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想上班?卖米线吧,比卖咖啡挣钱多了!

 佳歌3 2016-10-11

不想上班?卖米线吧,比卖咖啡挣钱多了!

2016-10-10 想有家自己的店来 洞见商机
 



卖咖啡不如卖米线的?

不是不识货,而是卖咖啡的没有商业基本功。

做生意遵从先生存、后发展。咖啡行业也同样先有规模。规模才是实力。


咖啡店老板应当多琢磨消费者,少琢磨怎么做咖啡。




 转载自餐饮老板内参



01

第一条别太专业


很多人卖咖啡,是因为爱好,以为自己的需要就是别人需要。



其实,这是一个大误区。


比较正确的做法,不是强调好喝,先迎合消费者,把钱赚到才是王道。




没逗你。对中国人来说,喝咖啡只是“喝”而已,不讲文化深,不讲味正。


没有标准的结果就是——谁先抢了“第一口”,谁就是最棒的。


好多人说,专业人认为星巴克不纯正,其他人则认为星巴克“还凑合”。别人认为的“还不错”,这就是“现实”。


所以,咖啡店主不要太专业,该快的时候,不要太追求口味,能及格就行了。



让咖啡店先活先去,其次是咖啡店培养用户。


我想卖的咖啡情怀呢。


你的情怀为什么挣不来钱呢?



02

第二条别就做一个


咖啡店主素质高,比其他店主来讲优势就是做东西有逼格。


也有缺点——太“理想化”了。卖咖啡,不尊重消费者,只尊重自己得口味,太过“理想化”,反而剥夺了咖啡的本来意义。


对比而言,卖米线的就是迎合客户。他们不会把米线店弄的那么好看——消费者就是吃个吃米线嘛。顺道加个饮料就行了。


不要小看这个,它能带来多个效果:


1、满足消费者。

2、刺激再次消费。
3、提高客单价。
4、米线馆自己就是一个小生态,满足了消费者的吃喝。


你会怀疑,米线跟咖啡有差距,不是卖给同一类人的


那再来看看星巴克,作为代表性企业,星巴克不久前“丧心病狂”地推出了38款餐食。




不管如何,从咖啡的发展来看,顺应市场,顺应需求才是王道。毕竟先活下来,才能有发展。



03

第三个基本功要做规模


规模,是一些咖啡老板所忽视,而是米线老板们强烈追逐的。


因为规模,可以摊薄成本;因为规模,可以制造品牌力;因为规模,能更有力地引导消费者的选择。


但是,咖啡行业有很多“疯子”:有的,只开一家店就叫嚣“挑战星巴克”;有的,买个N头的咖啡机,就觉得可以用来征服整个人类......


这是在挑战人类的智商。一个人装逼,就以为全世界的人都跟着装逼。


事实上,咖啡行业也同样遵从规模效应。规模就是实力,没有规模就没有发言权。




在中国,星巴克已经有超过2000家门店,如同一个航母舰队,而那些单枪匹马的挑衅者,本身就是一个笑话。


即使星巴克真的有对手,也应该是太平洋咖啡这种重量级的对手,因为它有钱、有人、有实力规模化。


当然,咖啡老板们可以用一百个理由强调咖啡的独特性。但是,还是那句话——商业会告诉你,为什么卖咖啡的还不如卖米线的?


卖米线,最初几家店,是求生存;后来几十家店是求发展。现在,米线品类已经出现了众多强势品牌,它们的实力能跟麦当劳、肯德基争夺客源。


因此,不要鄙视规模化,不要鄙视品质的不完美——谁小时候不尿床啊?先要长大不是么?



04

第四个基本功: 要做商人,而不是咖啡师


“出身决定论”在很多领域都存在。在一些场景下,出身的优势往往是另一个场景下的“劣势”。


咖啡店老板们有太多“咖啡师”的思维,追求精品。现实却是要咖啡店老板回归到的“商人”的角色,做更多商业模式而不是做更多口味。


我们可以从服装行业的品牌化之路,来照亮咖啡行业的现实。




中国服装行业跟中国的咖啡行业有非常相似之处,从产品竞争、品牌竞争到文化竞争,就是一个“屌丝逆袭战”。


最初,服装没有品牌可言,在批发市场里,先活了下来。之后,一些有品牌意识的,走进购物中心,完成提升之后,又从购物中心杀出来,走向专卖店模式。


现在,服装企业完成品牌化之后,再杀回到商场,已经是“贵族范儿”了。


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服装品牌又从单品店走向混合店,既销售男装、皮鞋、领带,还销售女装。


这种变革背后,有两个维度:一是市场竞争;二是消费方式的转变。


这种混合店看似不专业,其实每个改变背后都有深意。


我曾经问过服装店店员,“男装店里卖女装,不怕伤害品牌?”他们的回答却是对消费需求变化的应对之变——“很多男士买衣服,往往有女士陪同。把女装放到男装店里,会带来新的消费。”


因此,借鉴服装行业的智慧,咖啡店老板应当多琢磨消费者,少琢磨咖啡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