,实现了知,行动就就有的放矢了。”

教员:“是的,你们把握了对手的几个关键信息,为行动方案的制订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有时候,我们确实在工作生活中运用了孙子所讲的知战问题,只是没有像我这样将孙子的战略思维归结为知战境界。孙子的慎战、知战、控战、胜战和不战这五重战思维境界,对化解一般性矛盾,都有普遍性意义”。

知战,说到底,就是要去了解情况。了解什么情况呢?

孙子说:“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胜利可以预知。“知胜有五”就是预知的规律,这也是孙子知胜战略思维境界观的重要内容。

《孙子兵法》一共出现了79个“知”字,只有势篇和行军篇无知字。足见孙子非常强调“知”的作用。对于战争来说,只有充分了解作战双方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确定战略战术。对于一般性对抗或化解一般性矛盾来说,只有明了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具体工作。相反,如果情况不明,那就会出现刘伯承所告诫的后果:“五行不清,输得干干净净”。

孙子对知的思考,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比如,有人认为,孙子论“知”,“具有前瞻性、连续性、全面性、深刻性、科学性、艺术性、哲理性等思想特质”,还有人认为,孙子论“知”,主要包括重知、先知、全知、真知、深知几个方面的内容。

借鉴孙子战略思维知战境界观,有利于人们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化解日趋复杂、日趋多变和日趋多样的矛盾。

孙子知战战略思维境界包括知的途径,知的要求,知的方法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知的途径:不象于事必取于人

孙子认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孙子能够在2500多年以前就提出这样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观点,既表现了孙子的远见卓识,也表现了孙子的难能可贵,还表现了孙子对客观规律的敬畏。

在举世皆看重或热衷于“象于事”“验于度”的大环境里,孙子鲜明地提出相反的观点,其勇气与胆识,也足以令人惊叹。况且即便是今天,依靠跪拜鬼神和天地来决策的现象仍然不鲜见,确实令人扼腕。

当然这也说明,在战略思维境界上超越孙子是非常困难的。然而,是不是就此可以认为孙子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呢?显然不能。只能说孙子的迷信色彩淡一点而已。因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还远远达不到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高度。当然,如果硬要用这两者去苛求孙子,那就有“用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之嫌,不可取。

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们认识世界的观念、方法和工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战争或一般性对抗的各方面情况的了解、分析和判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机遇表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对方方面面情况的了解,透明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几乎无密可保,为决策提供了坚实的信息基础。

挑战表现三方面。

其一、你了解对手的同时,对了也在充分地了解你。这对保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其二、在信息大量充斥的条件下,信息迷雾效应越来越大,进而给如何辨析、筛选、研究和分析信息,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其三、大量的信息催生大数据产业的发展,但与大数据产业相关的研究和运用却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大数据在安全和军事领域的应用,需要高度的重视和警觉。

二、知的要求:敌我情势先知尽知

关于尽知,孙子认为:“不尽知用兵之害者,不尽知用兵之利”。尽知是从空间的维度对知提出的要求。

所谓尽知,就是尽可能将事物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了解清楚,只有这样,面临意外情况的发生才不致于不知所措。

尽知的“尽”字,除了在空间上穷尽之外,还有尽量的意思。因为穷尽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想要达到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尽量做到。

为什么要尽知呢?

尽知才能避免谋划和决策结果的偏颇,如果不能做到尽知,那么得出的结论就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观实际。真正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是建立在最大限度地占据信息和情报基础之上的。

关于先知,孙子认为,“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是从时间的维度对知提出的要求。尽量做到先知和预知。

为什么要先知?

先知才能早谋划,先知才能不致于被动,先知才能为自己留下充分的余地,用以应对可能的变化。孙子提出先知概念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2500多年前与今天的现实相比,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这体现了孙子的远见卓识,孙子似乎预见了社会的高度发展,情势的高速变化。

当然,先知和尽知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提出的程度概念。究竟先到什么程度?尽到什么范围?这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能遵循孙子的观点,尽量做到先知和尽知。

值得庆幸的是,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先知和尽知提供了技术支撑。可以相信,在大数据技术和理念的支撑下,先知和尽知会最在可能的接近客观现实。

三、知的方法:五事七计庙算多胜

孙子不仅重视知战,而且对如何知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在孙子的战略思维进程中,提出了“必取于人”基本前提,还提出“五事七计、庙算多胜”的基本方法。另外,其他各篇中,也时常出现对知的方法的论述。

比如:利用间谍探知敌情,通过小规模作战手段侦察判断敌情,相敌三十二法等等。归纳起来,孙子提出五事七计和庙算,这既是知的内容,更是知的方法。对抗中预测或判断胜负,五事七计是需要分析的主要要素。

五事七计是孙子判断胜负需要把握的情况。这五个方面的情况清楚了,七个方面的比较占优势了,胜算也就大了,多大程度上清楚情况,多大程度上占据优势,进而在多大程度上获得胜算。五事七计从形式上看表达的是不同的信息,但是从内容上看表达的则是相同的内容。

比如,“七计”中的前三项,分别可以与“五事”中“道天地将”相对应,“七计”中的后四项,则可全部归于五事中的“法”。可见,“七计”是“五事”的略微展开,甚至可以认为,五事是比较的事项。七计是比较结果,是对情况作比较分析。而庙算,则是在要素分析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作整体上的框算,得出胜算的预测和判断。作为战略筹划来讲,五事七计清楚了,战略筹划也就基本上成形了。

今天看来,战争或对抗主体在增强实力的着力点方面,并没有超越五事七计,只是在五事七计的内容具体化过程中,结合实际产生的具体化标准不同而己。

比较分析战争或其他对抗双方的战略要素,以明了劣势与优势,主动与被动,进而通过判断胜算多少来预测胜负,孙子讲的五事七计为比较分析提供了基本的范本。知战战略思维境界观不仅有知战的重要性,而且有知战的内容、方法和要求。

同时,这一战略思维境界观也说明战争指导与战略思维,不是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测,而是依据全面准确的情报和信息作出的结论,这些情报和信息是战略思维的加工材料和决策的依据。

总的来说,寻求“胜”的方法,必须以“先知”为前提。以“全知”“真知”“深知”为保证,以“必求于人”为手段。知战的战略思维境界观,为人们适应新时代,破解新难题,解决新问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战略思维范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