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匠人》第十二集的人物是一位木活字匠人。 木活字,顾名思义,就是木头刻的活字印刷。 提起活字印刷术,人们自然会想起我国的四大发明和平民发明家毕昇。而毕昇当初是使用泥刻活字。 许多人会想,铅字印刷都过时了,传统的木活字印刷技艺应该更是没有生存空间了吧。 但在浙江省瑞安市飞云江畔的东源村,墨汁芳香依然在青山绿水间千年不散。 传承这项技艺的代表人物是王氏家族的王超辉。 王超辉,瑞安市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第14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东源村是个七千人口的小村庄。 走在青石斑驳的村道上,常可听见地道瑞安方言的温州鼓词唱腔: “夺席谈经叙当源,有一位王超辉先生将花甲,木刻活字祖业传。” 王超辉的职业是谱师,是小村庄里独有的。 浙江人对于血脉渊源尤为重视,即使是在今天,每个氏族也都还保有祠堂和族谱。 族谱每过三十年需要重新翻印,添补信息。 专为宗族修族谱的职业——谱师也应运而生。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本代代相传的族谱,还无心插柳地拯救了一段千古文明。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外面的世界,木活字早已丢进故纸堆。 但在东源村,它却仍然是谱师们最重要的谋生工具,用木活字印刷出的家谱,字形隽秀、墨迹清晰,保存时间可以达到一千年。 在交通不便利的地区,谱师上门修谱只能靠步行。 担着数十斤的字盘进入祠堂,是王超辉一段工作的开始。 抵达目的地后等不及休息,第一时间把字盘依次排开,是谱师们看重的一项仪式。 摆好字盘后,王超辉便开始了第一项工作——收集族人的资料,这个过程,在行话里被称为开丁。 开丁需要家族成员众心踊跃。接到通知的族人,要主动来到祠堂找到谱师,登记新增加的人口和搬迁的信息。 一个氏族的成员,少则几千,多则数万,一些无法联系上的,需要谱师根据旧线索,逐门逐户、打听下落。 一连两个月的走街串巷,扑空、吃闭门羹都是常事,这需要谱师们的细致和耐心。 待到所有信息整理完成,便开始动手做新谱。 一部年代久远的家族史,最多能包含上十卷谱牒,字数超过十万。 光靠人手在数月内印制完成,难以想象。 但活字印刷术,本身就是作为提高效率的改良品、替代了雕版印刷。 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化,接过了字盘的谱师们,也将效率示为先祖第一戒训,不断钻研。 一首包含160个字的拣字口诀,将5000个常用汉字按照偏旁部首有序地排列,用温州方言念出来,更加顺口。 通过口诀,熟练的谱师能在一秒内拿到想要的字块,码入印版。 不仅字符可以任意组合,排版也能随意变换。 将字里行间的空隙和留白拆分成竹片、铁片和木块,这样便可以根据主人家的喜好,更换板式。
木活字拥有最好的笔触和质感,但它也有不可忽视的软肋。 字块在使用过多次后,便开始失去棱角,字形逐渐模糊,活字是需要不断补充的损耗品,这才是考验谱师真正功底的时刻。 制作新的字块,是阻断了拣字工成为谱师的艰难一步。 首先要用毛笔,在不足一平方厘米的木块,上写出一个漂亮的反字。 写反字无法和书法一样,一笔呵成。木块上的字形,只能在一点一点地添补中成型,这样的过程繁复枯燥,没有生趣。 一些谱师干脆用钢笔取代毛笔,省去了反复的练习。 因为不懂取巧,王超辉一直用毛笔写,书写反字功力,逐渐成为了一方之最。 字写好后,便可以开始动手雕刻,雕刻出细致的笔锋需要充足柔和的室外光线。 在晌午到来之前,王超辉要迅速刻完新写的15个字,每个字花费10分钟时间,这是经过了40多年的练习才达到的速度。
谱师的另外一项工作,是为新印的宗谱编写序言,这需要文言文功底。没受过专业训练的王超辉,一直用查古汉语字典的方式弥补短板。 排版完成,来到最后的印刷阶段,这也是决定了族谱的保存时间,能够胜过一般印刷品的关键秘密。 现代工业使用油墨与混合浆纸印刷书籍,而木活字印刷取代以墨汁和檀木熟宣,这样的配合,使印刷品色泽稳固、经久不脆。 最后,将印好的纸张对折、装订,一本传世的族谱宣告完成。 族谱修好后,家族成员会在祠堂里来一场隆重的园谱仪式,吃饭、唱戏、大宴三天。 谱师也会作为上宾,为主人家点谱、颂文,做最喜悦的交接。 不懂经营生意,不会使用网络,不懂得用现代技术代替老办法。 王超辉仅凭他的不厌其烦,一点一点打磨手艺,渐渐地便成为了江浙一代最受敬重的谱师。 一本本族谱,记录了一个个家族的血脉故事,王超辉也通过它们,完成了传递老祖宗手艺的使命。 书法→刻字→采访→撰写→编辑→校对→排版→纸墨→印刷→装订。 一个人就是一个军队。 技艺无所谓新旧,ta桥连着过去的回声,遥远的未来。 所有的存在都是合理,所有的消亡都是历史。 人生海海,我们只愿,此时此刻,ta有美好的状态。 我。们。都。爱。宋。体。字。 王超辉写的就是标准的宋体字。 很多人以为宋体字就是宋朝的,那是不对的。 甚至有传说宋体字是秦侩发明的,那就真的谬之大矣。 宋体字是为了印刷而生的,虽然叫宋体字,却是成型于明朝。 蒲松龄《聊斋笔记·卷上》称:“隆万时有书工,专写肤廓字样,谓之宋体。刊本有宋体字,盖昉于此。” 钱大庸《明文在·凡例》云:“古书俱系能书之士各随其字体书之,无有所谓宋字也。明季始有书工,专写肤廓字样,谓之宋体。” 宋体字是标准的衬线字体。 字的笔画开始、结束的地方有额外的装饰,而且笔画的粗细会有所不同。 无论汉字和字母都很明显。 宋体在应用上也大多应用与出版物。 可能课本和补习资料上是宋体字,我们越来越对宋体不以为然,感觉微软细黑啊、苹果细方啊,那种纤细字体高档得多。 古代不喜欢这种字体的藏书家、版本学家和读书人,把它斥为“匠体字”,甚至贬责得无以复加:“自正德嘉靖以降……,字体一变而为横轻直重,颇类颜体字,其气派于嘉靖本又全不相似;天启崇祯,字体又一变而为狭长的横轻直重的字样,气派更小。刻书虽是小事,亦足见其国势日蹇,渐趋衰亡的样子。” 甚至,连当代有名的中国印刷技术史专家张秀民老先生也认为宋体字是“呆板不灵的方块字”。 大意都是指责宋体字呆板、匠气、没气派。 可是人啊,越长大越发现宋体的美。 中文字因为笔画问题,横笔画都会比竖笔画多,宋体字就是考虑过这个问题,将横笔画减细,但是宋体字的点,折笔画做的特征明显,所以在辨识上容易多。 在大量文字阅读上宋体字是绝对优于黑体字的。 而且宋体字有浓浓的书香味。 小报宋啥的保准你第一眼不觉得好看,但是看20年也不过时。 明朝《状元图考·凡例》就认为“字贵宋体,取其端揩庄严,可垂永久”。 所以人家宋体字这么多年经久不衰。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美好的宋体字吧! [了不起的匠人]第十二集 [东源村的修谱师]正在优酷热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