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就是中国匠人!他在不足一厘米的木块上,一笔一划刻画信念

 学点就够用 2016-10-11

木活字印刷源自北宋年间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字模用的是木头,依靠一套口诀,口耳相传,延续至今有800年的历史,是中国已知唯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2010年,这项古老技术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世人再次把目光聚集到这濒临灭绝的手艺上。

这就是中国匠人!他在不足一厘米的木块上,一笔一划刻画信念

浙江瑞安市东源村,61岁的王超辉,王氏家族木活字印刷第23代传人,一直坚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具有千年生命力的木活字印刷术。长方形小木框里,密密麻麻排列着一厘米见方的小棠梨木块。每个小木块上,都刻着一个反写的老宋体汉字,曲线柔美、古雅动人。

这就是中国匠人!他在不足一厘米的木块上,一笔一划刻画信念

为什么木活字只在东源存留下来了? 元代政治失纪,百姓颠沛流离。 为了宗族传承,需要编印纲常联络的谱牒。 福建有个人叫王法懋,因兴趣所致帮人修家谱。 后来,帮人修家谱便成了王家祖传手艺。 清乾隆元年,王家掌门王应忠到瑞安游历, 发现东源“颇具宝地之相”,便率家人迁居于此。 王氏一族,从此就在东源做起了谱师。

这就是中国匠人!他在不足一厘米的木块上,一笔一划刻画信念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外面的世界,木活字早已丢进故纸堆。 但在东源村,它却仍然是谱师们最重要的谋生工具,用木活字印刷出的家谱,字形隽秀、墨迹清晰,保存时间可以达到一千年。

这就是中国匠人!他在不足一厘米的木块上,一笔一划刻画信念

进入新世纪,东源谱师迅速衰落。 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年轻人,大多没了修谱意识。 而他们往往又掌握着经济大权, 那种来自内心的溯源归宗的意识,以及因此的重视和大投入,再也没有了。 于是东源年轻的谱师们, 便耐不住寂寞和苦寒, 把活字和宣纸散落一地, 一个个外出闯荡去了。

这就是中国匠人!他在不足一厘米的木块上,一笔一划刻画信念

最近十年,这个偏僻山村终究吹进了山外新风。 一些人买来了铅活字,还有人学会了电脑排版。 修谱之间的价格,从此变得极为悬殊: 电脑排版印刷8元/人,铅活字印刷10元/人, 而木活字费工费力,不能少于15元/人。 木活字修谱的生存空间由此变得更加逼仄。

这就是中国匠人!他在不足一厘米的木块上,一笔一划刻画信念

于是,很多谱师选择了向铅活字和电脑妥协。 但王超辉执拗地坚持着木活字修谱:“宗谱是种古老的东西,必须要用古老的木活字去配才合适。” 修谱不能投机取巧。 “唯有沾染时间与信念的东西,方可敬畏祖先。”王超辉说。

这就是中国匠人!他在不足一厘米的木块上,一笔一划刻画信念

木活字印刷术,先在木头上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这就是中国匠人!他在不足一厘米的木块上,一笔一划刻画信念

木活字拥有最好的笔触和质感,但它也有不可忽视的软肋。 字块在使用过多次后,便开始失去棱角,字形逐渐模糊,活字是需要不断补充的损耗品,这才是考验谱师真正功底的时刻。 制作新的字块,是阻断了拣字工成为谱师的艰难一步。 首先要用毛笔,在不足一平方厘米的木块,上写出一个漂亮的反字。

这就是中国匠人!他在不足一厘米的木块上,一笔一划刻画信念

写反字无法和书法一样,一笔呵成。木块上的字形,只能在一点一点地添补中成型,这样的过程繁复枯燥,没有生趣。一些谱师干脆用钢笔取代毛笔,省去了反复的练习。因为不懂取巧,王超辉一直用毛笔写,书写反字功力,逐渐成为了一方之最。

这就是中国匠人!他在不足一厘米的木块上,一笔一划刻画信念

字写好后,便可以开始动手雕刻,雕刻出细致的笔锋需要充足柔和的室外光线。 在晌午到来之前,王超辉要迅速刻完新写的15个字,每个字花费10分钟时间,这是经过了40多年的练习才达到的速度。

这就是中国匠人!他在不足一厘米的木块上,一笔一划刻画信念

【选材有讲究】 制字模,得选用一种叫“棠梨木”的木材。 棠梨木质地坚韧、纹理细腻。 雕刻虽然费工,但可百年不烂。

这就是中国匠人!他在不足一厘米的木块上,一笔一划刻画信念

【刻字有刀法】 木活字印刷最难就是刻字。 秘诀八字:反手,先横,次直,后撇。 反手:用毛笔将字反写在字模上。要写好一手反字,起码得有五年工。 先横:先刻横笔。 次直:再刻竖笔。 后撇:再刻撇捺。 最后,再把空白边角挖去。 要刻出一手好字模,起码得有五年工。

这就是中国匠人!他在不足一厘米的木块上,一笔一划刻画信念

【检字有口诀】 要印刷,首先得检字。 王超辉家有一套捡字秘诀: “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 即所有“君”字部首,及字形与“君”相近的字,放在字盘同一行; 把带“王”字部首的字放在第二行,依此类推。 不通检字诀,排版犹如大海捞针。

这就是中国匠人!他在不足一厘米的木块上,一笔一划刻画信念

【排版有格式】 排版既要分型,又要承载祖法。 序、跋、志等文章,要按古籍格式排版。 天宽地稳,行格明晰,美观大气。

这就是中国匠人!他在不足一厘米的木块上,一笔一划刻画信念

印刷过程是很原始的。 从研墨开始,然后“下刷”。 用棕刷一端蘸墨,均匀涂刷印板。 再取纸覆于其上,用另一棕刷轻轻扫动纸面, 直到凸起来的字体吃墨均匀, 揭起宣纸,一张古朴清秀的印刷品就诞生了。

这就是中国匠人!他在不足一厘米的木块上,一笔一划刻画信念

匠心独具,志在手艺,竹兰里传递东方美学,欢迎转载订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